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蕨

古蕨

蕨類植物是一群最古老的高等植物,根據化石材料,大概在上志留紀到中泥盆紀時,已大量出現,而到二迭紀以前相繼絕跡,成為古代的蕨類化石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古蕨
  • :植物界
  • :萊尼蕨屬、裸蕨屬等
  • 起源年代志留紀
簡介,裸蕨屬,蘆木屬,海尼蕨屬,

簡介

萊尼蕨屬的發生可追溯到古生代的志留紀(大約距今三億五千萬年到四億年之間),到下泥盆紀時最為繁茂,在地球上分布極廣,但在泥盆紀中期以後即完全絕跡。萊尼蕨屬有二種:大萊尼蕨(R.majorK.etL.)高達50厘米;萊尼蕨(R.gwynne-vaughani)僅10多厘米。萊尼蕨屬的孢子體分橫臥的根狀莖與直立的氣生枝兩部分,無根,僅有單細胞突出的假根。直立枝二叉分枝,光滑無葉,或在氣生枝上生不定枝(adventitiousbranch),莖內已具有原生中柱的分化,中柱極小,木質部由管胞構成;韌皮部只有篩管。莖的最外層為表皮,外壁具角質層,皮層厚,表皮和皮層均含葉綠體。孢子囊圓筒形,生於分枝的頂端,孢子囊壁厚,成熟時不開裂,孢子囊腐爛後,孢子才散出,孢子同型。
古蕨
萊尼蕨屬(Rhynia)在蘇格蘭中泥盆紀的萊尼礦區中發現的,可作為裸蕨目的典型代表。

裸蕨屬

裸蕨屬(Psilophyton)此屬與萊尼蕨屬甚相似,亦有根狀莖和分叉的氣生莖,無葉,在氣生莖基部生有刺狀突起,裸露的枝尖,有時捲曲,孢子囊位於枝的尖端,常呈成對生長並向下垂。
星木屬(Asteroxylon)星木屬的化石也在蘇格蘭中泥盆紀與萊尼蕨屬相同地層中發現的,中國、德國和西伯利亞地區均有出現。孢子體有更高度的分化,橫臥的根狀莖上生具分枝的原始根,以代替假根。直立的氣生枝具主軸和分枝,分枝二歧,莖上密生呈螺旋狀排列的細長鱗片狀突出物。這些突起長不過3毫米,能行光合作用,與葉的機能相同,它可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積,使植物體能更有利地生長和發展,鱗片無葉脈的結構。莖的解剖構造和石松屬很相似,有原生中柱,木質部呈星芒狀,故稱放射中柱,此屬因此得名;韌皮部在木質部外面;皮層分化為內外二層,具葉跡。孢子囊著生在無葉枝的頂端。
鱗木屬和封印木屬同屬於鱗木目。在泥盒紀已出現,到石炭紀達到了最高度的發展,而在二迭紀時完全消失。除少數為草本外,大多數皆為高大喬木,它們的化石在我國也有較多的發現。
鱗木屬(Lepidodendron)植物高達30—50米,有主幹,直徑2米,二叉分枝,形成樹冠。樹皮極厚。枝上密生針形小葉,呈螺旋狀排列。葉具葉舌,老葉脫落後,留有鱗片狀的葉基,故稱鱗木。莖內有形成層,具次生結構。
樹幹基部有類似根的器官,稱為根座,根座二叉分枝,其上密生小根。孢子葉穗著生在小枝的頂端,有大小孢子囊之分,大孢子囊通常含大孢子8—16個,小孢子囊含小孢子多數。
封印木屬(Sigillaria)植物體也為喬木,高達30米,直徑約60厘米。主幹圓柱形,不分枝或僅在頂端有少數分枝。葉線形,長可達1公尺,有葉舌,葉基多作六角形。莖內有形成層,與鱗木屬相似。孢子葉球大,長達15—30厘米,由大小二種孢子葉組成。

蘆木屬

蘆木屬(Calamites)是古代木賊亞門植物,為古代木賊亞門植物巨大類型的代表。蘆木屬在泥盆紀已有出現,石炭紀盛極一時,到二迭紀消失,為石炭紀時形成煤層的主要成分之一。
蘆木屬植物高大,雖然其外貌為喬木狀,但其形態結構似現代的木賊屬植物。有匍匐的根狀莖和直立的氣生莖二部。不定根生在根狀莖節上,氣生莖高20—30米,分節與節間,節間長3—8米,節中實而節間中空,節間空腔的徑達30厘米,節上多分枝。葉細小,輪生在分枝的節上,基部聯合成鞘狀。莖內有形成層,故有次生構造。孢子葉集生於莖枝頂端,形成孢子葉球;孢子葉球由許多孢囊柄及苞片組成,每個孢囊柄懸上垂二個孢子囊。孢子同型或異型。

海尼蕨屬

海尼蕨屬(Hyenia)和古蘆木屬(Calamophyton)兼具有木賊亞們和裸蕨亞門的性狀,代表著由裸蕨亞門發展到木賊亞門的過渡類群。它們出現在泥盆紀,為小型灌木植物。古蘆木屬的孢子體莖上有節,小枝上輪生狹楔形的葉子,葉子頂端分叉。某些分枝頂上形成了疏鬆的孢子葉球,每個孢子葉球為由許多具分叉的孢囊柄輪狀排列而成,孢囊柄的頂端彎曲,各生著一枚大孢子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