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北市立天文台
- 外文名:Taibei Observatory
簡介,歷史沿革,觀測儀器,組織架構,館本部,內部單位,歷任館長,出版品,
簡介
天文科學教育館的建築主體是以外型穩重的塊體及前衛的採光罩構成。教學區屋頂上有2座圓頂觀測台,放置45公分蓋賽格林式反射望遠鏡及20公分庫德焦點的折射望遠鏡。建築主體旁邊的圓頂式全天域劇院直徑35米,表面被覆著象徵宇宙神秘感的金黃色鋁錐面板。館區四周放置了黃道經緯儀、天球儀、赤道儀和赤道日晷,並借著植栽區隔視線導引來增加空間的變化及私密性。
歷史沿革
1938年,台灣日日新報社為紀念創刊40周年,將建在台北公會堂屋頂上的4吋赤道儀折射望遠鏡及圓頂觀測台,捐獻給台北市役所,命名為台北公會堂天文台。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台北市政府接收了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隨即更名為中山堂天文台,由氣象局管理。1946年改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命名台北市立天文台,此即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最早的前身。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進入繞地軌道後,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天文知識的熱潮。由於中山堂附近夜間光害嚴重不適合觀測工作,1960年在圓山風景區內開始動工興建新的圓山天文台,1963年3月28日竣工啟用,但初期受限人力不開放民眾參觀。8月31日台灣省政府決議每周開放參觀。
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歸,在媒體的推波助攬下掀起了台灣地區的觀星熱潮。而圓山天文台規模過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圓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加上後方的圓山大飯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後造成的光害問題,遂有了遷建與擴建的計畫。1993年於士林區基河路動工興建天文科學教育館,1996年天文台改制為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997年2月4日舉辦開館典禮,隔日正式開放第一期展區。7月20日展館全面開放。
其後圓山天文台建築改為校外教學專區,但因建築老舊等安全問題,於2000年7月25日拆除,但仍留下一個水平式日晷供人紀念。
2017年3月,宣布台北市立天文館將和兒童新樂園及美侖公園合併成一個主題園區。
2018年7月5日,天文館歷經3年耗資5.8億元新台幣經費重整後,新增阿波羅17號等比例的擬真登月車虛擬現實互動設備;新增模擬器可模擬太陽高能粒子打到地球發光光學現象;新增內投影球模擬8大行星的太陽繫結構擴增實境設備;另外開設星際迷航主題特展提供體感設備與互動遊戲至2018年12月2日。
觀測儀器
口徑41厘米反射望遠鏡﹑口徑25厘米折射望遠鏡﹑口徑12.5厘米天體照相儀﹑口徑12.5厘米折射望遠鏡﹑水平式太陽望遠鏡和雙筒彗星搜尋鏡等﹐從事太陽黑子和日珥﹑日蝕﹑月蝕﹑月掩星﹑變星﹑月球﹑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以及流星雨等觀測和研究。附設有天象儀一架﹐圓頂直徑為16米﹐可容納250人觀看﹐用以開展天文普及和教育工作。
組織架構
館本部
- 館長
- 秘書
內部單位
- 研究組:負責天文觀測、記錄、研究、統計、登錄、圖書管理、出版、國際連繫及資料交換等事項。
- 推廣組:負責天文教育規劃、輔導、推廣、天文研習、學校天文教育及天文觀測室之開放等事項。
- 展示組:負責本館展示主題之規劃與設計製作、展示設施之維護管理及天文營隊活動之辦理等事項。
- 視聽組:負責全天域與立體劇場電影放映、天文節目製作、星象解說與儀器操作及維護等事項。
- 秘書室:負責文書、檔案、出納、總務、財產之管理,研考及不屬於其他各單位事項。
- 會計室: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 人事室: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 政風室:依法辦理政風事項。
歷任館長
姓名 | 任期 |
---|---|
蔡章獻(圓山天文台台長) | 1969年5月5日 ~ 1991年4月1日 |
謝遠明(代理) | 1991年4月23日 ~ 1991年8月27日 |
阮國全 | 1991年8月27日 ~ 2003年1月2日 |
王錦雄(代理) | 2003年1月2日 ~ 2003年6月2日 |
2003年6月2日 ~ 2012年4月2日 | |
王錦雄(代理) | 2012年4月2日 ~ 2012年12月20日 |
陳岸立 | 2012年12月21日~ |
出版品
- 月球表面地形名稱:未出刊文字版,可由網路下載說明與附錄(欠主檔)。
- 台北星空:1998年10月1日創刊,為一年4期的季刊。前身為《天文通訊》。
- 天文年鑑:1988年創刊,每年一期,介紹與說明當年度的主要天象。2018年不再出刊紙本,改為電子版,民眾可自行下載參考。
- 太陽黑子年報:1983年創刊,每年一期,統計上一年度的黑子數量與分類,並繪製歷年的平滑曲線。
- 天文館學報:於2003年開始出刊,每年一期。
- 天文館電子報:2008年1月5日發行第一期,提供天文館最新訊息、天文新知、天象速報等資訊。前身為1975年4月24日開始不定期發行的天文快報,迄1996年3月27日已出刊400期,並匯整每百期集結印製合訂本,共印製四輯。其後仍繼續發行,迄2008年改為電子版,並接受各界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