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邊卒思歸

《古邊卒思歸》是唐代詩人司馬扎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以一個邊卒的角度,寫出了戍邊士卒思歸的情緒,抒發了作者對唐玄宗開邊擴土好大喜功的不滿和抗議,又有對不幸者的同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古邊卒思歸》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司馬扎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古邊卒思歸
有田不得耕,身臥遼陽城
夢中稻花香,覺後戰血腥
漢武在深殿,唯思廓寰瀛
中原半烽火,比屋皆點行
邊土無膏腴,閒地何必爭
徒令執耒者,刀下死縱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邊卒:戍邊的士卒。
遼陽:一指遼寧省遼陽縣,一指遼寧省大凌河或大凌河以東的地方,這裡泛指邊疆地區。
⑶覺:睡醒。
⑷漢武:漢武帝,此指唐朝皇帝。
⑸廓:廣闊這是作動詞用,擴大的意思。寰瀛(huán yíng):廣闊的地域,海內。寰,寰宇,整個大地。瀛,大海。
⑹半烽火:大半地區有戰火。
⑺比屋:家家戶戶。點行:應徵當兵出征。
⑻膏腴(yú):肥沃的土地。
⑼閒地:指荒廢的土地。
⑽徒令:白白地驅使。執耒(lěi)者:指農民。末,是農具耜的柄。
⑾死縱橫:屍橫遍野,傷亡慘重。

白話譯文

出征的士兵有田不能耕,背井離鄉來到這遼陽城。
夢中覺得片片稻田飄香,醒後聞見陣陣血氣正腥。
皇帝坐在那深深的宮殿,只想開邊擴土好大喜功。
遼闊中原滾滾風煙嗚起,家家戶戶男兒抓去當兵。
邊庭四野沒有肥美土地,這種荒涼閒地何必去爭。
白白使無數的耕田農民,死在刀槍之下屍體縱橫。

作品鑑賞

詩人毫不掩飾心中的不平,開始便借被抓去戍邊的士兵,說出自己要說的話:有田地不能耕種,卻到這遼遠的邊城來戍邊。這兩句前一句是果,後一句是因。這樣因果倒置的巧妙安排更突現出詩人對戰爭的不滿。“遼陽”點出邊卒戍邊的地點,一個“臥”字用得十分巧妙,身“臥”則思,思則入夢。這樣便引出了下文。此詩的第三句寫了一個夢境:放眼四望,田野一派碧綠,微風盪過,一片稻花飄香,真是一派美好的和平景象。可是醒來,所見所聞卻是戰爭的烽煙與血腥的氣味。詩人用和平和戰爭作比更突出了和平的可貴與戰爭的可惡。
以上寫士卒“思歸”情緒,下文全是作者議論。“漢武”二句借古諷今,指責玄宗開邊擴土,進行殘酷的戰爭,弄得遍地烽火,家家抽丁。接著詩人用了反問的筆法:“邊土無膏腴,閒地何必爭?”指出統治者開邊無益。末尾二句與前文相照應,“執末者”呼應“有田不得耕”句,“死縱橫”呼應“戰血腥”,斥責統治者開邊擴土的罪惡。李頎在《古從軍行》中有這樣的話:“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刀兵滾滾,烽煙四起,犧牲無數生命,靡費無數錢財,換來的只是幾粒荀萄供統治者享用,所爭的只是片片無用的荒地。這首詩就是這樣從戰爭破壞生產,戰爭破壞人民的和平生活來否定戰爭,寫得真實,揭露深刻。
描寫與議論相結合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前半部分描寫,後半部分議論,兩者結合很緊密。這首詩在描寫中有對比的因素,有的地方寫得十分形象,如“稻花香”、“戰血腥”與“半烽火”都留有想像餘地,震懾力強。作者以接近口語的詞語入詩,使這首詩顯得十分親切、樸素,很有感染力。感情的激越,思想的深刻,又使這首詩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