台灣海峽經濟圈

2006年,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2007年,“海峽西岸”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獲得社會各界的積極回響。目前,已有50多箇中央部委出台支持海西發展的具體措施,全國上下都把促進兩岸和海西的發展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造福兩岸人民,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舉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海峽經濟圈
  • 狹義:台海經濟圈指閩台地區
  • 廣義:整個華東南地區
  • 相同性:福建和台灣的群體相似性
簡介,定義,

簡介

台灣海峽經濟圈簡稱為台海經濟圈
2006年,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2007年,“海峽西岸”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獲得社會各界的積極回響。目前,已有50多箇中央部委出台支持海西發展的具體措施,全國上下都把促進兩岸和海西的發展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造福兩岸人民,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舉措。為此,我們在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台海經濟圈發展戰略研究》的支持下,提出“兩岸共同打造‘台海經濟圈’、福建省為主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應該先試先行成為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綜合示範區和兩岸和平發展與合作的重點融合區”的構想。

定義

在地域上,狹義的台海經濟圈指閩台地區,廣義的台海經濟圈則包括閩台、港澳、珠三角和長三角在內的整個華東南地區。台海經濟圈的目標是,有關各方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推進改革開放,借鑑國內外一切先進經驗,摸索出更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吸引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特別是全球華人資源,打造世界級最有活力的經濟成長極;初步探索兩岸經濟和社會的融合,包括科技、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改革;用10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使經濟圈內的主要地區的發展水平接近或超過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用20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使經濟圈發展水平全面達到或超過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
福建和台灣的群體相似性是非常難得的。難以割捨的“五緣”優勢在閩台合作交流中是其他第三方不可求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主要是福建)的自身跨越式發展是台海經濟圈發展的基礎。福建省省委書記盧展工曾經總結過福建和台灣的“五緣”優勢,“五緣”優勢是海西最突出的比較優勢。此外,福建所具備的區域發展的地理優勢、人力資源優勢、經濟發展基礎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獨特的泛閩南文化優勢、後發優勢、兩岸發展互需優勢、民眾熱情和幹部隊伍優勢等等,使福建在台海經濟圈中的優勢明顯,應該占據半壁江山。改革開放以來,福建設立了海滄、杏林、集美、馬尾台商投資區,建立了漳州與福州台商農業投資開發區,開通了兩岸定點直航口岸,閩台之間人員往來日益頻繁,經濟技術合作交流穩步發展。台海經濟圈要求兩岸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的聯繫強度成倍增加,兩岸各界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更加密切。當前,兩岸間的法律制度、教育體系、科研體制、技術標準、融資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還不適應兩岸合作交流的需要。建議兩岸在台海經濟圈內劃分一部分區域作為融合區,探索兩岸司法的協同、共同投資建立合作開發銀行、貨幣自由流動(如在區內發行專門的貨幣)、率先相互承認學歷和各類從業資質、率先探索建立經濟技術方面的共同規範和標準等。兩岸應該儘快探索實現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暢通無阻的“大三通”,以及比自由貿易區融合度還要高的台海經濟圈的“小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