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學校,她沐可園古韻,承圓沙遺風,從“莞城三中”到“可園中學”,創辦至今,已歷時三十多個春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可園中學
- 校訓:立好志,讀好書,做好人
- 創辦時間:1975年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
- 類別:全日制市直屬初級中學
- 學校類型:初級中學
- 現任校長:陳澤林
校長致辭,校長介紹,前任校長:李階華,現任校長:陳澤林,現任副校長:,學校簡介,辦學宗旨,辦學目標,辦學成果,學校校訓,未來展望,師資隊伍,
校長致辭
這三十多載,是歷代辦學前賢們秉持“天道酬勤”之信念,發揚“自強不息”之精神,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的艱苦奮鬥歷程的體現。她描繪著艱難而曲折的歷史畫卷,編纂著厚實而豐富的學校方誌,譜寫著跌宕而激越的教育樂章。她的背後是風雨和泥濘,是光榮與夢想,以及一代代“可中”人薪火相傳的堅守與追求!無論是昨天的簡陋校區,還是今天美輪美奐的現代化校園,彈奏的都是永遠的青春弦歌,不變的都是“可中”人奮發向上、鍥而不捨的開拓進取精神:卅三載杏壇風雨,渴沐錦繡春暉;三百年圓沙鐸韻,盼造英才輩出。正是“可中”人的這種精神,使學校在她而立之年,乘東莞教育強市之東風,獲教育均衡發展的機遇,踏上了一條健康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市一級學校。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刻,我相信,我們每一個“可中”人心中,一定都有著自己的教學理想和追求,同時還有著我們共同的教育願景。在此,讓我們來作下述定位吧:“教育質量良好,辦學特色鮮明,師生關係和諧,文化氣息濃厚”是我校的辦學目標;“習慣良好,心性開朗,勤學好問,率真進取”是我們的學生培養目標。
為了實現我們共同的願景,達成我們共同的辦學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我們應當明確我們共同的辦學理念。我們的辦學理念是:“以人為本,重在發展”。所謂“以人為本,重在發展”,就是指在學校的工作中,堅持一切從人出發,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從而達到使人不斷發展、不斷提升的目的。在教育中要堅持“培養人、改變人和發展人”,在管理中要體現“尊重人、關心人和信任人”。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完善人格,提升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發展;讓教師在傳授知識,感悟人性,成就自我等方面得到升華;讓師生共同享受發展、成功的快樂與幸福!
“舟大者任重,馬駿者遠馳”。我們堅信,可園中學必將以她跨越式的進取精神、清晰的辦學理念和堅定的辦學信念與時俱進,努力譜寫新世紀的輝煌。讓我們鼓起理想的風帆,向著更加輝煌的彼岸,堅定不移,啟錨遠航吧!
校長介紹
前任校長:李階華
李階華 生於1957年。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碩士研究生班結業,中學數學高級教師,中國奧數訓練員, "全國中國小千名骨幹校長"之一。曾任九江市同文中學,05調職至廣東省東莞市可園中學任副校長,06年任校長一職至2012。2012年9月調至廣東省東莞市萬江中學任校長。
其在學校管理方面,富有個性地堅持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立足於學校的發展實際,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法治校,重在規範秩序”、“民主管理,重在尊重教職工主人翁地位”、“人文管理,重在尊重差異,崇尚個性”等治校方略,在短短四年間,相繼實施了"名師工程"、"特色工程"、"管理工程"等多項工程,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文化建設和同文精神建設放在工作重心位置。在他的努力下,學校工作很快步入穩定、規範、有序的軌道,辦學質量、辦學規模和辦學效益均獲得歷史性突破。
現任校長:陳澤林
2008年12月被聘為東莞市中學化學教學研究會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1]2005年至2012年9月任東莞市玉蘭中學校長,是從普通教師走到東莞市最年輕的校長。2012年9月21日起擔任東莞市可園中學校長。先後獲得東莞市教書育人優秀教師、東莞市優秀共產黨員、廣東省中學化學競賽優秀輔導員、東莞市優秀校長等稱號。他的座右銘是“以平常心做人,以進取心做事”。他愛好旅遊、攝影、寫遊記。他對自己的警語是:生命不息,學習不已。
現任副校長:
劉殿林
2008年1月從東莞中學調入可園中學的劉殿林副校長,在東莞中學已工作14年,深得東莞中學厚重文化的浸染,化學上成績斐然,曾培養出多名市高考單科狀元,並於2003年培養出東莞高考歷史上的第一個省總分狀元;多年來一直擔任奧林匹克化學競賽輔導工作,其有多名學生獲全國一等獎,被中國化學教育委員會授予“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祁惠馨
副校長是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榮獲過全國中國小英語教師“園丁獎”,在德育工作領域也頗有建樹。
廖瓊
現任東莞市可園中學副校長,前任東莞市玉蘭中學副校長職務。
學校簡介
東莞市可園中學是一所全日制市直屬初級中學,東莞市一級學校。它創建於1975年,前身為東莞市莞城第三中學。2004年,它由市委、市政府投資3.1億元按省一級學校標準易址新建而成,2005年更名為“東莞市可園中學。
學校臨東江,傍可園,得天時地利的厚愛,坐擁75895平方米的土地。教學樓、實驗樓、藝術樓、圖書館、體育館等錯落有致;電視台、天文台、廣播站、校園遠程教育信息網路設施齊全;體育場地標準規範。校園裡榕桂並植,修竹長柳相互掩映,芳草鮮花彼此映襯,詩詞迴廊、名人雕像、格言警句等文化建設匠心獨運,高雅別致,育人環境優雅怡人。
近幾年,學校受益於東莞市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和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的推行,獲得了與許多兄弟學校同等的發展條件。學校緊抓契機,勵精圖治,力改歷史起點低、發展底子薄弱的現狀。學校明確了“以人為本,重在發展”的辦學理念,視師生的發展為學校全面發展的動力和目的,充分調動和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並圍繞 “教育質量良好,辦學特色鮮明,師生關係和諧,文化氣息濃厚”的辦學目標,確定以“習慣良好,心性開朗,勤學好問,率真進取”為學生培養目標,並引導學生以校訓“立好志,讀好書,做好人”作為自己的思想行為的指導,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致力於發展“全人”教育。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逐漸實現了校風的明顯好轉,教學質量的提高,辦學實力的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全校教師的自信心也由此增強,社會聲望逐漸提升,為保障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辦學宗旨
以人為本 重在發展
辦學目標
教育質量良好 辦學特色鮮明 師生關係和諧 文化氣息濃厚
辦學成果
學校全體師生把握髮展的良機,同心協力,奮發圖強,創造了新的業績,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在2007——2008學年裡,學校獲得多項集體榮譽稱號,如“課程改革先進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先進學校”、“東莞市文明單位”、“德育工作先進學校”、“法制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且教研成果顯著:學校所承擔的國家、省、市級的12項科研課題,獲教研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在各學科的優質課比賽、論文評選等活動中,共獲得市級以上獎勵179項,其中教師獲獎72人次,學生獲獎107人次;教師撰寫的論文在國家、省、市各級刊物發表的有19人次。教學成績明顯提高:2007年榮獲“教學質量一等獎”;在各學科能力競賽中,獲全國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在市中學生現場作文競賽中,獲市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其中獲一等獎的學生王少菲代表東莞市赴省參賽獲得三等獎;在東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可園中學參賽的10件作品全部獲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學校榮膺“優秀組織獎”。其中2個項目(東莞市共選送4個項目)的論文在第23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優秀科技論文評選中均獲得省二等獎,可園中學成為東莞市參賽的初級中學中取得最好成績的學校。另外,在東莞市的中小學生游泳比賽、田徑比賽中,可園中學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6枚金牌,5枚銀牌,3枚銅牌。2008年的中考,學校更是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在按40%均衡招生政策招取的08屆畢業生中,取得總分600分以上優異成績的學生有63名,其中620分以上的學生有21名,被錄取到五所重點高中的有85名。
學校校訓
立好志 讀好書 做好人
未來展望
展望明天,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學校將繼續以教師的發展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積極搭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平台,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創設寬鬆民主的工作環境和心理氛圍,促進教師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努力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德育作為立校之魂,學校將在實施學生自我管理、建立規範秩序、落實細節教育等方面探索出有效的模式;教學作為立校之本,學校將一如既往地把學生的終身發展放至首位,讓教育真正顯現出能夠締造人生美好未來的力量。我們可以期待,可園中學將邁進東莞市一流學校的行列,與優秀的兄弟學校齊驅並駕,跨向發展的新紀元!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62名,其中高級教師21名,一級教師61名,具有研究生和雙學位學歷的17人,本科學歷的132人,專科學歷的13人,學歷達標率100%。近兩年來,學校管理與建設並舉,陶冶與激勵同行,加大了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學校從全國各地引進了一批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業績突出的中青年老師,從重點師範院校精選了一批專業素養好、綜合能力強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最佳化了教師隊伍的力量;對教師進行理想與信念教育,提升教師的思想境界和培養教師共同的價值追求;實施“名師工程”、“青藍工程”,挖掘教師的潛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勵教師“成名成家”;選派大批教師赴外市、省進修學習,開拓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邀請一批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特級教師錢夢龍、陳鐘梁教授等到學校講學,以此豐厚老師的文化底蘊,提高老師的文化品位;經常開展讀書沙龍活動和各種教學研討活動,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形成濃厚的研究風氣;開辦廣州話培訓班,幫助外來教師融進當地文化,增進教師間的情感認同和思想共鳴。“引進、提高、凝聚”這一系列的措施,造就了一支以“讀書—教學—科研”為職業發展方向的高素質、高學歷、研究型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