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戲劇

台灣戲劇

台灣戲劇起始於清朝,大體而言,18世紀之前以南管戲為代表,18世紀後,北管戲將之取代。台灣日治時期,南北管戲曲仍繼續盛行,也產生歌仔戲、客家大戲、新劇及布袋戲等新戲種。1950年代之後,除歌仔戲及布袋戲仍維持一定盛況外,其餘台灣傳統劇種發展都漸趨沒落。直至今,台灣戲劇幾乎以現代戲劇為大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戲劇
  • 外文名:Taiwanese drama
現代戲劇,歷史及現代戲劇代表人物,表演工作坊,布袋戲,歌仔戲,客家大戲,

現代戲劇

歷史及現代戲劇代表人物

1980年代為台灣現代戲劇的突破瓶頸期,不過因為種種因素,成為台灣戲劇主流的台灣現代劇至今仍有違常態地並沒有通俗的基礎,至今在台灣,仍沒有“進劇場看現代戲劇”的普遍社會現象。 若再細分,今台灣戲劇的根基時發展於1986年-1996年。在此十年,台灣現代戲劇創作不但開始使用影音記錄立於流傳,也讓台灣現代戲劇從小眾發展為大眾,從公議題辯論邁入自我省思的重要時期。而其中,又以賴聲川金士傑李立群、閻鴻亞、黎煥雄、劉守曜、田啟元、魏瑛娟、符宏征、王榮裕、彭雅玲、王嘉明、李小平、林啟星、王小棣、呂柏伸、陳姿仰、許瑞芳、傅裕惠、李國修等人或演或導的成績最令人矚目。

表演工作坊

表演工作坊實為台灣著名舞台劇劇團,成立於1984年11月,除了主持人賴聲川及主角李立群、金士傑外,尚有蕭艾、丁乃箏、馮翊綱、趙自強、卜學亮等知名演員。 表演工作坊以舞台劇創作為主軸,但同時創作相聲、電影以及電視單元劇等表演藝術項目,更在2000年成立子團‘外表坊時驗團’,專注在實驗戲劇以及小劇場的創作上。同時表演工作坊不僅致力於創作原創戲劇,也是在台灣第一個將達力歐·弗的劇本搬上舞台的劇團。

布袋戲

1980年代後期,由於台灣政府大幅解除國外媒體限制,台灣傳統布袋戲發展漸漸受到台灣境外傳入的娛樂文化影響,外台戲的野台戲戲團數量從全盛的千餘團萎縮到三百餘團,其中且多為非實際演出的掛名劇團。因為觀眾減少,就連有專屬後場之布袋戲團演出機會也銳減,營運上更多為赤字。雖然如此,但仍有些有心人以學校社團等形式經營,努力保存傳統布袋戲文化,其中李天祿與鐘任壁等傳統布袋戲藝師為此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布袋戲布袋戲

歌仔戲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台灣的傳統戲曲,中國亦稱之為薌劇。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成為早期台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歌仔戲的雛形為宜蘭地區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高甲戲、北管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經曆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台後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發展的動力。
歌仔戲歌仔戲

客家大戲

2008台北縣客家事務局推傳統客家民俗祭典藝文活動,15日與永和公所舉辦客家大戲天定姻緣記者會,邀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登台造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