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八荒馳驚飈

古風·八荒馳驚飈

《古風·八荒馳驚飈》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五言古詩。全詩八句四十字,寫安史亂起,天下驚擾,明皇逃蜀,百姓擔憂。該詩前四句寫暴亂如風暴突襲,以極其迅猛之勢摧枯拉朽,驚天動地。以比喻手法,形象描繪了亂起之後,朝野上下驚恐萬分、無力抵擋的情狀。中二句寫玄宗攜貴妃好不容易得以逃脫羅網,倉皇敗走西南的慘狀。“龍鳳”二句既可理解為玄宗、貴妃倉皇出逃的慘景,亦可理解為詩人的無奈與淒涼。“去去”二句寫詩人雖有雄才,也只願過隱逸山林的生活了。該詩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犀利自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風·八荒馳驚飈》
  • 別名:《古風·八荒馳驚飆》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者:李白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古風
八荒馳驚飆⑴,萬物盡凋落。
浮雲蔽頹陽⑵,洪波振大壑⑶。
龍鳳脫網罟⑷,飄搖將安托?
去去乘白駒,空山詠場藿⑸。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 “八荒”句:馳:傳播,傳揚。謂邊遠之地驟起風暴。實指邊兵叛亂。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以肅清君側、誅鋤楊國忠為名,叛變於范陽,出兵西犯,河東諸郡相繼陷沒。十二月攻占東都洛陽。第二年六月攻破潼關,哥舒翰被生擒而降賊。於是,被李白比為漢武帝的唐玄宗李隆基便成了逃亡天子,匆匆忙忙地向四川逃跑。
⑵ 飆:暴風。
⑶ 頹陽:落日。此處喻國運。安祿山叛變當時,所謂“盛唐”是怎樣呢?同一《安祿山傳》中有扼要的敘述,可憐得幾乎令人不能相信。據說當時州縣的鎧甲兵器都銹壞了,不能用。臨時招募的兵士,連弓套都不能解、劍鞘也不能拔。拿起木棒抗敵,當然不能抵抗。於是,地方官吏們便棄城逃跑,或者自殺,或者被俘虜。這樣的情況,每日不斷。這就是所謂“盛唐”的真實面貌。
⑷ 振:搖動。大壑:深谷、深溝。此句指叛軍之勢猛烈,如洪流激盪,山河為之動搖。
⑸ “龍鳳”句:指安祿山叛軍逼近長安,唐明皇出逃事。龍鳳指明皇和后妃。罔罟:指漁獵的網具,此處指險境。
“去去”句:乘白駒,詠場藿,典處《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藿。藿,豆葉。為留住客人,主人用豆葉飼餵客人的白駒。全詩為貴族留客而作。白駒是客人所乘。馬六尺為駒。《白駒》中所寫之客,才可為公侯,卻願過著隱遁山林,獨善其身,享樂避世的生活,雖主人力勸也不改其志。此兩自蓋作者寫國逢此難,自己也無所依託。

作品譯文

從邊關突然傳來的風暴,使世間萬物盡數凋零。
漫天的烏雲遮蔽了太陽,使它黯然無光;
洪流在溝谷中激盪,使大地為之動搖。
龍與鳳掙脫了羅網,飄飄搖搖,將到何處安身?
(那我呢,將何去何從?)
乘著白駒去吧!去到空寂的荒山,在菜園裡,吟詠那嫩嫩的豆葉。

作品評析

李白《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四十五首。宋末蕭士贇曰:“此詩前指祿山之亂,乘輿播遷(皇駕流離遷徙),天下驚擾。後言己之罹難,脫身羈囚,無所依託。”
前四句寫暴亂如風暴突襲,以極其迅猛之勢摧枯拉朽,驚天動地。以比喻手法,形象描繪了亂起之後,朝野(全國)上下驚恐萬分、無力抵擋的情狀。中二句寫玄宗攜貴妃好不容易得以逃脫羅網,倉皇敗走西南的慘狀。“龍鳳脫網罟,飄搖將安托?”既可理解為“玄宗、貴妃倉皇出逃,不知託身何處”的慘境,亦可理解為詩人“見國運如此,皇帝尚不知託身何處,我又將何往”的無奈與淒涼。“去去乘白駒,空山詠場藿”二句寫詩人雖有雄才,也只願像《白駒》所寫的那個“伊人”一樣去過隱逸山林的生活了。
此詩作於安史之亂期間,李白遭流放遇赦以後,詩中用“頹陽”來形容唐玄宗,大為憤怒的口氣,說明李白的膽子的確不小。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