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可料時(predictable time)是停時中的一類。定義在Ω上的非負函式T稱為{Ft}可料時,簡稱可料時。如果[T,+∞)(即集合{(t,ω):T(ω)≤t<+∞})為Ft可料集。可料時必為停時。一切可料時都是幾乎處處可預報,即若T為可料時,則存在一列上升停時(Tn)n∈Z+,ᗄn有Tn≤T且在{T>0}上有Tn<T a.s.以及
在完備機率空間、{F
t}完備以及F
0-=F
0的條件下,停時T的可料性與可預報性(即上段中去掉“幾乎處處”而得的性質)是等價的,故不少著作用後者作為前者的定義。
停時
一類隨機時刻。指具有某種與將來無關性質的隨機時刻。確切地說,對於給定的σ代數流{Ft}t∈R+,如果對任意t∈[0,+∞),有{T≤t}∈Ft,則函式T:Ω→[0,+∞]稱為{Ft}停時。停時有如下的直觀解釋:Ft可理解為某過程在時刻t以前的全部信息,而T則是聯繫於過程的某隨機事件的發生時刻。停時的條件就是“該隨機事件在t以前發生”的事件完全取決於過程在時刻t以前的信息Ft。例如,在離散情形,當一賭徒決定當他勝一百次即停止賭博時,他停止賭博的時刻τ是一隨機變數,事件{τ=n}表示他賭到第n次恰好勝一百次。τ是否等於n當他賭到第n次後即可決定.若Fn包含第n次賭博以前(含第n次)有關賭徒勝負的全部信息,則{τ=n}∈Fn,即τ是一{Fn}停時。
停時又稱可選時或馬爾可夫時或與將來無關的隨機變數。
完全概念空間
完全機率空間 (complete probability space)是一種機率空間。如果機率空間的一切零機率集的子集均屬於集,就稱為一完全機率空間。對任一機率空間(Ω,F,P),若令F'={A△B:A∈F,B⊂N,N∈F且P(N)=0};P'(A△B)=P(A),A∈F,B⊂N,N∈F且P(N)=0,則(Ω,F',P')為一完全機率空間,稱其為機率空間(Ω,F',P)的完全化。
機率空間
機率空間是
機率論的基礎。機率的嚴格定義基於這個概念。
機率空間(Ω, F, P)是一個總測度為1的
測度空間(即P(Ω)=1)。第一項
Ω是一個非空
集合,有時稱作“樣本空間”。Ω 的集合元素稱作“樣本輸出”,可寫作ω。第二項
F是樣本空間
Ω的
冪集的一個非空子集。
F的集合元素稱為
事件Σ。事件Σ是樣本空間
Ω的子集。集合
F必須是一個σ-代數:
(
Ω,
F)合起來稱為
可測空間。事件就是樣本輸出的集合,在此集合上可定義其機率。
第三項
P稱為機率,或者機率測度。這是一個從集合
F到實數域
R的函式,
。每個事件都被此函式賦予一個0和1之間的機率值。
機率測度經常以
黑體表示,例如
或
,也可用符號"Pr"來表示。
機率
亦譯“或然率”、“幾率”。對一個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所作的數量方面的估計。在社會和自然界中,某一類事件在相同的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類事件稱為“隨機事件”。不同的
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相同的,機率就是人們用來表示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個量。機率的定義有多種:(1)古典定義:一個事件A出現的機率,是A可能出現的情況與全部可能情況的比率。(2)頻率定義:一個事件A出現的機率,等於A在若干次試驗中出現的頻率。
機率是客觀存在的統計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作為數學的一門分科的機率論是系統研究機率的科學,而以機率論為工具研究歸納推理的理論就產生了機率邏輯。因此,機率是機率邏輯中的基本概念,與經驗的歸納方法不同,它是一種套用數學方法的歸納方法。機率邏輯是作為歸納邏輯的直接繼續而產生的。由於歸納邏輯得出的結論,以及
假說演繹法的結論,都是或然性的,因而需要從量的方面估計某一結論的或然性,把數學中所制定的精確的機率方法引進邏輯。英國J. S.穆勒的《邏輯體系》一書的歸納部分就已有兩章討論機率。英國數學和邏輯學家布爾也提出了機率的邏輯解釋,提出考察關於事件的判斷的機率以代替事件本身的機率。1913年蘇聯數學家和邏輯學家柯爾莫哥洛夫提出了機率的公理化定義,對近幾十年機率理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以後,卡爾納普在他的歸納邏輯中強調機率的概念應分成兩種,即機率1和機率2。機率1是指機率的邏輯概念,機率2是指機率的統計概念。
機率論
機率論是研究隨機現象數量規律的一門科學,它起源於17世紀法國數學家帕斯卡和費馬之間的通信。當一群賭徒請教費馬在賭博時誰勝的可能性大時,他開始了現在稱之為古典概型的研究。
其後,隨著實踐及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在射擊理論、人壽保險、測量誤差工作中提出的機率問題,促使人們在機率論的極限理論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18和19兩個世紀,極限理論成了機率論研究的主題。在大量的工作中以一批蘇聯學者如車比雪夫、馬爾可夫、李雅普諾夫的工作最為出色。馬爾可夫使用了所謂截尾術方法,而他師弟李雅普諾夫的特徵函式方法則使近200年沒有答案的中心極限定理在短短的幾頁紙上基本得到解決。
由蘇聯數學家柯爾莫哥洛夫在1929年引進的機率論公理體系,奠定了機率論堅實的數學基礎,促進了機率論在理論及套用兩方面的發展。
柯爾莫哥洛夫的工作標誌著近代機率論的誕生。
由於物理學、生物學、醫學以及工程技術的推動,機率論的理論課題不斷地擴大和深入,套用的領域也日益寬廣。目前,機率論在近代物理、無線電與自動控制、工廠產品的質量控制、農業試驗、公用事業等方面都找到了重要套用。與此同時,機率論本身的研究則轉入以隨機過程為中心課題,諸如馬氏過程、平穩過程、鞅論等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理論上和套用上都有重要價值的結果。近年來,機率論和數學其他分支間的聯繫也日益加強,用機率論方法不僅可以解決偏微分方程,
複變函數論中的一些問題,而且也能證明一些非常著名的結果,如阿提雅-辛格指標定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