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介紹
歷史文獻表明,從夏周到戰國初期,方城境內一直存在著繒國。《世本》謂:“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史載少康有九子,曲烈實為其次子。這說明夏代即有繒國。
依據文獻記載,繒國國都必在方城境內。《國語.鄭語》韋昭注謂:“繒,申之與國也。”說明西周時期繒國與申國比鄰。《左傳.哀公四年》曰:“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杜預注謂:“負函、繒關皆楚地。”據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和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實》記載,繒國、繒關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境內。
據文物考古發現,夏代曲烈封地繒國當在方城八里橋一帶。《國語?周語?鄭人伐滑》中“杞、繒則大姒”,證明今方城縣一帶依然存在著的繒國是姒姓,為夏禹的後裔。依據《辭源》,“繒”乃絲織品的總稱。方城境內多處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遺址,特別是八里橋夏代文化遺址,出土有大量石斧、石鉞、石玦、陶尊、灰陶等夏代文物,其文化特徵與二里頭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鉞是權力的象徵,其最早的主人應為曲烈。
據此可知,方城縣境內的繒國,則是夏代始封的侯爵繒國,方城八里橋夏代遺址正是繒侯曲烈侯國國都所在地,也是曾氏起源地。
2009年11月20日至22日,方城縣率團參加在鄭州舉行的河南曾氏文化研究會首屆會員代表大會。21日,在河南曾氏文化研究會首代會上,方城縣精心拍攝製作的《曾地方城》紀錄專題片,讓曾氏後裔感受到了古繒國曾氏起源地文化的悠久厚重。方城縣文史專家賀金峰詳細介紹了方城古繒國曾氏起源地歷史文化的研究情況。會上,還現場展示了曾氏王權石鉞的複製品。
河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曾祥芹在大會發言中指出:“方城就是古繒國的始封地,也是曾氏的起源地。”河南曾氏文化研究會會長曾占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方城縣通過文物考古發現和紮實的歷史考據,使‘古繒國始封地和曾氏起源地在方城’這一論斷讓人信服。”世界曾氏宗親總會(香港)副會長、九龍分會會長曾昱在接受採訪時說:“方城是曾氏故里,我們一定會回去尋根溯源,投資興業,共同發展。”
取聖土:方城走向世界
方城作為古繒國始封地和曾氏起源地,引起了世界客家播遷路組委會的高度重視,決定在方城舉行古繒國遺址聖土採集儀式。
2009年11月27日,作為世界客家播遷路採集聖土活動的第二站,古繒國遺址聖土採集儀式在方城縣張騫廣場隆重舉行。方城縣政府縣長秦書君將在古繒國八里橋夏代文化遺址採集的聖土交接給世界客家播遷路組委會副主任林雪梅。
12月5日,在內黃顓頊帝嚳陵,新採集的顓頊帝嚳陵聖土與先期採集的淮陽太昊陵、方城古繒國遺址等總計九處聖土匯入中原聖土寶鼎。方城縣政府副縣長夏天俊把方城古繒國遺址聖土匯入中原聖土寶鼎。時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為中原聖土匯集儀式紀念碑揭碑,親手把中原聖土轉交給世界客家播遷路組委會主任、東協東協客屬公會總主席、印尼大黨主席吳能彬。
12月14日,九處聖土和黃河水融合製作的“聖土望君歸”001號,作為滿載河南人民深情厚意的特殊紀念物,在“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中贈送給了台灣世界客屬總會。
方城的名字和張騫的形象鑄造在“聖土望君歸”紀念物的底座上,作為曾氏起源地、張騫封地,成為中原人文始祖曾氏起源的代表和對外開放、和平發展的代表,隨著文化交流活動走遍全國、走向全世界。方城自此成為中原人文始祖文化地標。
景觀
古繒國遺址
古之繒國,始封夏代,悠久歷史,迄今四千餘年矣!其地望乃夏商豫州之域,今之方城也。《禹貢》記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國,《世本》載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繒。《辭海》釋繒國在今方城之境。考其國都遺址,即方城縣城南八里橋畔。
2010年4月17日,中華曾氏祖根地暨古繒國遺址授牌揭碑典禮在方城和鄭州兩地同時舉行,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研究認定中心向方城縣頒發“中華曾姓祖根地”銅牌。
中華古繒國文化苑
中華古繒國文化苑位於南陽方城縣八里橋古繒國遺址,由方城縣和河南省曾氏文化研究會、(新縣)廣宇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項目占地2400畝,,預計投資10億元,是一個以古繒國為歷史背景平台,以中原文化特別是曾氏文化為靈魂的大型綜合性文化旅遊開發項目。
中華古繒國文化苑以潘河和夏路為主軸,將曾氏大宗祠、繒林、繒園、夏路、繒水、曾府、繒市、曾子學堂等商業旅遊及配套功能放置在項目區域核心部位,中華古繒國文化苑建成後將成為集文化旅遊、商業和居住為一體的旅遊景區和旅遊地產項目。此外,項目還將同期建設方城史前文化研究中心和中華曾氏文化研究中心。
整體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一河兩岸”風景帶,融合古繒國遺址、絲綢之路源頭、天下第一古長城楚長城等要素,成為集遺址保護、文化祭祀、觀光旅遊和居住休閒為一體的新景觀。
2010年4月13日,方城申請進行中華曾氏祖根地認定,來自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國內權威專家齊聚方城,實地勘察方城八里橋遺址及出土文物。
2010年4月14日,“中華曾姓祖根地在方城”研究認定會在方城縣國泰賓館舉行,與會的專家一致認為方城就是古繒國遺址和中華曾姓祖根地。
2010年4月17日,中華曾氏祖根地暨古繒國遺址授牌揭碑典禮在方城和鄭州兩地同時舉行,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研究認定中心向方城縣頒發“中華曾姓祖根地”銅牌。十屆全國人大常委、世界曾氏宗親聯合總會會長、香港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博士親自出席鄭州現場並即席發言。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儲亞平,中共南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建民,副市長馮曉仙和方城縣四大班子領導分赴兩地參加“方城中華曾氏祖根地授牌揭碑典禮”。
2011年12月12日上午,中華古繒國文化苑項目奠基儀式在方城縣隆重舉行。
古繒國博物館
2012年12月24日上午9時,備受矚目的中華古繒國文化苑主題工程—古繒國文博院破土動工典禮儀式在這一天隆重舉行。古繒國文博院占地約65畝,嚴格遵照諸侯王的禮儀規格建造,採用“回”字形的三進兩院制式,整體坐北朝南;曲烈殿是核心建築,採用九級高台迴廊,建築風格為漢代,廣場兩側設定小型鐘樓和鼓樓,整體形成“金龜探海”之勢。
曲烈王殿
中華古繒國文化苑的主要組成部分,方城為曾氏先祖曲烈的封地,為紀念曾氏先祖曲烈而建。世本》謂:“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史載少康有九子,曲烈實為其次子。
古繒遺址附近有張騫廣場、望花湖等景點。
歷史
《禹貢》記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國,《世本》載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繒。
《辭海》釋繒國在今方城之境。
考其國都遺址,即方城縣城南八里橋畔。其地夏商文化層遍布,所出土象徵王權之石鉞、陶爵、陶鼎等夏代文物,文化特徵與二里頭夏代文化相同,其南襟湘漢,北引河洛,東挾江淮,西脅武關,誠中原之戰略要地。正當之夏路,夏人所辟之路也。東北天然隘口,其名繒關,繒國之關口也。其北山天書岩畫,考為夏人所作。邦畿之內,名為繒丘,正繒人之所居也。
遺址所在,背山傍水,土地平曠,土沃水足,交通便捷。此乃曲烈之始封之地,繒氏之唯一源頭也。
相傳繒之始祖曲烈,天生神異,精勤思考,善制器具。嘗以蠶絲製網魚之“罾”,以絲繩制射鳥系箭之“矰”,以陶製蒸飯盛菜之“甑”,以絲織綢製衣物之“繒”,“繒”者,絲織品之總稱也,富庶文明,可見一斑。
繒國乃絲綢之古國也。西周之時,繒國強盛。絲綢王國,遐邇聞名。曾申國聯合犬戎,殺幽王於驪山,擁平王於洛邑,奠定東周四百年之基業。春秋之時,楚文王過鄧伐申,繒為附庸。楚於北部築長城以戍守,因山水以築長城,設繒關以自固,強可出以爭霸中原,弱可入以養精蓄銳。方城之名,於此得矣。楚憑此地利,以務農桑,養蠶織錦,霸業昌盛。直至戰國,楚封陽城公之時,繒侯方挾祖傳禮器向東南遷徙,建都西陽。曾侯乙隨葬編鐘銅器,足見盛況。此後繒之故地遂為楚有。藍田大戰,顧此失彼,三國合力,方城失守。始皇奮旌,置縣陽城。至漢張騫鑿空西域,辟絲綢之路,方城遂為絲路之源頭,乃源於繒國也。其後曾氏,播遷東南,龍脈賡續,光被遐荒。
曾氏名賢輩出,世代傳揚。曾參父子,孔門聖哲,望居魯郡;曾鞏文魁,接韓步柳,並駕歐蘇;曾文正公,文韜武略,理學鴻儒。近世曾氏,枝繁葉茂,域內創業,海外圖強,政壇商海,廣有建樹。追本溯源,常懷故土。世界客家播遷路,萬里尋根,繒國遺址取聖土,赤子情深。為弘揚華夏文化,保護民族遺產,方城縣人民政府特於此古繒國遺址,修建繒氏祖根紀念聖地,佑護傳揚,臨道築場,傍水起台,植以嘉樹,懷其勛榮,樹碑泐石,以昭後世。
古繒國歷史
關於曾氏的起源,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的研究,主要由姒姓和和姬姓兩大來源組成,且都源自方城。鄭傑祥在《論夏代歷史地理》、蒙文通在《周秦少數民族研究》等文章中均認為夏代繒國在今方城縣境內。已故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註繒國在今方城。
歷史文獻表明,從夏周到戰國初期,方城境內一直存在著繒國。《世本》謂:“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史載少康有九子,曲烈實為其次子。這說明夏代即有繒國。
依據文獻記載,繒國國都必在方城境內。《國語.鄭語》韋昭注謂:“繒,申之與國也。”說明西周時期繒國與申國比鄰。《左傳.哀公四年》曰:“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杜預注謂:“負函、繒關皆楚地。”據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和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實》記載,繒國、繒關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境內。 據文物考古發現,夏代曲烈封地繒國當在方城八里橋一帶。《國語.周語.鄭人伐滑》中“杞、繒則大姒”,證明今方城縣一帶依然存在著的繒國是姒姓,為夏禹的後裔。依據《辭源》,“繒”乃絲織品的總稱。方城境內多處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遺址,特別是八里橋夏代文化遺址,出土有大量石斧、石鉞、石玦、陶尊、灰陶等夏代文物,其文化特徵與二里頭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鉞是權力的象徵,其最早的主人應為曲烈。
據此可知,方城縣境內的繒國,則是夏代始封的侯爵繒國,方城八里橋夏代遺址正是繒侯曲烈侯國國都所在地,也是曾氏起源地。
方城岩畫“天書”:曾氏祖根地又一力證
馬寶光是第一個在方城發現岩畫“天書”的人。2010年2月27日上午,他在清河鄉沙莊、張莊一帶山崗上發現一片裸露的岩石,上面鑿該著幾十處圓形凹穴,有單個凹穴、雙連凹穴、三連六連凹穴及多穴組合圖案,這些凹穴深淺不一、排列有序,當時就覺得與具茨山“天書”很像。
2010年3月14日,河南博物院研究員、南召猿人的發現者張維華老先生,和具茨山岩畫發現者、禹洲市具茨山岩畫研究會會長劉俊傑應邀來到方城,對已發現的近百處方城岩畫進行考察。
經實地考察,張維華說,方城岩畫分布面積比較廣,而且種類豐富。北有禹洲具茨山岩畫,南有方城岩畫,儘管相距數百里,但風格極其相似。兩處岩畫可能都是夏人創作。方城岩畫很多內容可能是當時祭祀的一種記錄。同時,方城岩畫中比較少見的米格形圖案、方格形圖案都很像古時候的陣勢圖,可能與打仗有關,後來的棋盤或許就是由這樣的陣勢圖演變過來的。 隨後,馬寶光又在方城縣四里店等5個鄉鎮發現了岩畫群。其中,在古莊店鄉境內發現岩畫天書400餘處,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吐霧山和老鴰石山周圍,除常見的單穴、多穴、雙穴排列、星象圖案外,又新發現了大腳印、男性生殖器巨石、女性生殖器象形圖、河道地形圖、刻劃符號、石馬、石羊、石貝等,突現了生殖崇拜、大禹治水、夏人南遷等歷史事件和傳說。對於在老鴰石山頂發現的一個形象高大的男根祖石,馬寶光激動地說:“這是一個距今4000多年前的遺蹟,以祖石為中心,在其四周及5里之內,發現了許多凹線貫穿凹穴的不同大小和形式的遠古示意圖。這裡顯然是一處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巨型生殖祭拜大典的中心,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這種大規模的遠古文化創作,只能是國家行動,極有可能就是曾氏祖人祭祀時留下的遺蹟——繒丘。方城岩大規模岩畫天書群的發現,對破解岩畫天書這一世界性難題、探究遠古文化和文明、研究民族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5月29日,馬寶光應邀在北大以《中原岩刻的驚世發現》為題演講,對方城等地的岩刻、岩畫進行了深刻解讀,讓北大學子感悟到了華夏先人蘊藏於圖案、文字、刻符之中的睿智而深邃的創造力。方城岩畫天書由此從荒野步入中國最高學府的文化殿堂。
曾氏情歸故里
2010年4月17日,南陽市和方城縣領導及曾氏宗親代表參加在方城舉行的中華曾氏祖根地暨古繒國遺址授牌揭碑典禮。典禮儀式上,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研究認定中心主任、省社科院正院級領導趙保佑向方城縣人民政府授牌;十屆全國人大常委、世界曾氏宗親聯合會總會長、香港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博士特發來賀信,信中字字肺腑、飽含深情;模里西斯共和國前文化部長、全國第一大黨主席、KING集團董事局主席曾繁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尋根問祖寄深情,同根祭祖一家親。
與此同時,在鄭州河南中州皇冠假日酒店隆重舉行中華曾姓祖根地授牌儀式。十屆全國人大常委、世界曾氏宗親聯合會總會長、香港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博士、省市縣領導及曾氏宗親代表共30多人出席授牌儀式。河南省社科院院長張銳向方城縣人民政府授牌:“方城:中華曾姓祖根地”;曾憲梓博士向方城縣人民政府捐贈20萬元港幣;南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長王建民向曾憲梓博士贈送古繒國曾氏石鉞01號複製品;世界客家播遷路組委會向曾憲梓博士贈送“中原聖土”寶鼎; 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儲亞平向曾憲梓博士贈送“伏羲之尊”塑像。
古繒國始封地、曾氏起源地文化的研究發掘和一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對方城縣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廣泛開展大招商活動,引進合資合作夥伴、擴大對外開放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為推動全縣文化旅遊產業和經濟社會大發展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