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追問

另一種追問

《另一種追問》是1998-05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繼紅。

基本介紹

  • 書名:《另一種追問》
  • 作者:楊繼紅
  • ISBN:978-7-5006-2770-8
  • 頁數:291頁
  • 定價:¥11.30元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05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楊繼紅,女,生於1969年歲末,一個特別冷的黎明,屬雞。
爹媽為此經常遺憾:這“小雞娃”生在凌晨,是個:“司晨”的命,將來一定辛苦勞累。如果早一個時辰,命屬“眠宿”,可以享清閒;如果晚一個時辰,命屬“飽食”,可以享五穀……
後來事實證明這預見有道理:這20幾年果然特別地辛苦勞累。也應了那“司晨”的意思,自幼就愛唱愛說愛早起幹活,樂樂呵呵地。走出北京廣播學院的校門,唱著畢業歌分配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做了《439播音室》的編輯,三四年間撰寫主持《每周記者話題》欄目,後來又承包了中國青年報《周末話題》專欄。
忙忙碌碌地光說不唱了,整日仍是樂樂呵呵的。應了“司晨”這好命運的關照,特別能辛苦,特別能熬累,沒什麼作為,但心裡總是高興,還特別相信“天道酬勤”這樣的話,相信“金石為開”這樣的話。

目錄

目錄

隨風飄散
――代作者自序
精神的絲縷
我憂心忡忡地,既關注著那些下定決心讚美人類的人,也關注著那些下定決心譴責人類的人,還有那些下定決心自尋其樂的人。我格外關注的是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著的人。
1 懷舊
――懷舊, 像一支盡人皆知的歌子,只要有一人唱起,就會有不少人輕聲應和,更多的人,即使不出聲,也會從心裡給它輕輕地數著節拍,默默地,以心唱作和聲。懷舊,就像縷縷輕紗薄霧,瀰漫在都市高樓之間。
2 疑影
――經歷過滄桑風雨走進暮年,有人深信善良的願望可以改變現實,有人深信殘酷的現實可以改變善良。不惟一個人,推及一群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他的大腦中假如充塞著太多的懷疑,那絕不意味著理智與成熟,疑心屬於暮年,屬於死氣沉沉的黃昏,屬於陰晦的心靈。
3 浮標
――有次在深水池學游泳的時候,我忽然理解了這種心理:不會水的人在水中,飄忽無定進退無著身不由己,於是池中那一道隔水浮標便成了習泳者的依託――它其實起不到救生的作用,它根本承托不了什麼壓力,但它是安全的象徵,它是人在驚恐無措時首先要尋找的支持。
4 人生四喜
――現今人們的“願望”說不清是更具體了還是更模糊了,像巨幅油畫聳在眼前,斑駁的色塊清晰可見,但我們反而辨不清它畫的是什麼
5 圓滿與極限
――過生日那天,先生買來一打大氣球,想裝點一下氣氛。我在廚房,只聽得屋裡三兩分種一聲“�”響――氣球一個接一個被先生吹破,他歉疚地說:“我總想再吹大一點,再大一點,結果……”生活中許多事就是這樣。你一心想著:圓滿一些、再圓滿一些,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圓滿”與“破滅”只差一口氣。生日的氣球啟發我去觸摸一個頗耐尋味的道理。
6 放下你的“布袋”
――人生的“布袋”正如旅客的行李一般,五花八門:自卑者以其妄自菲薄為“布袋”;敏感者以其惶恐忐忑為“布
袋”;好利者以其錙銖毫釐的喪失為“布袋”;爭權者以其慾念妄想為“布袋”。
7 口味
――口味是個驕縱不得的東西,上得去下不來,何況拿錢、拿權去寵慣了它呢?萬一將來因為一點紕漏,馬失前蹄,再沒錢沒權去寵縱它了怎么辦?這得自己小心,因為對於某些人來說,失了口味豈不是失去了“大半個人生”?
8 黑白人生
――傻子阿甘像一面鏡子,立在世人眼前,天真的目光中飽含著疑問:“我們誰比誰傻?”――而這個問號恰如一記重錘敲在世人的腦勺,提醒著人們去思索那個在忙碌的追逐中早已淡忘的問題:“我為什麼而活?我怎樣追求我理想的生活?”
9 一張名片
――一張小小的名片,指代著一個活生生的人。因為在人際關係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早上同桌吃飯的也許晚上就天南地北。所以具體的人,常常被抽象的符號所替代:“職業職務級別頭銜”,這是橫坐標,“地址電話郵編傳真”這是縱坐標,兩條線確定了一個人。
10 “我”
――“大情懷”與“小情懷”本不必對立,高尚與平凡原也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仇敵。“自我”與生俱來,是本能;“忘我”是磨礪裁剪過的一種修養。“本能”是必經的出發點;“修養”之境是高尚的心靈所求索的目的地――與其奢望一個個凡人去做出非凡的舉動,不如期待一種源於本能、臻於化境的真誠與現實。
11 雙城記
――京津之差其實是一個比喻,是我們推開家門融入人群的兩種心境。我經常從雙城的對比中,去認知一種技巧,一種在追求中儘可能減少喪失的技巧。
12 送禮
――送禮之道,佩劍送英雄,花紅贈美人。白雲奉獻給藍天,使之豐富;江河奉獻給海洋,使之豐滿;長路奉獻給遠方,使之久長……送禮若真能送到這份上,就不失禮之本色了。
13 從頭再來
――“從頭再來”是一個美麗的誘惑:手邊錯漏百出的工作、身邊擦擦碰碰的人情,還有時常傷人又傷心的婚姻……假如可以從頭再來,也許會處理得完美漂亮、不留缺憾。可是不行 生活這件毛衣拆不開也撕不掉。
14 給自己來一次“冷處理”
――我們都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鍛、燒、錘、打,最後淬火。淬火就是在生鐵鍛鍊到白熱的時候,錘打到即將成形的時候,猛一個“冷處理”,生鐵煉成了好鋼!
15 聆聽眾神的笑聲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上帝藐視我們,我們從不藐視自己,我們在思考時聆聽眾神的笑聲,我們在眾神的哂笑聲中,蹙起偉大的眉頭,思考我們自己的事情,與上帝無關!
16 堅持:另一種競爭
――黑人長跑名將曼索爾在回答記者提問“有什麼致勝秘招”的時候,曾有過一句風趣的回答,後來成為“名人名言”:“長跑是一件苦差事,好多次我都堅持不住了。我的訣竅是: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仍堅持下去就是了。”
17 斑羚的啟示
――在斷崖前,斑羚們分成了兩隊,一隊可以通向生機勃勃的彼岸,另一隊將墜入深深的谷底……斑羚本沒有那么高的智商,是生存與種群延續的本能使他們得以絕處縫生。那么人呢?面臨生命的絕境時,智慧的人類會如何選擇?
清風拂世塵
人人渴求普遍的美好,在我們的記憶中,人類曾經有過一種真正的幸福,而現在我們只對它保留著完全 空洞的標誌和痕跡……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樣一種痛失――一帕斯卡爾認為,自從人類喪失了“真正的美 好”以來,一切對他們來說,都顯得“同等的美好”,為了填補痛失之後的缺憾,有人求之於權威,有人求之於獵奇,有人求之於科學,甚至求之於肉慾……人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渴求美好――我們卻仍然失去了那一份普遍的美好。
1 原則
――“原則”,曾經是高高懸在樹上的路標,曾是不折不扣必須身體力行的絕對命令,曾是明燈,是舵……而今它更像一道堤防,人性與道德的最後堤防,種種的欲望像傍黑的海水一浪高過一浪地襲卷上來,沙灘站不住了,岩石站不住了,堤壩上也站不住了 人們退守到最後的高處。接下來呢?當欲望的潮水再往上漲,我們該站在哪塊石頭上?
2 代價
――有一個很陳舊的笑話,說一個傻子,捧著碗去打醬油,碗裝滿了,提子裡還剩一些,他於是把碗翻過來:“可以裝在碗底里。”――“這孩子真傻。”每個人都這么說――有時我們也在做著同樣的傻事,卻不自知。
3 道德的力量
――人的成熟有三個層次,童年的畏懼心,青年的好勝心和成年後的知恥之心。道德的成熟同樣留下這樣的年輪。高踞在理性巔峰的,正是知恥,所以,當我們對懲誡、對輪迴報應已毫無恐懼的時候,是一種堅定的榮辱標準,支持著我們去維護和恪守道德。
4 車廂里的故事
――列車上的緣分,成為記憶里都難翻出的一瞬間,旅人就像一塊卵石與一朵浪花,碰撞了邂逅了,激起過漣漪――但今生也許永不再重逢。
5 左右為難
――兩難的事情,其實選擇起來也很簡單,畢竟選擇只是一瞬間的事:面臨決斷的那一刻,我可能是個醫生、是個警察、是個律師、是個牧師……然而這些都只是“子概念”,首先,我是一個人,是一個簡單的人倫道德定義下的簡單的人。
6 關於“公民意識”的“意識流’
――現代社會的一切責任與權利都是在法律中被確定下來的,“公民”作為責與權的主體,首先是一個法律辭彙,因此,講公民意識,首先就包含著法制觀念。“公民”這詞聽著高深,其實無分貴賤地表現在所有人的一言一行當中。
7 再談“公民意識”
――我不太想把人的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都扯進公民意識中來,但是這位豆腐倌兒的故事的確點化了我對公民意識的理解。我想,將這個“豆腐倌兒”模型放大,就該接近我們所追求的公民意識了。
8 “撿”出來的麻煩
——這樣的現象說來是很有“時代特點”的,它反映著社會的寬容,反映著時下不少人對一個“利”字的幡然醒悟
畢竟,美德離“本性”有著不小的距離,何況今天的社會在許多方面都對“本性”給予寬容,儘管“性善還是性惡”自古就爭論得沒個結果,但人對利益的欲望總還是自然的。而我們現在所處的市場經濟,就是在肯定人的利益追求而同時以法來嚴格規範這個追求。
8 文明的逆行
――這逆行的文明意識是否就是時下不少人“言詞慷慨、舉止不堪”的原因?許多的文明意識也確是從孩提時代就深深刻入我們的腦海中,根本就不必再提醒的了――只是誰又相信:一個人的腦中假如放置不下“他人意識”與“公德意識”又怎么能再放下“人民利益”?這提醒人的人擔憂得很有道理。
9 禮遇人生
――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硬體’,法律的利刃不及的地方,為了使人能更像一個人、使人的生活能更像一個人的生活,禮便應運而生了。禮規定著人與人共處的邊際。六朝時,曾有一個狂人阮藉聲稱:“禮豈為我輩設?”似乎他可以超越這個限制。然而就是在兵荒馬亂的六朝,狂妄的阮籍也只好隱居起來主動放棄與人群發生關係。
10 歷險
――那次“歷險”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我的恐懼卻久久沒有散去,它重重地壓在胸口,那是一種雙腳陷入沼澤中的恐懼,是一種被生母拋棄在鬧市中的恐懼 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小偷向我走來時,毫無怯意,毫不心虛的目光,我也永遠忘不了我在那一刻所感受到的恐懼和心虛。
11 痛快
――爭取是一種選擇,有比爭取更緊要的理由時,退讓也是一種選擇;“要”是選擇,“不要”也是選擇――我曾欣賞一切昂揚奮進、積極進取的精神,比如司馬遷的不綴史事,譚嗣同的橫刀一笑,很壯美。後來漸漸地我也欣賞了在緊要關頭毅然決然果敢放棄的精神,比如陶潛之歸隱、屈原之投江,也很壯美。最緊要的是,心靈不要被委屈了。
12 明天的早餐在哪裡?
――客觀地說:人原本就是整個自然生態中的一環,只是在主觀認識上,人總是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當作一個高高在上的旁觀者,悲劇正是這樣產生的:當自我意識與客觀現實錯位的時候,令人想起蚍蜉之撼樹,黔驢之斗虎。
13 “身後”意識
――多一份“身後意識”,就像多了一雙睿智的眼睛,時時提醒給你一點遠見、一點清醒、一點對現實更為透徹的察看和認知,藉這份認知,可以少乾很多讓以後追悔莫及的事情。把“身後”二字時時放在嘴裡嚼一嚼,並不比捶胸頓足哭天搶地多費多少力氣。
14 秩序的寓言
――遊戲之後,索瓦國王總要得意洋洋地演示給群臣看:他滿臉嘲諷的笑容,一次提一根線,順利的把所有珠子都提了出來――在這個沒有結果的遊戲中,國王始終是一個贏家,他的珍球從未損失過一粒。
“金色”的問題
明晃晃的“金色”、亮汪汪的“金色”,在今天的世道中已是無處不在了。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習慣了對“金色的問題”――一關於金錢的、關於經濟的問題――裝著視而不見
任它灼目耀眼,就是羞於提及。而今,這種羞怯早已蕩然無存代之的是一種普遍的急切和坦率。其實,不管什麼時候,“金色的問題”自身就是一塊試金石,試出入的分量,試出人格的成色。
1 誰的手扳下了高價位?
――洋酒降價了,豪華商店降價了,高檔別墅也轉向民居發展了……這是市場供需槓桿在撥弄著價格,是消費者用成熟、審慎的經濟行為,為自己爭取到的利益――這正是亞當・斯密所說的那隻“無形的手”,贈送給消費者的有形的禮物。
2 說說這樁買賣
――今天的中國比世界各國都需要市場經濟,但今天的中國也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守衛住一些領地――畢竟偌大的中國不應該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市場。因此,我們是否更應有一種清晰的分辨力:有時候,對某些東西,不賣是一種氣節,不買是一種德行。
3 如何說王海?
――王海本是個普通人,人們爭議不休的其實是一個“德”與“法”的邊際界定。“德”是性情中的東西,合理合法未必都合情合德。法律要求人的“下限”,可以是小人,可以有鄙陋的意念,只要不是罪人;道德要求人的“上限”,力求是君子,力求是一個高尚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無私無畏的人。
4 你會“休閒”嗎?
――休閒誰不會?然而卻有人說:人與人的區別正在於對閒暇的不同安排,因為這時候的安排完全出於本心發乎自然,個性便在其中了.
5 還能上哪兒旅遊?
――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邁進的時候,我們和著幾億驚喜的歌喉,一同高唱:“燕子在藍色的天空飛翔,尋找自己從前的家鄉,過去這裡是荒涼的山崗,如今變成了高大的廠房,馬達聲代替了野獸的狂吼,機器的聲音代替了百鳥的歌唱。”如今驚喜漸漸冷卻 享受著工業文明帶來的種種實惠,我們卻在此時,聽到那隻找不到家園的燕子在孤獨地鳴叫。
6 敢不敢說“中國質量”?
――“中國質量”曾經吸引著百萬商人踏破鐵鞋,硬是從本沒有路的沙漠中踩出一條“絲綢之路”來,中國質量的魅力,曾經震撼了對古中國一無所知的西洋人的心靈,他們斷定:遙遠的東方,那個神秘的國度,一定和她的絲綢、她的瓷器一樣美麗,於是質量卓越的瓷器成了我們國家的象徵,我們被人稱作“China’。而如今,“Made in China”這個品牌為什麼成了需要躲躲閃閃,遮遮掩掩的東西?
7 微笑難不難?
――微笑本是極個人的行為,然而就像公正之於裁判、正義誠實之於記者,人道同情之於醫生……熱情微笑對於售貨員、售票員來說,已經是一種職業行為,是職業道德的組成部分,等到“微笑服務、熱情待客”這些具體要求從外在的約束變成一種發自內心的職業意識,成為自覺和自然,再提“為人民服務”,就一點也不遙遠了。
8 放棄
――追究放棄的原因,剝掉各色各樣的表皮,內里只會有兩樣東西:壓迫與誘惑。因壓迫而無奈放棄的姑且放過了,受誘惑而放棄的則該拉到亮處來議論議論。
9 廣告、廣告
――都市的風情,都市的品位,很多時候正是被廣告招牌這件幻彩迷離的霓裳羽衣透露出來,招牌真正是現代都市的“浮世繪”,繪出了世相,更繪出了人心。
10 沉重的諾言
――好的制度要產生好的效果,關鍵在落實、在監督――有人擔憂:現在不少商家拿了“承諾制”來說事兒,做廣告宣傳自己。我想這也算是件好事,總比商家拿了些低級趣味的破爛玩意兒來挑逗顧客要文明多了――關鍵還在於監督,許諾了就要兌現,讓實惠真正落實到消費者手中。
11 誘惑的侵略
――有一位歌者羅大佑,目睹著物慾踐踏了家鄉人的田園,又剝蝕了家鄉人的靈魂,他急切地提醒:“你們追求著想要的卻又失去你們已有的。”――這句歌詞最形象地揭示了“誘惑”侵略的手段:誘惑帶著甜甜蜜蜜的微笑,帶著輕輕柔柔的安撫,讓我們很難清醒地判斷“得”與“失”,很難理智地估算這代價值不值?
12 “生財之道”與“用財之道”
――能掙錢的人,無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而會花錢的人,才算理解了錢對於人的含義,“錢”對於生活的價值。“生財”是第一步;“用財”是更高的一步,因為它與人的修養、人的品位密切相關
選答與必答
生活在這樣一個變化萬千的世界中,每天都會有無數的問題從我們的身邊如風掠過,有些是我們必須作出回答的;而大多數則只是需要我們去正視和思考的……有一份人生的答卷,我們必須在鐘聲響起時交給考官。
1 酒醉何人?
――酒就像個無知的孩子,領到好人手裡,它就“乾坤”也大了,“日月”也長了;落到壞人手裡,它可就是煽風點火的幫凶。酒不醉人人自醉。喝白喝黑,都是人的事,酒本無辜。
2.誰是VIP?
――見過公爵車的人可能對車身上那幾個燙金字母“VIP”都有印象,它的意思是“要人”(Very Important Person)――至於在老百姓心目中,誰是“VIP”,恐怕就不是一輛豪華車身上幾個燙金字母可以標定的了。
3 假如丁松輸 了
――偏有我這樣的好事者常發無稽之憂;假如丁松輸了那一局呢?假如丁松沒拿下那少不得的一分呢?當年我們苛責過奧運會上沒跳過2.39米的朱建華;後來又對屢出新招卻收效不著的施拉普那大發埋怨。持“我就知道……”和“我早說過……”這兩種說法的人,在看客中總不少見。
4 遺產
――當我們忙忙碌碌地搜羅財富,藉口“留給後人”而不知滿足的時候,我們不妨細想一下:能留下的是什麼?子孫後代從先人手中真正希求的又是什麼?我們今天認定的許多價值 ,留給後人傳至百年之後,是否依然有價值,靜下心來想想這些問題,或許可以省卻許多的徒勞。
5 敢不敢“素麵朝天”?
――古時一個女子敢以一張素臉直面天子,的確得有不小的勇氣,至少比起那些“舐痔得官”的富紳,比起那些“指鹿為馬”的佞臣,比起那些靠踢幾腳飛毛踺子求取厚祿的弄臣……這些“鬚眉男子”,她讓人讚嘆的地方可就多多了。
6 關於歷史
――評價歷史是需要距離的,50年的距離還不算太遠;真實還沒有淹沒,痛楚還沒有淡忘。今天我們去追思這段歷史,能夠得到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應當是:如何尊重為今天的和平奉獻過生命的逝者,如何使這奉獻顯得更有價值。
――戰爭的目的不在於犧牲,而犧牲的意義正在於讓活著的人們能更美好、更理智地生活。
7 本分
――小時老師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不甚解問為什麼,沒人理我,後來自己整明白了:因為桃們李們不張不揚,依了天常,本本分分地開花、結果。
8 諸葛亮是學什麼專業的?
――他把“儒”分作“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今天誰出此言,也許並不見新鮮,但在那個崇尚寒窗苦讀、足不出戶,頌揚華彩辭章的時代里,孔明這一席“忤逆正理”的話,已是一個多么坦蕩開放、富有“時代感”的人才觀了。
9 要小聲說的“道”
――有人說:“生活中本不缺少財富,缺少的只是發現。”見識了那些“道道幾”,我算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不過,當我放言無忌的說著這些“道兒”的時候,似乎總聽到耳邊有人神秘緊張地提醒:“噓,小點兒聲!”――不知他怕什麼?
10 勞動,你是否依然神聖?
――現今社會是一個講求效率的社會效率與勞動並沒有矛盾,效率對勞動方式提出挑戰,它的最終意義是簡化勞動,濃縮勞動,絕不是否定勞動的價值。
11 11月沒有節日
――在我們節慶繁多的日曆中,11月是最清淡的,細算一下,熱熱鬧鬧的1月元旦、2月春節,然後什麼“王母清秋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惟有11月沒有節日。過節熱鬧,但過節的真正意義絕對不在於幾天的熱鬧,如果能趁了這清靜時候想想節日的價值和意義,這11月就不算白過了。
12 關於那個“某”字
――我們竟能寬容這種“某來某去”的朦朧了?我們竟然喜歡那些有故事情節、無生活基礎的浮華之作了?我們竟然又習慣了“據說”、“某位哲人說’、“據某資料統計”……這樣的句型了?假如我們放棄了那一種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不難想像,我們會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13 今天的農民姓什麼?
――農民姓“農”,這是不成問題的問題;除“農”之外還可以姓“土”、姓“鄉”,這些本來都是名詞,幾十年輾轉演變,用的人多了,它成了形容詞,用來綜合表達“落後”、“愚昧”、“不開竅”、“不合時宜”等多種含義 那么 今天的農民該姓什麼?
14 喜淚
――人類表現凝重、莊嚴、悲壯……這種種很有份量的情緒時,會自覺不自覺地選擇落淚。我以為:笑是外向的,它在與周遭交流;而流淚則絕對是內向的,這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觀心”。
15 “活食文化”
――她小時陪婆婆買菜,眼見著小販把一窩鵪鶉活剝了,丟在婆婆的菜籃子裡,那粉紅色的肉團還在“波波”地跳,她便放聲大哭,一路哭回家去。家人都笑她膽小,其實她的嚎啕不是因為怯懦和恐懼,而是一種存在於生命與生命之間息息相關的悲憫、憐惜――在她幼小的純良的心地中,生命還沒有分出三六九等來,所以她為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血肉之痛傷懷。
16 識貨
――今天我們可以準確無誤的識別秦磚漢瓦唐陶宋瓷的價值,再不會拿了“韓詩蘇書柳事”的三絕碑去墊台階使,我們會痛罵燒掉了《黃帝內經》的昏君,會痛恨當年一衝動鏟掉了頤和園萬佛寺無價的佛首,會痛悔當年推開淚流滿面的梁思成先生,拆掉了舉世無雙的紫禁城城樓……每聽到一次文明的劫難,我們都會為之疼痛良久 然而無論今天怎么跌足捶胸摩拳擦掌……無可挽回的早已經無可挽回!――價值判斷似乎總是需要距離,對價值的認知似乎總要在“事後”。
17 “荒唐”的例解
――魯迅先生在《準風月談》中,曾非常認真地解釋過“荒唐”的同義詞“滑稽”,先生說:“在中國要尋求滑稽,不可看所謂的滑稽文,倒看所謂正經事。”由此看來,若想解釋現實中“荒唐”一詞的複雜含義,須得例解。
18 何物“官傍”?
――有這樣一種新的關係組合,某些公僕與大款相交甚好,漸成時尚,掌大權的與掙大錢的結朋拜友,比肩聯袂,互通有無,十分默契。有人把這份交情戲稱做“領導幹部傍大款”――簡稱“官傍”。
19 “潮”也有憂
――時尚如潮往來不定,本不必談什麼是非,但人的狹隘短視所帶來的“起鬨”式的“時尚”,卻往往要由整個社會付出代價,後患無窮地殃及社會未來的文化質量和經濟質量――這對於“時尚”這個話題來說,就已是太沉重的內容了。
溫馨的話題
1 身為女人
――地面上有鮮花,地底下有甘泉 白堊紀有鋼鐵,侏羅紀有石油,火山口有鑽石――女人的心靈也是如此的豐富與深邃,女人身上本不缺乏美,缺乏的只是認識和挖掘。
2 母親的素質
――我們對教師,對社會某些環節,可以提出嚴格的選擇、監督、控制,而恰恰是最不能忽視的早期親職教育這一道工序,無從提出要求,孩子不能選擇母親,社會也不能要求什麼人具備什麼樣的資格才能夠做母親。
3 “徵婚啟事”的啟示
――觀察一個社會一定時期青年的擇偶標準,常常可以準確地反射出這個社會這一時期的價值取向。回答這兩個問題:“愛情,你姓什麼?”和“誰是最可愛的人?”―― 回答的絕不僅僅是個人問題。
4 女為悅 己而容
――女人的地位,可以從這樣三句話中反映出來:最早是“女為悅己者容”,這時候的女人是被動的、迎合的;後來有了“女為己悅者容”的說法,這時的女性開始有了自己主動的選擇,然而仍然是迎合的;再後來有人擲地有聲地說出了“女為悅已而容”,直到這時,女人們才真正以一個人的形象,從審美客體的地位走到了審美主體的地位
5 清明說“孝”
――“百善孝為先”這樣的話、“誰言寸草心”這樣的話、“鴉反哺羊跪乳”這樣的話,還有“臥冰求鯉”“割股為羹”這樣的話,先人那裡有的是,只是今日一提起來,就如同把那“孝”字話題一提出來,總顯出我的陳舊迂腐,這些話本來早應該不必再說的。
6 瀟灑與執著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年復一年永無休止地往山巔 上推著重石的西西弗斯;中國神話中有一個涉千山萬水非追上太陽不可的夸父,他們那種執著的追求讓後人感慨幾千年。一個成熟的人,他最後欣賞的是執著,正如一個成熟的民族,他始終記錄的是執著。
7 芳鄰
――有人說:中國人的很多矛盾衝突都是因為空間的擁堵造成的,這話極有道理。國情如此,國人不得不在窄窄的過道上,擁擠的廚房中、共同的樓道口……鍛鍊著自己的修行。六月是屬於孩子們的,打開電視機收音機,全是一群群幸福甜美的小娃娃在歡快地歌舞,我便趁了這喧騰熱鬧的氣氛,回憶我的童年。寫出這兩篇關於童年的話題。
8 童話
――格林是早春林中一層淺淺的白雪,溫和地掩飾著瘡痍的地面,善意地潤澤著初生的芽苗;安徒生則像融雪的陽光,冷靜地掀起遮遮掩掩的面紗,不粉飾也不誇張地敘述著雪層下發生過的生生死死,以童話剝析著世界的殘酷與真實。
9 馬路邊的一分錢
――一那個陽光燦爛的下午,那個扎馬尾巴的小姑娘 ,那顆在陽光下煜煜生輝的如水童心……都丟在另一個年代裡,丟在了我們這些早已經童心不再的大人的記憶里,而且是記憶的角落裡,只有在沒有好節目可看的6月的晚上,才會偶然想起。
附 錄
從《每周記者話題》到《另一種追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