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台灣山羌為台灣
鹿科動物中最小的一種,頭軀幹長約40~70公分,尾長4.7~10公分,體重約為8~12公斤。雄羌上犬齒相當發達有如食肉動物;體背呈暗黃褐色,吻及額則為暗褐色,額內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上胸及體側為灰褐色。
雄羌額頭為黃色,具不分叉短角,每年會脫落重長,角基部隆起;雌羌額頭呈盾牌狀黑斑,無角,僅具骨質隆起。上門齒退化消失,惟雄羌上犬齒髮達如食肉動物般,齒式:門齒0/3,犬齒1/1,前臼齒3/3,臼齒3/3;全齒數=34。
生活習性
台灣山羌為
草食性動物,生活於闊葉林、灌叢等地,以細葉幼芽及嫩草為主食。常於清晨、傍晚,以及夜晚時出來活動、覓食,行動十分靈活、敏捷。多數獨居,全日活動,但日間活動較晚間活動多,淩晨時為活動高峰。早晨與黃昏常至水邊飲水,以眼前腺分泌物抹在樹上,建立領域。雄性生活領域幾乎不重疊,雌性領域不重疊,在一隻雄性的領域中可能會有三四隻高度共用生活空間的雌性。生性膽怯,遇敵害會先靜止,躲藏後再迅速逃竄。
從行為的觀察中,也不難發現雄山羌打架時,多相互咬扯,甚至追咬對方,而不像梅花鹿或其他鹿般會以鹿角相互牴撞,甚至衝撞、挑刺對方。
山羌喜歡在連續、大面積的闊葉森林中生活,如果在濃密的樹冠遮蔽中,能有一些“縫隙”讓陽光照射下來,則更理想。這多半是因為在這樣的地點,地面的植物生長較茂密,無論是食物量或隱密度都比較好。
分布範圍
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山羌的分布遍及全島,包括綠島,垂直範圍則可由海平面到海拔3,000米左右,但以海拔500到2,000米較多。常爬大山的人就算沒見過,也都應該聽過,它那突如其來、單聲、嘹喨如犬吠的叫聲,往往令初聞者或沒有心理準備的人嚇一大跳,尤其是距離很近的時候。
繁殖方式
台灣山羌的壽命約 10 歲左右。雌羌約5 個月大或更早就開始排卵,排卵的間隔約14 天,但最初一、兩次的排卵可能無法受孕。每胎產一仔,但胚胎的著床卻不明原因地都集中在右子宮角內。懷孕期長達 7 ~ 8 個月,以如此小的動物而言,懷孕期算是長的了。母羌在生產後三、四天內就可再度受孕,不受哺乳期影響,全年可連續繁殖。
雄性則約在 9 個月大時達到性成熟,開始終生製造精子。和其他鹿科動物很像,每年的四、五月是雄羌的鹿角脫落季節,開始生長茸角,並在八、九月蛻變成骨質的角。但不同的是,山羌睪丸內全年都可發現成熟的精子,但其他鹿種在茸角生長期間是不製造精子且無生殖能力的。
正因為雌雄的生殖能力都沒有季節性的變化,台灣山羌也沒有如一般野生動物,具有明顯的生殖季節與非生殖季節的分別。不過,雖然每個月都會有幼獸出生,同一族群每七、八個月仍然會周期性地出現明顯的生殖高峰,這個間隔正好與懷孕所需時間相吻合,因此很可能是族群中多數的雌性都在同一時期受孕所致。 雖然目前對這種族群內“多數同步懷孕”現象的產生原因和適應價值並不清楚,但有意思的是,台灣山羌族群重複著一個非12 個月的生殖高峰周期,卻是自然界少見的。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8年——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