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聯考,學制的一種,是內地為了向港澳台招生而興起的一種學制考試。主要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大學分為文理(也稱綜合,14所)、工科(38所)、農科、林科(農林科合共29所)、醫藥(29所)、師範(31所)、語言(8所)、財經(6所)、政法(4所)、藝術(15所)、體育(4所)、民族(3所)等12種類型。
港澳台聯考-基本概述
中國經濟正處於飛躍式發展時期,國力及國際影響力正急速提升,國家的高速發展將為新一代年青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
中國發展趨勢
中國對外貿易總額2007年超越德國成世界第二,並有可能於201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台港澳聯考 世界貨幣基金會認為,2007年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美國量子基金創辦人羅傑斯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
香港經濟對內地依賴日益增加﹕訪港旅客過半數是內地遊客、香港股市成交額中超過七成是中資企業股票。
內地大學優勢
內地學生赴港求學的同時,也有大批港澳台學生前來內地學習,這種交流也折射出內地大學教育的部分優勢所在
高考過後,香港的諸多大學向內地學生敞開大門。良好的教學條件、高額的獎學金吸引了大批高分考生的目光。當他們紛紛棄內地高校而去,選擇赴港深造時,也有一批學生走上與之相反的求學旅程,他們就是到內地高校就讀的港澳台學生。
港澳台聯考港澳台聯考圖冊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的蔡晶瑩來自於香港,現在是商學院2005級企業管理碩士研究生。她是因父母到內地工作而到人大上學的。她對《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說,香港的商業活動相對飽和,內地是個很大的市場,以後很可能成為亞洲的商業金融中心,到內地來學習可以得到很多在香港得不到的機會。
夏雯震來自台灣,本科就讀於台灣輔仁大學,碩士畢業於台灣大學,現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由於碩士論文是關於大陸經濟法方面的,夏雯震想在這方面作進一步的研究,索性就到大陸的學府來讀書。他覺得大陸的研究生教育中比較強調師徒傳承的觀念。導師的人品、學品會對學生有很深刻的影響,導師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很關心,師生之間充滿人情味。這一點與台灣不太相同。他介紹,在台灣讀博士,前兩年不會分配導師,完全靠自己摸索學習。只有在最後一年才根據論文選題方向選定一位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專門負責指導論文寫作。
在三所學校受過高等教育的夏雯震總結出北大的兩大優勢:一是國際化程度很高。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北京大學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到國外交流的機會,此外,在一些國際性的研討會上可以遇到很多在台灣沒機會見到的大師。北京大學還開設了許多外教講授的課程,通過這些老師可以直接了解到外國文化,這也是台灣大學無法比擬的。第二個特點是講座很多。北京大學幾乎每天都會有十幾場講座,密度遠遠高於台灣的大學,這非常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並拓寬知識面。
現在同樣就讀於北京大學的台灣學生張錦芬則認為,北京大學悠久的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她一直都十分嚮往的,能夠到這裡讀書是她長久以來的夢想。在北京大學,讓她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些學術等身卻又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質生活的老教授,他們嚴謹的治學精神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家住澳門的吳瑞康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律專業2005級碩士研究生。當被問及內地大學教育有何優勢時,他說,大陸老師掌握的知識比較全面。此外,內地大學的學習氛圍也比澳門濃厚。沒來內地之前,吳瑞康想像中的人民大學應該政治風氣很重,學生講話都是教條式的。但是來了之後,他發現這裡的學生也很活躍,社團活動也很豐富,在這些方面與澳門的學校並沒有太大差別。
內地港澳台學生日益增多
內地大學教育同港澳台比起來優勢和劣勢何在?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項賢明。項賢明說,香港的大學教師來自世界各地,以中英雙語或者全英文授課,獎學金也要比內地高得多,這應該是很多內地學生願意到香港讀書的重要原因。但是香港的大學也有一些問題,比如由於學制比內地要短(三年),所以有些學科不一定有內地的那么紮實。
對於台灣的情況,項賢明說:“由於台灣當局對大陸學歷的不認可,台灣學生來大陸上學的阻礙比香港和澳門要大一些。但是台灣島內的高等學歷非常普遍,就業壓力比大陸要大很多,加上很多台灣的孩子從小就和經商的父母一起到大陸來,所以台灣學生來大陸學校讀書的越來越多,這也是很正常的。”
據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介紹,香港學生首選去大英國協國家讀大學,像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其次是去美國。因為英美大學的獎學金比較高。只有大約20%的高中畢業生會留在香港上大學。
至於選擇來內地讀書的學生,許子東分析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有理想、有抱負,具有前瞻性的青年。因為香港地區狹小,對很多專業和領域的發展都是有限制的,比如想在香港讀航天、沙漠化治理這樣的專業顯然不現實,而在內地的學校相對容易實現。具有前瞻眼光的香港青年是會願意到內地來上學的。當然,還有一些人就很現實了,他們成績不好,考不上香港的大學,到內地來讀書就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因為香港的大學錄取率比內地要低很多。
“內地大學的優勢就在於生源廣闊,另一大優勢還在於它的勞工市場,很多香港的學生在內地學成後就會留在那裡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持有北大、清華這樣的內地名校畢業文憑的香港學生回到香港就業也是受到認可的。如果有一天內地的名校能更大程度地受到香港公司、企業的認可,那么香港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到內地讀書,超過出國和留港的,也未可知。”
港澳台聯考-學制簡介
台港澳聯考
台港澳聯考
港澳台聯考-內地高等教育概括
中國大學大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不少老牌大學都有過百年歷史,一些大學更是外國人辦的,最初的學制都是參照西方的學制,作為多科性綜合大學,即每所大學一般都有文、理、商、工、醫、農等多個學院,一直到中國解放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被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孤立,工業、教育等的發展都是全面依賴蘇聯的經驗。
1952年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對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建立了以專門學院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體制。在這個體制下,全國的大學被重整成182所大學,實行按學科分類,除少數大學保留若干個學科外,大部分大學都只有一個學科,全國大學分為文理(也稱綜合,14所)、工科(38所)、農科、林科(農林科合共29所)、醫藥(29所)、師範(31所)、語言(8所)、財經(6所)、政法(4所)、藝術(15所)、體育(4所)、民族(3所)等12種類型。如清華變身為工科大學,主要培養工程師,中山醫學院培養醫生,中央音樂學院培養音樂家、北京外語學院培養語言學家等。同時,在國家創新體制方面,實行教學與科研分離。高等學校只從事教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科學研究所則專事科學研究。中國並在1952年開始實施全國統考招收大學生的制度。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等教育受到很大破壞,全國統考被廢除,高等院校數目由1965年的434所減少至1971年的328所,學生人數由67.44萬減至8.34萬人。1977年底在鄧小平的推動下中國恢復了高考,高等教育得以從新納入正軌。中國自50年代開始大學都是推行免費教育,所有學校都是國立的,而學生畢業後都是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的。1986年開始大學逐步增加了自費學生名額(取錄統考分數較低的學生),到1997年開始,全部學生都要繳納學費,清貧學生則由國家獎學金資助。而學生畢業亦改為自行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