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可樂彝族苗族鄉為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下轄的一個民族鄉,位於赫章西北部,距縣城60公里。地處東經104°23′34″,北緯27°14′23″。東抵
結構鄉,南鄰
雙坪鄉,西鄰
輔處鄉,北臨安樂、河鎮兩鄉。可樂鄉區域面積為131.8平方公里,現轄19個行政村,120個自然村,共8681戶,38998人。人口分布以中部居多,集中在可樂、大田、農場一帶集鎮區附近的就有8500餘人,其他區域分布比較均衡。
從民族結構上看,可樂有
彝族、
苗族、
布依族、
白族、
回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彝族有7396人。可樂鄉是典型的農業大鄉,全鄉貧困戶數占總戶數的10%左右。鄉域生產總值2.42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7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70元。 貴州省赫章縣西北一地名,位於赫章縣可樂鄉。
地形地貌
1、
赫章縣可樂地區屬於黔西山字形構造帶的頂部,可樂的南面是葛布構造盆地。可樂一帶的構造主要受北西向華夏系構造控制,因此河流的走向與此相同。在可樂鄉西部有一條性質不明的北東向斷裂。
2、可樂地區從地貌區劃上屬於黔西高原中山峽谷區。貴州高原地貌發育共有三級夷平面,由上而下:I級夷平程度高,稱夷平面;II、III級剝蝕夷平程度低,稱剝夷面。其地質時代分屬上新世末及下、中更新世。1晚新生代以來地殼處於間歇抬升,
地表遭受外動力剝蝕,河谷兩岸主要是前述的III級剝蝕夷平面,流域河谷形態為寬谷狀與峽谷相連,寬谷段沿岸發育階地,多為侵蝕基座階地。階地向上逐漸向剝夷面過渡,有的地方可以明顯看出兩級陡坎。剝夷面和寬谷相當於貴州地貌分類在中的山盆期。大致本區地貌發育過程進入新生代晚期以來,雲貴高原繼續隆起,遭受剝蝕夷平,進入更新世形成寬谷山間盆地。由於侵蝕基準下降,河流繼續下切,將原有地形改造,沿河岸形成侵蝕階地。老的寬谷山盆和階地成為可樂一帶古人類活動的場所。
在可樂一帶可以明顯看到兩級剝蝕夷平面。這些是山原盆地組成部分。有些地點一級階地後緣逐漸過渡到剝蝕的丘陵,在坡麓帶有古遺址和今聚落共存。
氣候條件
可樂鄉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屬於暖溫帶氣候區,為南溫帶——中溫帶之間所特有的高原山區氣候類型。由於低緯度、高海拔和複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以下氣候特徵:
1、四季分明,白晝時間夏長冬短,春秋多變;
2、境內夏秋兩季雨量充沛,年降雨量847.8mm,年平均地面蒸發量為640mm。冬春兩季雨水稀少,有的年份乾旱達3個月;
3、年平均氣溫13℃,極端最高氣溫32度,最低氣溫-7度。日照時數1445.8小時/年,年平均風速2.1m/s,多年最大風速29m/s(1983年),氣溫垂直變化和地區差異明顯,冬暖夏涼。
自然資源
水文概況
可樂壩子是長江流域烏江水系支流六衝河的發源地,源頭高程2190m。可樂河、麻腮河於壩中交匯,由西向東流去。距可樂壩子上游4km處有紅岩水庫。該水庫集雨面積12.8平方公里,壩高36m,壩頂高程1863m,庫容量28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22萬立方米,保證率P=85%的水年來水量為1021.2萬立方米,平水年有效供水能力為400立方米,灌面5000畝,控制灌面4320畝。壩子西北方向的上游另有兩條小溪,常年最枯流量0.1立方米/秒左右。
土壤資源
可樂的土壤類型以粘質壤土、砂土、砂壤土為主,主要包括為矽質黃棕壤土屬,土層厚35—100厘米,黑灰色,砂至中壤,粒狀結構,強酸至微酸性反應,質地輕,耕作省力,宜耕期長,一般宜種馬鈴薯、蕎麥,經改良後可種玉米。
根據2009年末的統計可樂鄉有可耕地面積26300畝,林地66747畝(包括5421畝退耕還林的林地),主要種植雲南松、華山松和青岡櫟。
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土豆、大豆、芸豆、蔬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大蒜、梨、蘋果、櫻桃等。
植被資源
可樂鄉為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區,四周地勢急劇下降,立體氣候明顯。在可樂河流域為常綠闊葉林帶,海拔1600~1700米的山坡為溫帶落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海拔1700~1800米為高山針葉林帶,1800~1900米為喬、灌木混生林帶,1900米以上為高山灌木林帶和灌叢草場。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原生林多被破壞。原生植被類型是以殼斗科常綠闊葉林為主體,經破壞後,原始植被演替為以青松、雲南松為主的針葉林及落葉櫟類植被。全鄉森林植被的主要建群樹種有松科、杉科、柏科、木蘭科、樟科、薔薇科、豆科、楊柳科、樺木科、殼斗科、山茶科等多種類型。
物產資源
物產資源種類繁多,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馬鈴薯、小麥;經濟作物有烤菸、魔芋、大蒜、大豆;其中烤菸質量、種植面積全縣第一;乾鮮水果有核桃、梨、蘋果、板票等;中藥材有半夏、天麻等;特種養殖發展較具優勢,力取做大做強可樂豬品牌。
勞動力資源
2009年底全鄉有勞動力20346個,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1831人,占9%,國小文化10986人,占54%,國中文化5086人,占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443人,占12%。勞動力主要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的13900人,占68.3%;從事第二產業的860人,占4.2%;從事第三產業的5357人,占26.3%;外出務工人員2407人,占11.8%。
礦產資源
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銅、鐵、鋅、鈦、砷、煤等。
歷史遺蹟
在這起伏的緩丘陵地上,埋藏著成千上萬座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的古墓葬,他們依山傍勢,按地形組成14個群體,分布在3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墓葬之密集,延續時代之長,實屬貴州乃至西南地區之最。夜郎民族墓葬中隨葬的器物如銅鼓、立耳銅釜、鼓型銅釜、銅扣飾、銅鋤及銅戈、劍等兵器都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地方文化風格,如雲雷紋柄青銅劍,捲雲紋柄銅柄鐵劍,蛇頭型柄青銅劍,無胡銅戈等均是典型的夜郎青銅文化的代表。到西漢晚期,夜郎民族墓葬中出土的有漢文化特點的銅釜、銅帶鉤、陶罐、鐵劍等應是民族矛盾緩解,漢文化與夜郎文化相互影響與交流的產物,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漢文化與多種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交流、融洽、結合的歷史現象。
中華文化 仔細觀看屬於夜郎時期的銅劍鞘
是多元文化的複合體。當漢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時,邊疆也出現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志》中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西南夷在歷史上泛指雲貴高原與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
據負責可樂墓葬考古發掘的
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梁太鶴介紹,自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發現第一批出土文物以來,考古部門先後進行了9次發掘,但再次引起國家和考古界關注的還是2000年的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及歷年調查有幾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可樂墓葬分布面大,涉及範圍達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時期的墓葬疊壓在一起,為省內考古罕見;三是延續的時代長。戰國、西漢、東漢時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現;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蘊豐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獨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漢時期的漢文化與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點。
“可樂”以其獨特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屬性,榮獲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可樂遺址·古墓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以史書記載及考古成果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後,夜郎國在貴州已成為不爭的史實,但夜郎國的都邑究竟在哪裡?梁太鶴說,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可樂“西南夷””墓群的發掘,對探究古夜郎族屬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神秘的柯洛倮姆
可樂,彝文古籍稱為“柯洛倮姆”,意為“中央大城”,史志記作“柯樂”,後演變為“可樂”。今天雜居可樂的彝、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彝族人最多。當地人說,彝族最先進入可樂,他們將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墳”或“莕人洞”。
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們,哪裡想到他們撿回家去砌豬圈、蓋茅廁的磚瓦,竟是秦磚漢瓦;那些從“莕人洞(墳)”挖出來,認為帶有邪氣而隨手扔掉的罈罈罐罐,竟然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今天,人們無不驚喜慨嘆,貴州這片一直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澱著厚重的古老文明。
據彝文古文獻記載,當時與貴州可樂齊名、能稱“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慶(儲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區的著名城市。貴州考古專家宋世坤研究員分析,將歷史的發掘與文獻對照研究推斷,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可樂地區很可能是屬於夜郎國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
宋世坤說,可樂地處滇、黔邊界,交通發達。據文獻記載,這裡曾是進入貴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