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區內聯繫和區外聯繫兩個方面界定區域可達性的概念和內涵,集成時間可達性的度量模型,構建一套適用於區域尺度的,以公路、鐵路構成的陸路交通網為基礎的空間全覆蓋的區域可達性空間分析方法。從可達性空間分析的角度研究區域空間結構的空間擴散、空間相互作用、空間吸引範圍和一日交流圈。以長江三角洲為實證區域,對其可達性進行空間分析,探討其空間結構的演化過程與發展態勢。用可達性空間分析技術對點軸系統理論、雙核空間結構理論和中心地理論進行計算機模擬,進一步認識這些理論的形成機制以及內在聯繫。
基本介紹
- 書名:可達性與區域空間結構
- 作者:張莉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科學出版社
- 外文名:Accessibility and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305頁
- 開本: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可達性與區域空間結構》以長江三角洲為實證區域,對其可達性進行空間分析,探討其空間結構的演化過程與發展態勢。用可達性空間分析技術對點軸系統理論、雙核空間結構理論和中心地理論進行計算機模擬,進一步認識這些理論的形成機制以及內在聯繫。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可達性
1.1可達性及其相關概念
1.1.1可達性的概念
1.1.2可達性的分類
1.1.3可達性的影響因素
1.1.4可達性的主要特徵
1.2可達性的評價
1.2.1可達性的評價方法
1.2.2可達性評價指標的選擇與測算
1.3可達性的實證研究
1.3.1洲際尺度的可達性研究
1.3.2國家尺度的可達性研究
1.3.3區域尺度的可達性研究
1.3.4都市區內部的可達性研究
1.4可達性與空間結構
第2章區域空間結構
2.1區域空間結構的基本含義
2.2區域空間結構的基本要素
2.2.1節點及區位
2.2.2線及網路
2.2.3域面
2.2.4區域空間結構要素的組合模式
2.3區域空間相互作用
2.3.1區域空間相互作用的條件
2.3.2區域空間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2.3.3空間擴散
2.4區域空間結構理論
2.4.1中心地理論
2.4.2增長極理論
2.4.3點—軸漸進擴散理論
2.4.4圈層結構理論
2.4.5核心—邊緣理論
2.4.6雙核空間結構理論
第3章可達性空間分析方法
3.1GIS空間分析
3.1.1空間分析的內涵
3.1.2空間分析方法
3.1.3空間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
3.2GIS空間分析方法在可達性研究中的套用
3.2.1可達性結果的空間表達
3.2.2基於GIS軟體進行可達性的空間分析
3.2.3基於GIS平台開發可達性分析模組
3.2.4可達性空間分析方法比較
3.3可達性空間分析方法的內涵與技術路線
3.3.1可達性空間分析方法的內涵
3.3.2區域空間抽象
3.3.3可達性空間分析的技術路線
3.3.4基於格線法的空間單元劃分
3.4可達性空間分析模型及實現算法
3.4.1基於交通路網的節點的時間可達性評價模型
3.4.2基於時間可達性的最小種子算法
3.4.3基於交通路網的節點的時間距離衰減擴散模型
3.4.4基於多邊形格線快速填充的分值擴散算法
第4章可達性空間分析信息系統
4.1系統總體設計
4.1.1系統設計原則
4.1.2系統運行環境設計
4.1.3系統開發方式
4.1.4軟體介紹
4.2系統開發
4.2.1系統開發結構
4.2.2系統資料庫設計
4.3系統主要功能
4.3.1系統登錄
4.3.2系統設定
4.3.3數據錄入
4.3.4數據處理
第5章均質背景下長江三角洲城鎮節點可達性與空間結構
5.1城鎮節點的空間分布
5.1.1城鎮節點的離散度
5.1.2城鎮節點的幾何居中性
5.1.3城鎮節點的分布軸線
5.2城鎮綜合實力的評價
5.2.1城鎮綜合實力評價方法的選擇
5.2.2長江三角洲16個地級及以上級別城市綜合實力的評價
5.2.3長江三角洲75個縣、縣級市及城市市區的綜合實力評價
5.3城鎮節點的空間可達性
5.3.1可達性評價指標的選擇
5.3.2長江三角洲16個地級及以上級別城市空間可達性的評價
5.3.3長江三角洲76個縣、縣級市及城市市區空間可達性的評價
5.4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5.4.1城鎮節點無權重的空間擴散
5.4.2城鎮節點加權空間擴散
5.4.3基於均質路網的城鎮節點無權重的空間擴散
5.4.4基於均質路網的城鎮節點加權空間擴散
5.5城鎮節點的空間吸引範圍
5.5.1Voronoi圖的概念
5.5.2基於Voronoi圖的城鎮節點的空間吸引範圍
5.6小結
第6章基於交通路網的長江三角洲可達性與空間結構
6.1城鎮節點的軸向漸進式空間擴散
6.1.1基於內河航道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6.1.2基於鐵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6.1.3基於公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6.1.4基於陸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6.2基於陸路交通網的交通節點的軸向漸進式空間擴散
6.2.1水運港口的空間擴散
6.2.2機場的空間擴散
6.2.3火車站的空間擴散
6.2.4高速公路互通口的空間擴散
6.3基於陸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區域可達性評價
6.3.1區內可達性的評價結果
6.3.2區外可達性的評價結果
6.3.3區域可達性的評價結果
6.3.4區域可達性的空間格局
6.3.5城市節點的等時圈及一日交流圈分析
6.4基於時間可達性的城鎮節點吸引範圍的劃分
6.4.1基於時間可達性的城市吸引範圍的概念
6.4.2長江三角洲城市等級的劃分
6.4.3—級城市吸引範圍的劃分
6.4.4二級城市吸引範圍的劃分
6.4.5三級城市吸引範圍的劃分
6.4.6四級城市吸引範圍的劃分
6.4.7城市吸引範圍的等級體系
6.5基於時間可達性的交通節點吸引腹地的劃分
6.5.1水運港口的吸引腹地的劃分
6.5.2航空機場的吸引腹地的劃分
6.6小結
第7章長江三角洲可達性與空間結構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1長江三角洲陸路交通網的空間演化
7.1.1陸路交通網的演化過程
7.1.2陸路交通網路拓撲圖的構建
7.1.3陸路交通網演化的網路分析
7.2城鎮節點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2.1基於不同時期陸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7.2.2基於陸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交通節點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1基於陸路交通網的水運港口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2基於陸路交通網的航空機場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3基於陸路交通網的火車站點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4基於陸路交通網的高速公路互通口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4城鎮節點的區域可達性空間格局及其演化
7.4.1區內可達性的空間格局及其演化
7.4.2區外可達性的空間格局及其演化
7.4.3區域可達性的空間格局及其演化
7.4.4城市節點的等時圈及一日交流圈的動態變化分析
7.5基於時間可達性的城鎮節點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5.1—級城市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5.2二級城市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5.3三級城市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5.4四級城市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6基於時間可達性的水運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6.1一級水運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6.2二級水運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6.3三級水運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7基於時間可達性的航空機場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7.1一級航空機場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7.2二級航空機場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7.3三級航空機場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8小結
第8章基於可達性的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的空間分析
8.1基於可達性的點—軸系統的空間分析
8.1.1點—軸系統理論
8.1.2點—軸系統的空間分析方法
8.1.3點—軸系統形成過程的計算機模擬
8.1.4點—軸系統形成過程模式的空間分析
8.1.5點—軸系統可達性的空間分析
8.2基於可達性的中心地體系的空間分析
8.2.1中心地理論
8.2.2中心地體系的空間分析方法
8.2.3均質背景下中心地體系的空間演化
8.2.4交通背景下中心地體系的空間重構
8.3小結
參考文獻
第1章可達性
1.1可達性及其相關概念
1.1.1可達性的概念
1.1.2可達性的分類
1.1.3可達性的影響因素
1.1.4可達性的主要特徵
1.2可達性的評價
1.2.1可達性的評價方法
1.2.2可達性評價指標的選擇與測算
1.3可達性的實證研究
1.3.1洲際尺度的可達性研究
1.3.2國家尺度的可達性研究
1.3.3區域尺度的可達性研究
1.3.4都市區內部的可達性研究
1.4可達性與空間結構
第2章區域空間結構
2.1區域空間結構的基本含義
2.2區域空間結構的基本要素
2.2.1節點及區位
2.2.2線及網路
2.2.3域面
2.2.4區域空間結構要素的組合模式
2.3區域空間相互作用
2.3.1區域空間相互作用的條件
2.3.2區域空間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2.3.3空間擴散
2.4區域空間結構理論
2.4.1中心地理論
2.4.2增長極理論
2.4.3點—軸漸進擴散理論
2.4.4圈層結構理論
2.4.5核心—邊緣理論
2.4.6雙核空間結構理論
第3章可達性空間分析方法
3.1GIS空間分析
3.1.1空間分析的內涵
3.1.2空間分析方法
3.1.3空間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
3.2GIS空間分析方法在可達性研究中的套用
3.2.1可達性結果的空間表達
3.2.2基於GIS軟體進行可達性的空間分析
3.2.3基於GIS平台開發可達性分析模組
3.2.4可達性空間分析方法比較
3.3可達性空間分析方法的內涵與技術路線
3.3.1可達性空間分析方法的內涵
3.3.2區域空間抽象
3.3.3可達性空間分析的技術路線
3.3.4基於格線法的空間單元劃分
3.4可達性空間分析模型及實現算法
3.4.1基於交通路網的節點的時間可達性評價模型
3.4.2基於時間可達性的最小種子算法
3.4.3基於交通路網的節點的時間距離衰減擴散模型
3.4.4基於多邊形格線快速填充的分值擴散算法
第4章可達性空間分析信息系統
4.1系統總體設計
4.1.1系統設計原則
4.1.2系統運行環境設計
4.1.3系統開發方式
4.1.4軟體介紹
4.2系統開發
4.2.1系統開發結構
4.2.2系統資料庫設計
4.3系統主要功能
4.3.1系統登錄
4.3.2系統設定
4.3.3數據錄入
4.3.4數據處理
第5章均質背景下長江三角洲城鎮節點可達性與空間結構
5.1城鎮節點的空間分布
5.1.1城鎮節點的離散度
5.1.2城鎮節點的幾何居中性
5.1.3城鎮節點的分布軸線
5.2城鎮綜合實力的評價
5.2.1城鎮綜合實力評價方法的選擇
5.2.2長江三角洲16個地級及以上級別城市綜合實力的評價
5.2.3長江三角洲75個縣、縣級市及城市市區的綜合實力評價
5.3城鎮節點的空間可達性
5.3.1可達性評價指標的選擇
5.3.2長江三角洲16個地級及以上級別城市空間可達性的評價
5.3.3長江三角洲76個縣、縣級市及城市市區空間可達性的評價
5.4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5.4.1城鎮節點無權重的空間擴散
5.4.2城鎮節點加權空間擴散
5.4.3基於均質路網的城鎮節點無權重的空間擴散
5.4.4基於均質路網的城鎮節點加權空間擴散
5.5城鎮節點的空間吸引範圍
5.5.1Voronoi圖的概念
5.5.2基於Voronoi圖的城鎮節點的空間吸引範圍
5.6小結
第6章基於交通路網的長江三角洲可達性與空間結構
6.1城鎮節點的軸向漸進式空間擴散
6.1.1基於內河航道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6.1.2基於鐵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6.1.3基於公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6.1.4基於陸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6.2基於陸路交通網的交通節點的軸向漸進式空間擴散
6.2.1水運港口的空間擴散
6.2.2機場的空間擴散
6.2.3火車站的空間擴散
6.2.4高速公路互通口的空間擴散
6.3基於陸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區域可達性評價
6.3.1區內可達性的評價結果
6.3.2區外可達性的評價結果
6.3.3區域可達性的評價結果
6.3.4區域可達性的空間格局
6.3.5城市節點的等時圈及一日交流圈分析
6.4基於時間可達性的城鎮節點吸引範圍的劃分
6.4.1基於時間可達性的城市吸引範圍的概念
6.4.2長江三角洲城市等級的劃分
6.4.3—級城市吸引範圍的劃分
6.4.4二級城市吸引範圍的劃分
6.4.5三級城市吸引範圍的劃分
6.4.6四級城市吸引範圍的劃分
6.4.7城市吸引範圍的等級體系
6.5基於時間可達性的交通節點吸引腹地的劃分
6.5.1水運港口的吸引腹地的劃分
6.5.2航空機場的吸引腹地的劃分
6.6小結
第7章長江三角洲可達性與空間結構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1長江三角洲陸路交通網的空間演化
7.1.1陸路交通網的演化過程
7.1.2陸路交通網路拓撲圖的構建
7.1.3陸路交通網演化的網路分析
7.2城鎮節點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2.1基於不同時期陸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的空間擴散
7.2.2基於陸路交通網的城鎮節點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交通節點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1基於陸路交通網的水運港口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2基於陸路交通網的航空機場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3基於陸路交通網的火車站點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3.4基於陸路交通網的高速公路互通口空間擴散的演化過程及發展態勢
7.4城鎮節點的區域可達性空間格局及其演化
7.4.1區內可達性的空間格局及其演化
7.4.2區外可達性的空間格局及其演化
7.4.3區域可達性的空間格局及其演化
7.4.4城市節點的等時圈及一日交流圈的動態變化分析
7.5基於時間可達性的城鎮節點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5.1—級城市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5.2二級城市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5.3三級城市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5.4四級城市吸引範圍的空間演化
7.6基於時間可達性的水運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6.1一級水運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6.2二級水運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6.3三級水運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7基於時間可達性的航空機場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7.1一級航空機場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7.2二級航空機場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7.3三級航空機場吸引腹地的空間演化
7.8小結
第8章基於可達性的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的空間分析
8.1基於可達性的點—軸系統的空間分析
8.1.1點—軸系統理論
8.1.2點—軸系統的空間分析方法
8.1.3點—軸系統形成過程的計算機模擬
8.1.4點—軸系統形成過程模式的空間分析
8.1.5點—軸系統可達性的空間分析
8.2基於可達性的中心地體系的空間分析
8.2.1中心地理論
8.2.2中心地體系的空間分析方法
8.2.3均質背景下中心地體系的空間演化
8.2.4交通背景下中心地體系的空間重構
8.3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