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話(可以觸摸的民國)》收錄了朱自清先生的多篇散文名篇,如《溫州的蹤跡》、《海行雜記》、《揚州的夏日》、《說揚州》、《蒙自雜記》、《重慶行記》、《我是揚州人》等。這些散文思想內涵極為豐富,有的包含著作者對社會時事的思索,有的反映了他對於生活的獨特理解。在浮躁的生活和工作間隙,捧讀這樣的真正純美的閱讀,體會純粹的文字之美。
基本介紹
- 作者:朱自清
- ISBN:9787224102710
- 頁數:231
- 定價:29.00元
- 出版時間:2012-8
- 副標題:人話
- 叢書: 可以觸摸的民國
內容介紹,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介紹
《人話》由朱自清所著,朱自清是我國著名的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研究家。他的散文被譽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典範。《人話》通過精心編排,《人話(可以觸摸的民國)》收錄了朱自清先生的多篇散文名篇,如《溫州的蹤跡》、《海行雜記》、《揚州的夏日》、《說揚州》、《蒙自雜記》、《重慶行記》、《我是揚州人》等。這些散文思想內涵極為豐富,有的包含著作者對社會時事的思索,有的反映了他對於生活的獨特理解。在浮躁的生活和工作間隙,捧讀這樣的真正純美的閱讀,體會純粹的文字之美。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五四愛國運動的參與者,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並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其作品《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目錄
溫州的蹤邊
春暉的一月
旅行雜記
執政府大屠殺記
哀韋傑三君
白采
海行雜記
《子愷畫集》跋
悼何一公君
一封信
那裡走
悼王善瑾君
懷魏握青君
兒女
白馬湖
揚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見的葉聖陶
南行通信
乞丐
房東太太
給亡婦
談抽菸
冬天
贈言
衷互生
你我
擇偶記
說揚州
南京
潭柘寺戒壇寺
買書
松堂遊記
選詩雜記
初到清華記
是嘍嘛
蒙自雜記
北平淪陷那一天
清華的民主制度
重慶一瞥
外東消夏錄
人話
重慶行記
我是揚州人
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
文物·舊書·毛筆
劉雲波女醫師
序言
民國相關選題的出版,曾經是敏感的。那一度被僵化思維固鎖住的,是太多面目模糊的身影。他們長袍馬褂、旗袍秀履,那光影婆娑的身姿,一旦躍入腦際,就難再輕易離去。這也是近年來不管是影視還是圖書,都出現了一股民國熱的因緣。
有關民國的話題,似乎隱藏著一種魔力。那種潛游在淨空深處的味道,從歷史的不遠處,靜靜地向我們移來。我們無法抵抗這種黑白質感的誘惑。然而,太多的民國是演繹的產品、是虛構的華章,民國真實的樣子不應僅僅從名人、類名人的塑造中誕出,不應僅僅在華麗炫耀的鏡頭感里展示。民國絕不是“萬惡的舊世界”,也不是“消失的亞特蘭蒂斯”,她是我們的先人曾經在糾結中不斷嘗試和追索的第一次現代,是燦若星辰的文化人第一次放膽展示自我。同時,傳統與現代的角力,保守與開放的爭奪,西學與中學的通融,專制與民權的惡鬥,極度的聰明和極度的愚蠢,極度的崇高和極度的可笑,都在這個時代充分表演,並給後人埋下了種子。所以我們的關注,不只是行注目禮,更是尋求還原,尋求真實,不管熱血與極端,也不管沉鬱與涼薄,這既是敘述對象的真實,也是原作者的真實。
《可以觸摸的民國》系列叢書,我們計畫分成幾個子系列構建,目前即將出版的有:《可以觸摸的民國·現場》《可以觸摸的民國·側影》《可以觸摸的民國·細節》以及《可以觸摸的民國·新學》。
《現場》版塊,由南京財經大學的石鐘揚教授執行主編,首選了四本:“報界奇才”、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專職記者黃遠生的新聞文選;中國新聞教育與研究的先驅、“鐵肩辣手”的傑出記者邵飄萍的新聞文選;“思想界明星”、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領袖陳獨秀所主編《新青年》《每周評論》中的新聞與時評選集;“五四三聖”之一、“再造文明”的設計師胡適的時評選。這四位報人(無論專職或兼職的)都是學者型的,都曾為民主為言論自由歷盡艱辛,飽經磨難,透過這些依舊在燃燒的文字,可以觸摸到他們滾燙的熱血。
《側影》版塊,由我們編輯部操刀策劃,編選民國著名學者、文人的文字,希冀覓得特殊視角,給讀者一個陌生化的全新印象。譬如,傅斯年不僅是儒雅嚴謹的學者,我們編選的《現實政治》更展示出他對時事的敏感與睿智;徐志摩的《再來跑一趟野馬》,集中其相關政論問題的文章,發現一個敏感政治、關心國家的徐志摩;朱自清的《人話》,選取他回憶性的散文篇目,串聯起他的一生,搭建出朱自清的“憶之路”。《細節》版塊,則是結構別致的人物傳記類原創性文本。迴避宏大敘事的框架限制,省略過渡、延續的平淡,截取他(她)人生的一個個斷面,或熠熠生輝,或苦痛難當,從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細節出發,去觸摸他們靈魂深處的顫抖,如《蕭紅的100個細節》《郭沫若的20個細節》等。
《新學》版塊,作者皆為民國文史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對民國的態度有其自成體系、自圓其說的創新,如《民國元年——歷史與文學中的日常生活》,選取這樣被反覆述說的特殊年份,卻迴避了政治,只看那劇變之下惶惑遲緩而躍躍欲試的百姓生活,對當下社會現狀亦不乏啟迪。
因為民國版圖書的出版年代所限,文字中不少具體的用法,比如其中《人話》一篇中“您少爺在那兒上學?”的“那兒”、《春暉的一月》一篇中“我最愛橋上的闌乾”的“闌乾”,又或者《買書》一篇中“不知那兒檢來《文心雕龍》的名字”的“檢”字等,在當代的漢語環境中已經有了不同的用法,但為了尊重民國時代的真實性,以及作者自主創作的主權性,我們沒有進行任何擅改。腳註部分屬選本中自有的,我們尊重並保留。為了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編輯也針對具體的、可能有助讀者理解的部分,增添了一部分註解。
作為編者,請允許我們向胡適、朱自清、徐志摩、傅斯年們致意。讓我們一起從他們的文字上感知陌生而久違的率真、趣味和正直,傾聽他們告訴我們知識人應該怎樣讀書、怎樣生活,怎樣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形而上的問題。無論側影,還是正面,在煌煌民國的文化殿堂前,我們都該收斂起自己虛張的聲勢,勇於正視那逼人的光焰。我們撩撥出的民國文字中的獨特味道,是想與讀者分享先生們帶給我們的溫暖與感動。請惠存我們的好意,同時寬恕我們的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