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投開發史

台灣北投開發史

“造化鐘奇構,崇岡涌佛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顛…”這是郁永河所寫的《北投硫穴》詩;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十六年),浙江人郁永河來台採礦,初夏抵北投,入山往探“落粉銷危石,流黃漬篆斑,矗聲傳十里,不是響潺湲”的磺穴;溪水若沸,白煙縷縷的硫磺谷始為漢人所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北投開發史
  • 地區:台灣
  • 類型:歷史
  • 時間:一六九七年
磺礦的開採,溫泉的形成,

磺礦的開採

北投之名,或雲“北頭”、“八投”,乃平埔族語Patauw(據日本人考證,乃“巫女”之意。)的音譯,可能是此地磺氣迷朦,原住民認為有巫神存在之故。
西班牙人、荷蘭人占據北台之時,聽說此地產金,奇想淘金致富,荷蘭人便曾派三人一組的探險隊到北投山區找尋金礦,最後黃金夢雖然失落了,但是卻找到可以助長軍力的火藥原料——硫磺,只是“紅毛番”未及開採,就讓鄭成功給逐出台灣了。
清初郁戶河在北投的采硫工作十分短暫,因此亦未對此地帶來影響;之後,有亡命之徒在此私制火藥,官方乃列為禁地,下令封礦,使這裡成了禁區,連小規模農墾都得不到官方許可,因此北投在入清後有頗長的時間是未墾之地。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設腦磺總局後,北投才漸漸形成市街,但是面積不廣,初辟即所謂“舊北投”。不過更早的開發痕跡,是“頂八投山區”的十八分(今泉源里),海拔約二百公尺,泉州人詹、王、陳、曾、吳等十八姓向原住民承購土地開發,在此立足、生根。
一九一九年,“深水線”鐵路在磺港溪(北投溪)東邊的“磺港後”開支線,設“新北投驛”,此地才有“新北投”之稱。

溫泉的形成

“尋幽殊未已,言訪北後投泉;曲路陰回壑,海流碧噴煙,土膏溫弱荇,溪色澹霏煙,苦憶湯山淥,明陵在眼前。”此為梁啓超於日據時來台所留的《北投溫泉》詩。北投溫泉最早被外界知悉,是在一八九四年,由一位德籍硫磺商人奧里所發現。
一八九六年,日本商人平田源吉看準北投溫泉具有觀光、商業價值,於是投資創辦“天狗誹旅舍“,這是北投溫泉旅舍的濫觴。
北投溫泉被日本當局所開發,則源於一九零五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傷兵不斷被運送來台療養,因此在此設定陸軍療養所。
一九一三年,日本當局更以七萬圓日幣,蓋了一間壯麗的西式建築“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當時日本國內也少有如此壯觀的大澡堂。
北投溫泉可治神經痛、痔瘡、惡性腫物和皮膚病,何況洗溫泉浴還可養身和怡神,因此“利用價值”被不斷開發,山區景色每經人工修飾,成了台北市近郊的著名風景區。
其實,“北投石”(Hokutolite)也和溫泉一樣,是北投的“自然瑰寶”,一九零五年,日本人在北投溪中發現“北投石”,此礦石極具放射能;一九一二年,被帶往歐美,由科技權威人士鑑定,享譽學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