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與可測性分析設計

可靠性與可測性分析設計

《可靠性與可測性分析設計》一書的出版社是北京郵電學院出版社,作者是丁瑾,出版時間是1996-07。

基本介紹

  • 作者:丁瑾
  • ISBN:9787563502455
  • 頁數:211
  • 定價:17.80
  • 出版社:北京郵電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6-07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本書對系統與數字電路的可靠性和可測性作了完整的敘述及討論。書
中很多部分是作者多年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結果。全書共八章。第一、二
章介紹可靠性與可測性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第三、四章討論系統
的可靠性分析及其設計,並介紹了人對系統可靠性的影響。第五、六、七
章分別討論了數字電路的測試及其可測性分析設計,重點介紹了機率可測
性分析和結構可測性設計。第八章介紹了可維性設計,主要敘述了失效率
與修復率的分配。
本書對電子、系統工程、自動控制、動力、通信及信息等學科領域有
關的高年級大學生、研究生和工程技術人員是一本有益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丁瑾,1964年11月,出
生於安徽省懷寧縣,1986年
7月畢業地合肥工業大學,
獲學士學位,1992年6月在
莫斯科動力學院獲博士學位
,1995年2月在北京郵電
大學博士後出站。現為北京
郵電大學電信系副教授,中
國電了學會高級會員。現已
完成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六
項,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
學術論文五十餘篇。主要研
究興趣是電路、系統和通信
網路的可靠性和可測性分析
設計,通信系統的性能評估,
模糊神經網路在系統和網路
性能分析中的套用等。

作品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基礎知識
1.1機率基礎
1.1.1事件
1.1.2事件的頻率與機率
1.1.3排列與組合
1.1.4非獨立事件與條件機率
1.2布爾代數的基本定律
1.3隨機變數及其數字特徵
1.3.1隨機變數
1.3.2隨機變數分布及密度函式
1.3.3隨機變數的數學期望及方差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可靠性、可測性研究的必要性
2.1.1研究的背景
2.1.2研究的意義
2.1.3研究的內容及方法
2.2可靠性函式
2.2.1可靠度函式
2.2.2失效密度函式
2.2.3失效率函式
2.2.4平均壽命
2.3有效性函式
2.3.1維修性函式
2.3.2修復率函式
2.3.3瞬態和穩態有效度
2.3.4小結
2.4可靠性常用的分布
2.4.1二項分布
2.4.2幾何分布
2.4.3泊松分布
2.4.4負指數分布及其性質
2.4.5常態分配
2.4.6伽瑪分布(Γ分布)
2.4.7對數常態分配
2.4.8威布爾分布
2.4.9小結
2.5數字電路的故障
2.5.1失效與故障
2.5.2故障模型
2.5.3暫時故障
2.6測試的基本概念
2.6.1激勵與回響
2.6.2測試集
2.6.3故障檢測與診斷
2.6.4故障覆蓋
第三章 系統的可靠性分析
3.1不可修系統
3.1.1串、並聯繫統
3.1.2複合系統
3.1.3表決系統
3.1.4旁待系統
3.2網路分解法
3.2.1二項式展開法
3.2.2狀態枚舉法
3.2.3網路分解法
3.2.4最小路集、割集法
3.3故障樹分析法
3.3.1基本概念
3.3.2故障樹的建立
3.3.3故障樹的最小割集
3.3.4故障樹的計算
3.4模糊分析法
3.4.1模糊可靠性模型
3.4.2串、並聯繫統模糊可靠度
3.5馬爾柯夫模型法
3.5.1可修串聯繫統
3.5.2可修並聯繫統
3.5.3可修表決系統
3.5.4可修備用系統
3.6半馬爾柯夫模型法
3.6.1更新過程
3.6.2補充狀態法
3.7非拉普拉斯變換法
3.7.1引言
3.7.2數學模型
3.7.3實例分析
第四章 系統的可靠性設計
4.1輕裝設計
4.2冗餘設計
4.3最佳化組合設計
4.3.1雙工系統的最佳化組合設計
4.3.2混合冗餘系統的最佳化組合設計
4.3.3表決冗餘系統的最佳化組合設計
4.4含約束的最佳化設計
4.4.1重要度方法
4.4.2動態規劃法
4.4.3搜尋法
4.5含人的因素的可靠性設計
4.5.1人為差錯
4.5.2人的可靠性
4.5.3有人參與系統的可靠性設計
第五章 測試碼的產生
5.1故障模擬法
5.1.1並行故障模擬
5.1.2演繹故障模擬
5.1.3同時故障模擬
5.1.4臨界路徑跟蹤
5.2一維通路敏化法
5.2.1故障激活
5.2.2正向驅動
5.2.3反向跟蹤
5.3布爾差分法
5.3.1布爾差分法的定義
5.3.2布爾差分的性質
5.3.3實例分析
5.4D算法
5.4.1基本定義
5.4.2算法描述
5.4.3實例分析
5.5PODEM算法
5.5.1基本原理
5.5.2算法流程
5.5.3實例分析
5.6FAN算法
5.6.1基本原理
5.6.2算法流程
5.6.3套用實例
5.710值算法
5.7.1基本思想
5.7.2算法步驟
5.7.3實例分析
5.8時序電路的測試序列生成
5.8.1時序電路的模型
5.8.2時序電路展開測試法
5.8.3時序電路功能測試法
5.9機率測試
5.9.1輸入機率最佳化
5.9.2數據壓縮方法
第六章 可測性分析
6.1引言
6.1.1基本定義
6.1.2可測性分析的套用
6.1.3可測性分析算法分類
6.2CAMELOT算法
6.2.1可控制性值的確定
6.2.2可觀察性值的確定
6.2.3可測性值的確定
6.2.4套用實例
6.3TMEAS算法
6.3.1可控制性值計算的特點
6.3.2可觀察性值計算的特點
6.3.3算法的局限性
6.4 TEST/80算法
6.4.1可控制性值的計算
6.4.2可觀察性值的計算
6.4.3算法步驟
6.4.4算法的局限性
6.5SCOAP算法
6.5.1可控制性值的估計
6.5.2可觀察性值的估計
6.5.3算法描述
6.5.4實例分析
6.6PREDICT算法
6.6.1超級門的概念
6.6.2控制率的計算
6.6.3觀察率的計算
6.6.4測試率的計算
6.6.5實驗結果
6.7STAFAN算法
6.7.1基本理論
6.7.2控制率的統計估計
6.7.3觀察率的計算
6.7.4無偏差故障測試率的估計
6.7.5STAFAN算法的複雜性
6.7.6實驗結果
6.8AVEVAL算法
6.8.1引言
6.8.2控制率誤差的消除
6.8.3扇出點觀察率的計算
6.8.4故障測試率的估計
6.8.5實例分析
第七章 可測性設計
7.1引言
7.1.1可測性設計的意義
7.1.2可測性設計目標
7.1.3可測性設計思想
7.1.4可測性設計歷史
7.2可測性設計規則
7.2.1利於測試矢量產生的設計規則
7.2.2利於測試矢量施加的設計規則
7.3組合電路的可測性設計
7.3.1組合功能設計法
7.3.2Syndrome設計法
7.3.3修改電路設計法
7.4時序電路的可測性設計
7.4.1區分序列的判定
7.4.2可測性設計
7.5掃描設計
7.5.1掃描通路法
7.5.2掃描置位法
7.5.3隨機存取掃描法
7.5.4電平敏感掃描法
7.6內測試設計
7.6.1內測試一般結構
7.6.2內測試掃描設計
7.6.3自測試設計
7.7PLA的可測性設計
7.7.1引言
7.7.2故障模型
7.7.3PLA可測性設計
7.8自測試序列的壓縮
7.8.1引言
7.8.2難測故障分布
7.8.3測試長度的估計
7.8.4壓縮算法
第八章 系統的可維性設計
8.1單元瞬態有效度分配
8.1.1Markov模型的神經網路
8.1.2神經網路實現
8.1.3模擬結果
8.2穩態有效度分配
8.2.1串聯繫統
8.2.2並聯繫統
8.2.3表決系統
習題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