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內容
釋文
東明九芝蓋,北燭
五雲車。
飄颻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
玉溜,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
齊侯問棘花。應逐
上元酒,同來訪蔡家。
北闕臨丹水,南宮生
絳雲。龍泥印玉簡,大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哥吹分。虛駕
千尋上,空香萬里聞。
謝靈運王子晉贊
淑質非不麗,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王子復清曠,區中實
譁囂。喧既見
浮丘公,與爾共紛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
衡山採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岩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
仙隱不別可?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備註
《古詩四帖》錄文為四首詩賦。前兩首分別是南北朝
庾信的《
道士步虛詞》之六和之八,後兩首是南朝
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岩下見一老翁四五少年贊》。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雲車。飄颻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溜,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棗花。上元應送酒,來向蔡經家。
北闕臨玄水,南宮生絳雲。龍泥印玉策,大火煉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歌吹分。靈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
謝靈運王子晉贊
淑質非不麗,難以之百年。儲宮非不貴,豈若登雲天。王子愛清淨,區中實驊囂。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翻。
岩下見一老翁四五少年贊
衡山採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岩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可別。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書法賞析
狂草之作
《古詩四帖》是否為張旭所作,尚有爭議,但它是張旭
筆法系統中一件重要的作品。它大部分線條不強調
提按,而重視粗細均勻的線條中
使轉與速度的變化。中側鋒並用,筆鋒常落線上條端部的一側,但立即轉為中鋒;同時流暢中又往往生出
圭角,如“年”、“別”等字,有不可端倪之感。左右部分銜接時,有時用粗重的線條。這一點在
顏真卿《
劉中使帖》中“期”、“將”的筆觸也可看到,通過此點能看到顏、張的關係。
狂草中的點畫與其他書體中的點畫不同。其一,狂草點畫在連續運動中完成,而且較為快速,對控制用筆的敏捷、準確有很高要求;其二,其他書體字型中留駐、按頓等常用的方法在狂草中無法使用,只能更多地依靠手腕及其他關節的控制,因此在臨習中一定要找到與點畫形狀相配合的運動方式。一種點畫,
書家可以用不同的
筆法臨寫出大體相似的形狀,但對狂草來說,只有自然而流暢地書寫出這一形狀才是可取的,其它操作方法不是把學習者和欣賞者引向另一種風格,而是引人離開草書。
字群結構
《古詩四帖》中有少量弱筆,但無損於整個作品的流動、敦厚,就大部分線條而言,已達到得心應手、落筆成趣的境界。草書中不離法則而隨意驅運法則,這是
高閒等人從來不曾夢想過的境地。
“四帖”中真正使人感到意外的還是字結構。由於閱讀與欣賞習慣的影響,“單字結構”總是欣賞者感覺中甩不掉的一個層面。與張旭其他作品相比,這件作品不符合他慣常的構字規則。
特點
《古詩四帖》屬
狂草。特點是較過去更為狂放,整體氣勢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急風驟雨,所以在草書發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
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採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
《古詩四帖》,張旭自己並未書款,說它是張旭作品是根據
董其昌鑑定, 後人多沿此說,但也頗有爭議。
章法變化
張旭草書的章法大致可以分為單字界限清晰和單字界限不清晰這樣兩類。前者如《晚復帖》,後者如《古詩四帖》。兩類作品書寫時的心態有所不同。前一類作品書寫時注意力可以主要放在字結構上,同時關注各字的連綴即可;後一類作品書寫時以線條疏密及連續性的控制為首要目標。狂草中空間的疏密有時出現強烈的變化,但張旭的作品中,疏密變化都是逐漸發生的。換言之,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都有個過渡階段,《肚痛貼》中從“肚痛”到“不可”這樣
突兀的變化只是個特例。
奔放寫意
《古詩四帖》筆法
奔放不羈,如驚電激雷,倏忽萬里,而又不離規矩。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雲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
董其昌評說:“有懸崖墜,急雨旋風之勢。”
《古詩四帖》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
錐劃沙,無纖巧浮華之筆。
盛唐時期,以張旭為代表的一派草書風靡一時,它打破了
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採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學家
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所云:“張旭善草書,不冶它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從草書焉發之。”
作者爭議
《古詩四帖》早在北宋
宋仁宗嘉佑年間已有刻本流傳,墨跡進入北宋內府。“
靖康之亂”散入民間,南宋後期為
賈似道收藏。後轉入南宋收藏家趙與勤家。明代歸著名收藏家
華夏的真賞齋,後又歸
項元汴,清時入內府。
宋《
宣和書譜》定為南北朝
謝靈運書,元明時《
雲煙過眼錄》、《珊瑚網書跋》、《
平生壯觀》均有記載,傳至明朝中期,對作者產生懷疑,直到董其昌,才從詩韻變化揭示原說破綻並據草書肯定為張旭之作。《
石渠寶笈初編》將此帖誤斷為贗品。
關於是否是張旭真跡,明清均有爭議,到現在仍有學者有不同意見。
作者簡介
張旭(658年至747年),字伯高,一字季明,
吳縣人。唐代著名書法家。初任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故人稱“張長史”。善詩。
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
陸柬之的外孫,自幼得其傳,工書法,精通
楷書,最善草書。他把當時流行的“今草”書體,發展為筆法放縱、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書體,是書壇“狂草”的奠基人。自言“觀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孫大娘舞劍器而得其神”。他那變化萬千、奇狀莫測的草書,達到了“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境地,被後人稱為“草聖”。
據史書記載,張旭嗜好飲酒,每當喝得
酩酊大醉時,他便呼叫狂跑,然後揮毫下筆,其字逸勢奇狀,瀟灑豪放,有時則用頭髮蘸墨寫字,待到酒醒,觀之如神來之筆,不可復得,被人稱為“張顛”。他是當時長安城裡的“八仙”之一,
杜甫曾在《
飲中八仙歌》中贊道:“張旭三懷草聖書”。
韓愈曾說:“旭善草收,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
”揭示了張旭用充滿激情的書法語言抒寫心頭奔騰澎湃的情感。其傳世作品有《古詩四帖》、《千字文》、《
郎官石柱記》等。其書法開啟了中唐的浪漫主義寫意書風,展示了唐代書法全盛時期風采,唐文宗
李昂曾下詔,將李白的詩歌、裴曼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定為“三絕”。
相關閱讀
中國郵政2011年4月15日發行《中國古代書法——草書》
特種郵票1套4枚。詳情如下:
志號:2011-6
圖序
| 圖名
| 面值
|
(4-1)T
| 平復帖
| 1.20元
|
(4-2)T
| 初月帖
| 1.20元
|
(4-3)T
| 古詩四帖
| 1.20元
|
(4-4)T
| 自敘帖
| 1.20元
|
郵票規格:38×50毫米
齒孔度數:13×13.5度
整張枚數:版式一12枚
整張規格:版式一180×190毫米,版式二210×145毫米
版別:影寫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螢光噴碼
資料提供: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
印製廠:北京郵票廠《古詩四帖》,無款,明董其昌定為張旭書。通篇筆畫豐滿,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雲煙繚繞,乃草書巔峰之篇。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點。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張旭(675年~750年),字伯高,又字季明,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張旭的書法,始化於
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
發行地郵局: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郵政局,江蘇省蘇州郵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