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的文化影像文化傳播論》是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可視的文化影像文化傳播論
- 頁數:288頁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商品描述,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後記,
基本信息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811127812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可視的文化影像文化傳播論》內容簡介:當形容因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暢愉快時,不難想到一個詞:“賞心悅目”。我始終納悶,為什麼是“賞心悅目”而不是“悅目賞心”呢?從感受順序上說,應該是先有“悅目”方能“賞心”,不知當初造這個詞時是出於何種考慮。經由人的感知通道到達大腦心靈,人類接觸外界現實主要憑藉五大感受器官,人與人接觸交往也主要藉助五官。在五官感覺中,觸覺、嗅覺和味覺更多行使著生理性的功能,而視覺和聽覺則是感知、傳受信息和意義的主要感知通道,發揮著人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社會和文化功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功效差異和感知經驗,似乎使得視覺又勝出一籌,成為五官中的佼佼者,歷來飽受讚譽和溢美。這也就難怪古往今來有關“視覺推崇”、“視覺中心”之類的聲音此起彼優,對於視覺文化的研究成為當代人文學科研究的一個熱點。不僅要認識研究“悅目賞心”的,而且也要認識研究非“悅目賞心”的,認識研究如何通過高貴的視覺對現實世界和人類自身實現表征、傳播和接受的。從信息的傳遞、意義的呈現到歷史的記述、文化的傳承,視覺表達、視覺感知和視覺思維具有怎樣的效用?如果說人對於外界現實的觀照主要是一種主體注目客體的單向式的“看”,那么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注視則是一種雙向互動的“看”與“被看”,二者的位置是可以變動轉換的,由此所形成的不同視覺關係生成不同而多樣的視覺效應,視覺文化因此而撲朔迷離、引人入勝。這算得是著書立說的理由之一。
編輯推薦
《可視的文化影像文化傳播論》:新視野新聞傳播學叢書
目錄
開頭的話
A.表征·視覺·影像
一、表征
1.表述
2.象徵
3.意義
4.表征危機
二、視覺
1.視知覺與信息傳受
2.視覺中心與視覺推崇
3.視覺思維與視覺文化
三、影像
1.影像的符號特性
2.影像在圖像體系中的演進
B.對歷史和文化的表述
一、感性形態與理性形態:文本模式
1.感性與理性
2.文字與視像
3.概念視覺化的嘗試:《資本論》
4.文字形態的影像轉換:《色·戒》
5.視覺文化時代的圖文關係
二、文化不僅可記憶而且是可視的
1.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
2.有關影視人類學
3.有關視覺人類學
C.影像的表征可能
一、影像記錄
1.實物·文字·語音·圖像
2.模仿·複製·虛擬
3.紀實·虛構·虛擬
二、影像傳播
1.影像傳播的技術發展
2.影像傳播的媒介
3.影像傳播的主體和內容
三、影像消費
1.無處不在的影像
2.主客觀因素下的影像消費
3.消費的不僅僅是影像
四、影像暴力
1.影像暴力與暴力影像
2.影像泛濫:麻木性迷戀
3.影像控制:意識形態霸權
4.不良影像:影像世界中的“格雷沙姆定律”
五、影像交往
1.鋪墊:交往面面觀
2.呈現:什麼是影像交往
3.思考:影像交往帶給我們什麼
D.影像文化志的描述
一、影像與種族
1.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像與種族
2.影像作為種族的媒介
3.種族作為影像的敘事內容
4.種族作為影像的敘事策略
二、影像與性別
1.影像性別與現實性別
2.影像中的性別呈現
3.影像對性別的建構
三、影像與身體
1.作為研究對象的身體
2.作為影像內容的身體
3.作為影像行銷策略的身體
4.作為影像權力表現的身體
四、影像與儀式
1.雙重的儀式:儀式理論與影像的聯姻
2.影像寓言:電視影像與消費儀式
3.影像事件:奧運轉播與體育儀式
4.影像表演:春節晚會與年俗儀式
E.影像文化的傳播
一、新聞影像:當下性
1.影像敘事:描述與再現
2.影像媒介的傳受特性
3.影像敘事學:以圖說話
4.再現現實·召喚與控制·認知偏差
二、歷史影像:文獻性
1.一部紀錄電影的啟示:《四萬萬人民》
2.影像史學:影像作為史料與治史手段
3.尋找“歷史的盲點”與“文化搶救”
4.關注小人物:影像記錄傳播主客體的嬗變
三、商業影像:擬似性
1.將存在視覺化:後現代主義與消費社會
2.製造需求:商品、文化與符號三位一體
3.洗腦:“無意識編織的空間”與擬像
4.虛擬現實·利潤與操縱·異化和偏差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二十多年從業於電視實務、教學和研究的經歷,對於影像不可謂不鐘情,而且與影像相伴似乎還將繼續下去。我對於影像的情愫可謂又愛又煩,在對影像的實際操作和教學研究中有著不盡的樂趣和收穫,與此同時也有著無窮的煩惱和鬱悶,影像於我儼然一種擋不住的誘惑,既讓你得心應手,又讓你難以駕馭把握,你得為之不斷地揣摩、不斷地探究。於是,就影像寫點東西的念想不僅揮之不去,而且日益濃烈。加之有關視覺文化的研究漸成熱門,想湊熱鬧,又恐功力不濟,還是量力而行,與自己熟悉的東西打交道還有點底氣,因此便有了這本書。
在搭建起全書的基本框架後,想到讓我的研究生們參與進來,給他們增添一些科研的機會和經驗,而且讓研究生參與相應的科研項目也是導師的應有職責,於是便有了以下分工協作的結果:
我在所制定的全書基本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各部分內容的具體寫作思路,並負責撰寫A章,修訂和改寫B章,並對各部分寫作內容提出修改意見,進行總體把握。
吳麗負責撰寫C章中第一至四節和E章,並對D章以及C章中第五節進行修改完善,對全書的格式進行統一的技術調整,替我完成了不少本該由我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