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汾西縣永安鎮古郡村
- 外文名稱:GUJUN VILLIIGE
- 別名:古郡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汾西縣
- 電話區號:0357
- 人口:約3000左右
- 方言:中原官話與晉語交界
地圖信息,
在山西省汾河之西、呂梁山脈東南麓的汾西縣,在莽莽黃土高原的千山萬壑之中深藏著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古郡。
古郡位於汾西縣城西南方向,約七公里。
也許是人類文明的漫長進程造就了終年乾旱少雨、風沙瀰漫的黃土高原,也許是現代文明已將遠古文明久遠地拋卻,座落在海拔1100米高原上的古郡村幾乎被自然和歷史的煙塵所淹沒。
古郡村的村名源自其久遠深邃的歷史背景。鮮為人知的是,古郡這個灰頭土臉的村落,曾出土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紅陶和龍山文化時期的灰陶;而且,遺蹟覆蓋面積達一萬五千平方米,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5000年以上)就已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古郡即為“郡”級政府所在地;秦統一全國後,將行政區縮編為36郡,古郡遂被廢止。而南北朝時期(距今1500年前後),魏又置汾西郡,轄臨汾縣,其郡政府所在地即當今古郡村。
更令人驚嘆的是,雖然歷經千百年來戰火和動亂等無數劫難的摧殘、蹂躪,古郡村至今仍保存著比較完整的、具有晉西特色的民居、廟宇、戲樓、繡樓等古建築群和完整的古代街巷,甚至還保存有古老的酒、醋作坊……。走進古郡,如同走進一幅幅凝固的歷史畫面。
我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尋訪古郡的。當時,我住在距汾西古郡不遠的一個開發區主持山西晉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的工程設計與建設,閒暇時曾到當地一個叫僧念的小鎮尋覓、觀賞古建築。回來後,被公司的一個女孩芳芳知道,她剛剛高中畢業,在食堂幫櫥,她要帶我到她的村子——古郡看看。
一天下午,芳芳邀我上路。我們由村東進入古郡村,往西走了約一里地光景,皆一色的平頂紅磚新房,外面是瓷磚貼面門樓,鑲嵌著黑漆鐵皮大門,與河北、山西普通農村的建築結構大同小異,芳芳說這些都是近些年村民在古郡村外批地興建的。再往東走,經過幾個小百貨店,一片古樸的青磚建築群即展現在前面。芳芳介紹,這就是古郡老村。在她的指點和引導下,古槐、古石獅、古硯池、樓廟、大戲廟、古石獅、古商鋪、古民居、街道,一一映入眼帘。
硯池和池的東、西畔矗立的兩棵古槐,以及池畔北邊的古石獅十分引人矚目。
硯池乃一泊窪池,是汾西境內的許多村落常見的集水配套工程,池壁以磚石壘砌,池面約一千餘平方米,深約二米半。古郡村地勢西高東低,每逢雨季,村中雨水匯集於此,池中常常積水暴滿,這對於乾旱缺水的黃土高原來說,無疑是彌足珍貴的。村民用硯池的水或飲牛,或洗滌,孩子們則如魚得水般地跳入其中游泳嬉戲。走近古槐,方感受到其偉岸,參照身邊的建築物,估計樹高足有三十餘米,樹冠覆蓋五百平方米,展開雙臂丈量樹圍,足有五米。據村人說,其年輪已有五百年以上。池北的邊的石獅,高約兩米,其造型與我們常見的石獅不同,相傳已歷經千年風雨。而我揣摩它與霍州署衙內的那尊元代石獅的造型相似,是否屬於那個年代呢?不過,無論怎樣,硯池、古槐和古獅與身後的古樸村落相互襯映,已經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滄桑感。特別是村口沿街那幾棟前廊後鋪的建築,其風貌依舊,看到它,不禁令人的視覺穿越歷史的時空,依稀目睹古郡當年商業街人群熙攘、買賣喧囂、市井繁榮的景象。(可惜硯池西邊那棵古槐下,當今村人建了一座用於經商的鐵皮小屋,與古樸的村落極不相稱,大煞風景)。
現存古郡村的的古民居大多為明、清建築,一般都有三、四百多年的歷史。古郡村落整體的建築格局,形似文房四寶——紙、筆、墨、硯。其東西橫貫一條主街,南北分別排列四條深巷,青磚青瓦的屋脊形民居或青磚拱圈的窯洞式民居錯落有致,基本完整的保存著。村的四周曾築有高五米、寬兩米的城牆,如今村南還保存有昔日的磚砌城牆,村西則有夯土城牆的遺蹟,南城門還存有青磚影壁。整個村落如同鋪展在晉西黃土高原上的一張格子紙。硯池的東南面,曾建有文昌閣,閣為三層雲塔,形似一支筆。兩者對應,寓意“株筆對硯台,家家出英才”。芳芳說:古郡村自古以來就傳承著濃郁的耕讀文化,在以農耕為本的人家,幾乎戶戶都著力培養讀書人,重教興文蔚然成風。僅明、清時期,村中興辦的各種私孰就有十餘所,並辦有義學等,村中考取秀才、監生、貢生、票生、舉人等功名者不計其數,更有獲取進士功名的。
穿行在古郡的大街小巷,深入到民居的院院落落,古建築的風韻令人痴醉。幾乎座座民居都鑲有風格不同的磚雕,或花卉、或人物、或青龍、或蟲鳥。許多房子的屋頂矗有鎮宅驅邪的石雕座獸。許多門楣、門框也為木雕結構。大門的門額一般都懸有牌匾,或是木刻的,或是磚雕,如村西號稱“園子裡”的郭姓人家的宅門上,懸有“熱心學務”的牌匾,據說是村民為感激當年任古郡學董的郭書蘭先生為興學育人所做貢獻而集資敬獻的。村中一亢姓人家的四合院南門上,懸有一塊“垂裕後昆”的金字大匾,據說亢家為清代時古郡首富,在山西吉州城開有錢莊、當鋪,為當地經濟發展有突出貢獻,吉州州府衙門獎勵此匾,以示表彰。可惜牌匾的文字大多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風暴中被刀斧砍削,有些文字依稀可辯,如“道光某年立”等。有幸看到村南一戶人家的大門門額上,完整地保留著一塊磚雕牌匾,匾上雕刻著蒼勁的行楷“德馨”二字。由家家戶戶門額的牌匾,可以看到當年古郡村濃郁的耕讀文化氛圍和積極向上、崇尚德行的樸實精神境界。據說,村中的一戶孟姓人家至今還保存著一塊“歲進士”的匾牌。“歲進士”匾牌的主人孟樂天,一生勤奮讀書,中取進士,清道光十四年,由清翰林院頒發此匾。此匾能夠經歷文革的腥風血雨而藏匿起來、保存至今,其後人真是無愧先輩。可喜的是,這種求進向上、崇尚文化的風氣一直傳承至今。當我們走進村東一戶基本廢棄的民居院落,看到建築中斑駁的畫棟和風化的雕梁時,立即聯想主人應是書香世家。果然,芳芳告訴我,其後人是當今汾西縣主管文教的副縣長郭向東,而他的上人,也是多年從教並曾任汾西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郭奇珍老先生。
古郡多廟宇,硯池之東有樓廟、硯池東南有大戲廟、祖師廟、文昌閣;正南有土地廟、三官廟、龍顏洞子孫娘娘廟、南海菩薩廟;正北有青山龍王廟、將軍廟;村西有觀音菩薩廟;西北高天龍王廟等據傳有十三座。芳芳帶我看到的有樓廟、大戲廟、龍顏洞子孫娘娘廟和觀音菩薩廟的殘存廟堂。
大戲廟是俗稱,正名為東嶽廟,其始建於明代,占地千餘平方米,為四合院式廟宇結構,正北的大殿殿基猶存,為東嶽大帝享殿,現存的東、西兩側殿均為青磚窯洞結構,東側供奉華陀爺,西側供奉黑虎龍王爺。正南為大戲台,東西各有一道廟門,東廟門上為鐘樓,西廟門上為鼓樓。大廟的東西各有5孔大磚窯,我猜想是僧人的住所,窯頂上為二層閣樓的東西彩檐廊道,與大戲台的台面等高,據說是當年專供村婦和閨女們看戲的場所,男人們看戲則在樓下的院落里仰視觀看。樓上、樓下總共能容納近千人觀看。解放後,大戲廟變為學校,芳芳說,她國小、中學都在這裡上的學。如今,學校已搬遷到村南,於是大戲廟就荒廢了。
村南龍顏洞子孫娘娘廟初建於明洪武五年,1989年修復,坐北朝南,正北青磚窯式廟堂三孔,東西兩側窯各兩孔,中間供二十八宿菩薩,東側供大肚佛祖,西側為花聖娘娘,每年農曆六月十九廟會,附近村民尤其是婦女紛紛來此進香。
樓廟由於其兩層樓的結構而得名,樓上供奉的是關公,故正名是“關帝廟”。樓廟的主體和廟頂皆為古老的青磚、青瓦,而底層卻是紅磚抹砌,說明是近年修繕的,顯得不和諧。我藉助樓後的磚堆登上樓廟的二層,廟裡沒有關老爺神像,但廟堂正中央貼有紅紙寫的的牌位,“關公大帝神位”的墨跡依稀可辯。廟前有未燒盡的香頭和紙灰,表明這裡經常有人來敬香、膜拜。樓廟下層被村人依樓擴建,利用來作出售菸酒副食的商店,店主人恐怕是有借關公老爺的神靈發財的意圖,但與古建築彼鄰,也不夠和諧。但是,這種不和諧,似乎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即最終的效果是使這座古樓廟得以保護起來。
觀音菩薩廟原與古郡的西城門彼鄰,原來的規模很大,文化大革命時期為延伸村西的道路將主殿等建築拆毀。同時期被毀的還有文昌閣等古建築。在觀音菩薩廟的遺址,我看到的僅僅是一座僧人的禪房,大門緊鎖,門額上的木匾刻有“靜室”二字。它留給人們的是沉思。
高天龍王廟曾經是古郡人的驕傲,它始建於唐代,明萬曆和清乾隆年間曾兩次大修繕和擴建,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可惜於1940年4月,被駐紮在古郡村北部店頭村據點的日本鬼子強行拆毀,將古建築材料運至據點加固工事。
村南有一處磚木結構二層樓古建築,我脫口而出“是廟!”“不是廟,是繡樓。”——該樓的女主人很認真地對我說。她說,明、清時,未出嫁的閨女就住在此樓習文、做繡。在晉西高原,這種建築還實屬少見。
還有一個意外發現,在古郡村西南,竟見到一處制酒、制醋的老作坊。在青磚窯洞式的民宅里,竟保存有地下酒窖,窖上置有酒甑,以及用於計量的斗、升等在此作坊里猶存。
古郡的村民都十分憨厚、質樸,我這個外鄉人,無論走進哪家院子,主人都報以憨厚的笑容歡迎來訪,請進家裡,向我娓娓敘說自家老宅的歷史。如果是在當今的城市裡,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特別一提的是,村南的郭俊珍老人和百福翠老人,她們兩家的宅子曾經是全國解放前夕汾西縣人民政府、中共汾西縣委機關的駐地。她們清楚地記得,1947年7月到1950年10月這三年多時間裡汾西縣黨、政領導與她們朝夕相處的日子。當年,古郡作為全縣的政治、文化中心,領導了全縣的土地改革運動,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徵兵和民工支前運動,以及指揮圍殲逃遁於汾西境內的國民黨殘匪和組織幹部南下、西進等重要戰役。
自從探訪了古郡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曾把我的“發現”、我的感受,向當地的文化部門、當地的一級級領導訴說,然而,他們一個個幾乎都是一臉茫然,沒有一人為之動容。
當然,“發現”,恐有誇大其詞和閉目妄說之嫌。人家古郡村可考證的歷史已有五千多年,而且,那裡居住著200多戶村民,他們祖祖輩輩在那裡生活、繁衍,他們中間的哪一個不知道古郡?再者,古郡村隸屬永安鎮,永安鎮隸屬汾西縣,汾西縣隸屬臨汾市,臨汾市隸屬山西省,那裡的一級一級的文化、文物、旅遊官員,那裡大大小小的父母官們,哪一個不曉得古郡?這種熟視無睹,或許就是古人所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故吧。
與我私交甚好的副縣長樊國俊說,汾西境內還有一個占地面積十五萬五千四百平方米的清代師家溝民居,被國內文物和古民居專家評為不可多得的古代民居建築瑰寶,但礙於經濟能力,一直未能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這也許是真正的原因之一吧?
地圖信息
地址:臨汾市汾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