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謝國

古謝國

古謝國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一個小諸侯國名稱。據古書記載: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建有十個國家,其一為謝國。國境在今河南省,臨近楚國,後為周宣王所滅,以後在原址上建立南申國

古謝國位置在今河南南陽市到唐河至宛城區一帶,有古謝國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謝國
  • 建立者:皇帝之子 任
  • 性質:上古時代的一個小諸侯國
  • 位置:河南南陽市宛城區
興衰史,歷史傳說,記載,遺址,紀念活動,

興衰史

相傳夏禹王也曾於此設部治水,疏通澗河(古時稱謝水)、十里河造福萬民。後人在澗河岸邊禹王紮營地(今楊灣村境內)建廟紀念,今膜拜者仍絡繹不絕。
古謝國歷經夏商周三個朝代,在諸侯國中屬於弱小國家,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並在謝國的舊土上建造了謝邑,作為南申國的新首都。
公元前688年,楚王發動兵馬滅掉了南申國

歷史傳說

古謝國人口散亡,不見記載
宋朝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說:“謝國,源於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名為氏。”黃帝之後的謝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三代之際微不見)。
黃帝二十五子的傳說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的《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所以“黃帝二十五子”是黃帝政權有二十五個政治聯盟,這些聯盟既有與黃帝有血緣關係部族,也有歸順的部族,它們服從黃帝政權領導,因此是政治上稱謂。

記載

古謝國之黃帝血統的存疑
《氏族典》云:“黃帝軒轅氏, 姓姬又姓公孫,元妃西陵氏, 生三子:昌意玄囂、龍苗;次妃方雷氏生二子:休、清;三妃彤魚氏,生二子:揮、夷鼓;四妃嫫母,生二子:蒼林、禺陽;凡妃之子九人,庶妾之子十六人, 共二十五人別姓者十二,祈、酉、滕、箴、任、荀、厘、佶、儇、依及青陽、夷彭為二紀也其十三人皆姬姓。”
《氏族典》是皇家組織編制的一本家譜典籍,其目的是為鞏固統治階級政權服務的,因此,編者絞盡腦汁,既要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又要尊重《史記》中記載,以及《帝王世紀》民間記述,於是,以這兩本書籍,做為基本理論依據,進行擴展與移接,編出一本完全吻合“黃帝二十五子”之說的譜系,民間家譜,有不少地方以《氏族典》為理論依據,進行修撰。

遺址

古謝國位於今河南省南陽金華鄉。金華乃歷史古鎮,源遠流長。這裡原系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食邑。公主“美風儀,有志節……以謹肅聞。”(《隋書.南陽公主傳》)當地居民以其潔自身好,不與乃父同流合污,褒獎其為金花公主,立祠紀念,此地遂為金花。“花”、“華”同義,民國初年金花鎮改為金華鎮,曾繁華一時。轄區內東謝營村是周宣王之大舅申伯公封謝故地,為古謝國遺址,全世界謝姓發祥地,有多種謝邑文物發掘,大批海內外謝姓人士紛紛回歸故里尋根謁祖。
南陽宛城區古謝國遺址南陽宛城區古謝國遺址

紀念活動

2O04年東謝營村村民委員會和金華鄉政府、宛城區政府共同承辦了“全球謝氏宗親聯誼會第二屆懇親大會暨經貿洽談會”,大大提高了金華鄉的知名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