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泰雅族

台灣泰雅族

泰雅族(Atayal),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籠統上分屬於“高山族”。分布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是台灣原住民中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族。

簡介,族系分支,文化特質,“黥面”四意義,社會組織,(1).部落組織,(2). 祭祀團體,(3). 共負罪責團體(gaga),(4).狩獵團體,

簡介

原住民“立法委員”、演員高金素梅是泰雅族族民。 
泰雅族的族名Atayal,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的意思。根據泰雅族傳說,其祖先是起源於中央山脈大霸尖山一帶的白石山。大約十八世紀的時候,開始分別往西北方向、東部及西南方向分散遷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泰雅族分布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其居住地域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巒溪等。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就人數而言,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第二大族。

族系分支

依其語言及風俗習慣的不同,傳統上,人類學家通常將泰雅族分為“泰雅亞族”和“賽德克亞族”兩個亞族,但在亞族之內還可以再繼續做分類。
“泰雅亞族”(Tayal):又可以再分為“賽考列克群”(Sekoleq)和“澤敖列群”(Tseole)兩個群。
“賽德克亞族”(Sedek):又可以再分為“太魯閣群”(Taroko,或稱“德魯固群”(Truku))、“道澤群”(Tuuda)、和“達卡達亞群”(Takadaya)三個群。
前兩者傳統上被稱為“東賽德克群”,後者則稱之為“西賽德克群”。
“太魯閣群”:人口最多,集中分布於花蓮縣的秀林、萬榮鄉等地。
“道澤群”:人口最少,集中分布於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秀林、萬榮鄉亦有少數。
“達卡達亞群”:大部份分布於南投縣仁愛鄉地區,也稱西賽德克群,花蓮地區數目非常少。
值得注意的是,“太魯閣群”一直自稱為“太魯閣族”,也堅稱他們和“泰雅族”雖出於同源,但卻屬於不同的族群。在2004年,該族已經獲得台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承認,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的第12個族群。

文化特質

在台灣原住民中,在臉上刺青(人類學家稱之為“黥面”或“紋面”)的民族是泰雅族與賽夏族,其中又以泰雅族最普遍。

“黥面”四意義

1). 驅除邪魔的作用;
2). 美麗雅觀的效果;
3). 族系的識別;
4). 榮耀的象徵。
黥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泰雅族正以其精緻的織布聞名於世——的標記。事實上,除了美觀、避邪,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以外,黥面也是泰雅族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傳統上,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這一點和我國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風俗相似。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準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然而,黥面的風俗在日本侵台時期已經逐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黥面的泰雅人,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族人了。
歷史上,由於泰雅族剽悍善戰、堅韌耿直,因此在日本侵台時期,曾多次爆發激烈的抗日鬥爭,其中以又霧社事件最為猛烈。也因為這樣,泰雅族人的傳統儀式和文化,被日本人破壞和禁止的項目特別多,也強力受到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改造。在國民黨接收台灣以後,泰雅族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大,成為台灣原住民中流失習俗最嚴重的一個族群之一。

社會組織

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大體而言,泰雅族的社會組織可以分成下列幾個團體:

(1).部落組織

其部落的形成以血緣為基礎,以父係為中心,由諸兄弟形成聯合家族,財產與房舍共同擁有。由具聰明英勇有才智,有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部落領袖,當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頭目召集長老會議以決策(泰雅社會中原來沒有頭目,是日本侵台時期日本人為其治理方便而產生的。)

(2). 祭祀團體

有共同祭祀對象的家庭祖合,如為了祖靈祭之進行而組成的團體。

(3). 共負罪責團體(gaga)

共同遵守誡律和規範的團體。泰雅人稱之為gaga(一般稱為祭團), gaga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誡律,也是最具有約束力與公權力的團體,可以算是泰雅社會中行為道德與社會律法的最高維護與審判者

(4).狩獵團體

同一個獵團,集體狩獵時大家分工合作共勞共食共享
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在不同部落,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其他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的差異性頗大,無法一概而論。在這四個團體當中,由於gaga的性質最特別,也在學界當中獲得最多的關注,成為不少學者的研究議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