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流域一些最古老的文化,誕生於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公社初期。作為美索不達米亞的早期文明(希臘人把兩河流域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河間地),它可以分為埃爾-歐貝德、烏魯克、捷姆迭特-那色三大文化分期。這些名稱,是因產生文化的地域而命名的。
基本介紹
簡介:,文明,
簡介:
【名稱】古蘇美爾組雕像
兩河流域一些最古老的文化,誕生於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公社初期。作為美索不達米亞的早期文明(希臘人把兩河流域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河間地),它可以分為埃爾-歐貝德、烏魯克、捷姆迭特-那色三大文化分期。這些名稱,是因產生文化的地域而命名的。
文明
【簡介】
</CC> 烏魯克文化期是三大文化期的中期,它的特點是發展了陶器。在這個時期,烏魯克興建了許多神廟,其中有用生磚砌成的高壇,據說它就是一座白廟的地基(所謂白廟,其名稱由來於它有白色的牆壁)。
在兩河流域的中部,巴比倫以東的哈法奇,史前考古家們還從一座神廟的廢墟中發掘出許多保存完好的小雕像,其中最大的高約76.2厘米,據說它就是植物神阿勃(Ab);另一些雕像就形象的姿勢看,可能都是祭司或供養人。這一組雕像有一個共同點,即它們的眼睛都留出很大的洞,顯然也和那一尊《女神頭像》一樣,是留作鑲嵌彩石眼珠的,所以眼眶的空間都留得很大,具有誇張性。古代的藝術家們很早就善於用鑲嵌手法,來加強人物的眼神,可見,作為人的五官中最重要的器官--靈魂之窗,早已不是現代人所獨有的觀念了。 這一組雕像都呈圓柱形狀,而且雙手都交叉在胸前,直立,姿態是程式化的。不僅如此,連雕像的頭髮、鬍鬚也都和大型雕像一樣,是精心地編織的,這反映出古代蘇美爾人很注重頭髮與鬍鬚的審美意義。這十幾個祭司或供養人雕像的製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700~前2500年間,現被收藏於伊拉克巴格達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