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訊息:前不久,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不但鼓吹天皇應該參拜靖國神社,而且談到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教育時稱,正因為日本的殖民教育,台灣的教育水平才得以迅速提升,識字率也大大提高,台灣今天才成為教育水平極高的“國家”,得以跟上時代的步伐。麻生太郎公開歌頌日本在台灣殘酷的殖民統治,引起了兩岸中國人的憤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殖民教
- 國家:日本
- 性質:殖民教育
- 形式:奴化教育
背景,全部取消學校的漢語課,“皇民化”運動,台灣子弟只能接受技能訓練,嚴格限制台胞接受大學教育,歧視教育,結果,
背景
全部取消學校的漢語課
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教育是奴化教育。1895年日本占領台灣後,就開始對台灣民眾實施奴化教育,要把台灣民眾從中國人改造成為日本人,以利於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他們先在台灣的教育系統中推動“皇民化”教育。當時的教育大方針只是要讓台灣民眾快速學會日語,培養台灣民眾的日本“國民性”,因此在台灣首先設立的是“師範學校”,培養能夠在台灣進行奴化教育的教育人才。之後,在各類學校中都把日語設為基本語言。1937年,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在台灣全社會推廣“皇民化”運動,全部取消學校的漢語課,在學校和社會上嚴厲禁止台灣民眾講漢語、講方言。為鼓勵台灣同胞講日本話,還設立所謂的“國語家庭”,採用各種行政和經濟手段在台灣推廣日語。其結果是,1930年台灣懂日語的人不到10%,1937年猛增到40%,1944年更增加到70%。
“皇民化”運動
在台灣民眾就學的學校中,每天上課之前,都要背誦“我們為大日本帝國之臣民,誠心感謝”。當時中國政府的首都在南京,日本式的教育就會指著花生說,這是“南京豆”,只要攻進南京,就可以儘量吃了。這類奴化教育方式貫穿在課程之中。
日本殖民統治者在台灣推廣“皇民化”運動,不僅在語言、文字上做文章,宣揚“日式文明”,還強迫中國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時令節氣等方面向日本方式看齊。殖民當局嚴禁台灣民眾信仰中國民間的各種傳統宗教、神靈,燒毀台灣民間祭祀的祖宗牌位,專設日本的天照大神,並且強令在10月27日各行各業都要祭祀;中、國小則規定每月1日、8日、15日都要按時參拜神社。頒布《台籍民改日式姓名促進綱要》,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動、獎勵台灣民眾改日本名字等等。
台灣子弟只能接受技能訓練
其次,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教育是愚民教育。對於日本的殖民統治者來說,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台灣民眾具有高知識水平將更有力地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因此他們主張在台灣進行“有限”的教育,實行愚民政策。日本殖民統治者在台灣雖然推動日語教育,但卻害怕台灣民眾掌握太多的知識,在台灣民眾受教育的科目和學校的數量上給予嚴格的限制。1898年,日本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甚至廢止了三所師範學校,教育經費也由台灣地方自己出錢,而且還反對台灣人民設立職業學校。直到1912年,日本殖民當局才在台灣人就學的公學校課程中增加一些勞動方面的實用課程。1919年才頒布《台灣教育令》,強調台灣人可以進行中等的職業教育,創立商業專門學校和農業專門學校。日本殖民統治教育的結果是,台灣民眾根本無法進入更高級別的學校讀書,也無法學習政治、法律等社會科學的科目,使台灣民眾只能長期處於社會的最底層,無法認識社會、改變社會,無法認識、爭取自身的權益,只能乖乖地做日本殖民統治下的順民。
嚴格限制台胞接受大學教育
在日本殖民教育體系中,台灣的學生很難考上更高一級的學校。1925年成立的台北帝國大學,很少有台灣子弟。台灣子弟只能上像醫學專修這樣的專門學校、職業學校,接受技能培訓式的教育以滿足日本統治的需要,沒有機會接受文科教育。日本在台的殖民教育不是為了提升台灣民眾的文化與知識,而是限制台灣民眾接受高等教育。從中等教育開始,便限制台灣學生所學專業;高等教育更是由日本人獨占,除了醫學專門學校及台南高等商業學校外,其他高等學校都在日本國內舉行考試。在1928年成立的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內,40年代日籍學生占81.8%,而中國學生則有18.9%。
歧視教育
再次,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教育是歧視教育。日本在台灣推行的殖民教育,在初級教育階段便開始重視日本籍學童,讓他們就讀“國小校”;而台灣兒童只能就讀“公學校”和“國(日)語傳習所”,高山地區的原住民兒童則進“教育所”。無論在什麼學校,都把日語當作基本語言。但在教員的薪水待遇和學校的課程設定上,兩類學校相差很大。雖然在法律上台灣民眾被看作是日本人中的“少數民族”,但與日本人相比,台灣人受到了很大的歧視。例如,1922年,當時在台灣台北市的日本人有5萬人,台灣民眾卻有12萬人,但招收日本學童的國小校與招收台灣學童的公學校數量一樣多,同樣是5所。日本在1900年實行了免費初等教育,但台灣民眾卻不能享受。
1928年設立的台北帝國大學是以台灣同胞的稅收經費建立和經營的,但招收對象卻以在台灣的日本人為主,嚴格限制台灣民眾考入大學,使台北帝國大學成為培養在台日本人的高等教育機構。以1935年為例,文政部學生61人中,台灣人只有13人;理學部50名學生中,台灣人只有10名。日本殖民統治者是以台灣人民的汗水在培養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