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及人文景觀
台灣民主
紀念館(
中正紀念堂)位於台北市中心,是台北市最宏偉的紀念性建築。25公頃大的園區里,座落著
中正紀念堂、中正公園、牌樓、圍牆、瞻仰大道、“國家”劇院、音樂廳,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動廣場、文藝表演中心。正門牌樓面臨
中山南路,氣勢雄偉,公園內名花異卉,假山盆景,小橋流水,無一不是景觀之美。紀念堂建築格式採用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主體部分為白色大理石牆,藍瓦金黃琉璃寶頂,整座建築氣勢龐大。堂內上層有蔣介石銅像,下層則設文物展示室、電影室、懷恩藝廊、中正藝廊、中正紀念圖書館、蔣介石紀念室等。此外,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4時整點的儀隊交接,也是
中正紀念堂引人注目的“節目”之一。
歷史背景及演變
更名後
1980年代前後,
台灣的民主運動方興未艾,反對戒嚴時代威權統治的民眾,皆將
中正紀念堂揶揄為中正廟。民主進步黨於2000年執政後,也認為
中正紀念堂、
中正路、蔣氏銅像、中正國際機場(今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等,皆為「威權統治的象徵」,因此主張拆除或改名。對此,在野的中國
國民黨及親民黨皆批評民主進步黨相關作法違反法律,製造族群衝突,是為了成就民主進步黨的選舉考量。
一直到了2007年3月2日,在當時積極主張
台灣本土意識的教育部長杜正勝主導下,在
中正紀念堂園區上成立一新單位國立台灣民主
紀念館,並依循合法行政原則廢止現有的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將中正紀念堂園區改名為
台灣民主公園。
但《國立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仍然存在,未經立法院廢止,因此造成合法性的爭議。另一方面,由於台北市為
國民黨的執政
縣市,台北市文化局則因應教育部的措施而將
中正紀念堂列為暫定古蹟,不過此舉動遭親民主進步黨媒體質疑為是「為國民黨服務」、反
台灣本土意識。而在野的
國民黨也質疑
中正紀念堂改名,整個過程不但蠻橫不民主,且違法。
國民黨表示,《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是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條例,還沒有廢止,教育部就非法以行政命令將中正紀念堂改名,明顯玩法。因此造成台北市政府及教育部多番的角力抗爭。
2007年5月9日,行政院院會通過廢除《國立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將送立法院審議,並於5月19日進行
台灣民主
紀念館揭牌儀式;5月19日零時起,為了避免在野黨支持民眾的抗爭,於是在紀念館園區實施進出管制禁止反對改名的民眾進入,並於下午1時30分正式掛牌;同時,現場由數位執政黨官員及陳水扁總統展開再見,蔣總統,民主,台灣路活動,自行講述台灣發展歷程與歷史事件。陳水扁總統在儀式致詞時發言表示:要把紀念堂的牌坊上的
大中至正四字改為
自由廣場。
2007年6月7日,立法院在中國
國民黨立院黨團的主導下,正式廢止民主進步黨政府教育部違法提出之《
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及《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辦事細則》,同時針對教育部的違法越權行為提出彈劾。
機關
民主
紀念館的園區,稱為
台灣民主公園,除了管轄民主紀念館建築及廣場的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管理處之外,另外共署辦公的還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交響樂團、表演藝術出版社、國防部所屬儀隊。其中定時於原
中正紀念堂大廳交接換班的國軍儀隊將研擬撤崗。另外,該園區內的建築物除了民主
紀念館外尚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等俗稱兩廳院的仿中國北方宮廷式的藝文展演場所。
2007年3月,台北市政府將民主
紀念館主建築物及周遭圍牆列為暫定市定古蹟,但未說明範圍是否包含兩廳建築。
2007年6月7日,立法院院會在泛藍聯盟立委主導下,通過廢止《國立
台灣民主
紀念館組織規程》及相關編制表、細則。但實際上,國立
台灣民主
紀念館的機關組織仍然存在,並未因此而同時廢止。
2007年11月6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進行審議,通過指定
台灣民主
紀念館園區為
國定古蹟,指定範圍包含民主紀念館主建物、
大中至正門、中央藝文廣場、瞻仰大道等建物。
在
中正紀念堂改名爭議尚未解決之下,教育部於2007年11月17日宣布,將拆除
大中至正門上的
大中至正四字,改名為
自由廣場,而主建築上的
中正紀念堂匾額也將同時更換為
台灣民主紀念館。工程從12月6日起開始執行,但已引起中央與地方、藍綠雙方的政治角力。
匾額拆除爭議
2007年11月6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進行審議,通過指定台灣民主紀念館園區為
國定古蹟,指定範圍包含民主紀念館主建物、大中至正門、中央藝文廣場、瞻仰大道等建物。
在中正紀念堂改名爭議尚未解決之下,教育部於2007年11月17日宣布,將拆除大中至正門上的大中至正四字,改名為自由廣場,而主建築上的
中正紀念堂匾額也將同時更換為台灣民主紀念館。雖然此舉引起中央與台北市政府對於民主
紀念館園區管轄權的爭議,工程仍從12月6日起開始執行,
台灣民主紀念館更為此而休館三天,並將整個園區停止對外開放三天。11月6日起,
中正紀念堂匾額先被卸下,12月7日下午5時,完成了外側
大中至正字樣的拆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