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樣式。
包括版面、大小題名、版框(亦稱邊欄)、界行、天頭、地腳、版心、行款、字數、魚尾、象鼻、書耳、書牌、條記、句讀、插圖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現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後,但明顯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簡策、手寫帛書等裝幀形式的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籍版式
- 作用:記錄文字
- 版面:指每頁上印版所占範圍
- 版心:每頁版面正中的位置
版式發展,隋以前,北宋,南宋,元代,明以後,清代,印頁格式,版面,版框,行格,版心,魚尾,象鼻,白口黑口,朱絲欄烏絲欄,
版式發展
隋以前
其形式基本為捲軸。史料記載:“宋以前之書籍均系若干卷,並無若干本……”刻印技術,始於隋。唐朝時宰相馮道、李才射充愚等奏請刊印九經,從此,重要經書均要刻印。刻書風氣,由此轉入鼎盛。
北宋
造紙術的洪主葛發明,尤其是植物纖維出現以後,人們便開始利用紙作為書寫材料,同時,宋朝的書籍刊印水準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宋代雕版印刷盛行,從而籃企簽厚刻本取代抄本成為圖書流傳的主要形式,線裝書以宋刻為最佳,也最古老。其書多出自名匠之手,肥細有度,宋版刊刻的書也是後世書籍的典範。北宋刊本的特點是:單邊,白口,大字,行款,墨色濃厚,疏朗悅目。版心口刻字數,中刻書名,下刻刊工姓名。字型接近手寫。早年用歐陽詢的書法,後流行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紙質勻稱,紙張光潔堅韌,黃白兩色。
南宋
風格稍有變化,雙邊,細字,密行,黑口開始流行。坊刻書出現秀勁圓括而字形狹長字型。這種形式據說是創自福建的書坊,影響到各地。紙以黃色居多。南宋後期,各地方的官刻本,又往往用舊公文紙翻轉過來刷印,形成自己的風格。宋版書有“紙香墨潤,秀雅古勁”的美譽。今天,宋版書已很稀有,而且價值不菲。拍賣會上動輒上百萬,2001年,北京翰海曾經以159萬元的價格拍出一冊宋版《春秋經傳》,成為收藏界的寵兒。
元代
黑口本盛行,大黑口多。裝幀通行包背裝,字型圓潤。多用趙體字,版心黑口,雙魚尾,中縫多半有刻工姓名、字數。紙張多半是黃紙,質地較粗,有時發黑褐色。
明以後
其字均為匠人雕刻,不古不今,字型奇異,與宋元均不相同。字小,墨色亦淺。明嘉靖以前,盛行黑口。字型款式都繼承元代,和元版極其近似。嘉靖年間,刻書風氣驟變。北宋的白口本又在社會上東山再起。黑口本幾乎絕跡。版式和北宋本相差無幾。字型也採用歐體、顏體,但是刻功欠佳,給人以呆滯的感覺。紙張是上等白棉紙,潔白細膩,墨色鮮亮。這種變化,與當時文化上追求復古運動密不可分。另外,明後期,許多書籍用手寫體刻版,還有用行、草書刻版的,可謂獨樹一幟。
明萬曆後,黑口本又漸多。字型發展為方正字型,筆畫古板。明後期盛行朱、黑套印書籍。這類書多為白口,左右雙欄,中無界行。正文字型是宋體,白紙,黑字,彩色評點,令讀者賞心悅目。
書籍插圖是晚明時期棗全再的一大特色。主要涉及小說、戲曲等文藝作品,刻畫精美,線條生動,具有很高的美學品位,並且發展出幾大流派,爭奇鬥豔,各有特色。在我國的書籍史上留下了輝煌的匙蒸海一頁。
清鴉片戰爭前,仍在沿用明末的風格。清初的刻本,字型分為軟、硬兩體。硬體是明末的方筆體,軟體為手寫體。康熙後,又恢復了呆板平庸的“宋體字”。
清代
黑、白口本都有。乾隆前,白口多。嘉慶後,黑口多。乾隆前,官刻多用開化紙,潔白光鮮。私家刻書多用上等黃紙。乾隆後,黃紙通行,紙質較差。道光以後,除了為數不多定閥殼采的私家刻本,其他的已乏善可陳。
印頁格式
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頁的格式(如圖1)。印頁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稱,主要有:
版面
指每頁上印版所占範圍。
版框
版面四周的粗線,也叫邊欄。上方叫"上欄",下方叫"下欄",兩旁叫"左右欄"。單線的叫"單邊"或"單欄",雙線的叫"雙邊"或"雙欄"。有的印頁版框上下欄單線,兩旁雙線,被稱為"左右雙邊"或"左右雙欄"。
行格
版面之內,用直線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鑑定和著錄時,人們習慣以半頁計算,叫做"半頁×行×字",有的徑稱"×行×字",若每一行中有兩排字(通常為大字的註解),叫做"小字雙行×行×字",若雙行字數與單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這種著錄和說明方式,稱為行格,又稱行款。
版心
每頁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節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對摺準繩的黑線和魚尾形圖案,有的還印有書名、卷數、頁碼及本頁字數,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還印有刻工姓名。
魚尾
版心中間用作折頁基準的圖形,因其酷似魚尾,故名,只有一個魚尾的稱為單魚尾,上下各有一個對稱的魚鑽希尾,稱雙魚尾。
象鼻
魚尾上方的空白區域。 中間有黑線叫做黑口,中間不加線叫做白口。
白口黑口
宋代以後,書籍裝訂均在版心處對稱,然後粘連或訂線,對摺的準繩主要是魚尾,有時也在魚尾上下各印一條黑線作為標線,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線的書,裝訂成包背或線裝之後,書口處就顯出暗黑色,所以被稱為黑口,其中粗線叫大黑口或闊黑口,細線叫小黑口或細黑口。不加線的叫白口。
書耳 版框左欄外上方,有時刻出一個小方格,裡面題寫篇名,叫做書耳或耳格。主要見於宋代蝴蝶裝版面上。
朱絲欄烏絲欄
行格界欄以紅色印的稱為朱絲欄,以黑色印的稱為烏絲欄。主要見於唐以前寫本。明清時期,專有印刷各種顏色箋格的作坊,用不同顏色界欄箋紙抄寫的古籍,通常直接著錄為紅格、黑格、藍格、綠格等等。
古代書籍的版式風格經歷了一個不斷創新、繼承、再創新、又回歸的輪迴過程。一種風格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趨向,它所傳達出的文化、精神、民族傳統,是留給後人的最寶貴的財富
印頁格式
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頁的格式(如圖1)。印頁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稱,主要有:
版面
指每頁上印版所占範圍。
版框
版面四周的粗線,也叫邊欄。上方叫"上欄",下方叫"下欄",兩旁叫"左右欄"。單線的叫"單邊"或"單欄",雙線的叫"雙邊"或"雙欄"。有的印頁版框上下欄單線,兩旁雙線,被稱為"左右雙邊"或"左右雙欄"。
行格
版面之內,用直線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鑑定和著錄時,人們習慣以半頁計算,叫做"半頁×行×字",有的徑稱"×行×字",若每一行中有兩排字(通常為大字的註解),叫做"小字雙行×行×字",若雙行字數與單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這種著錄和說明方式,稱為行格,又稱行款。
版心
每頁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節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對摺準繩的黑線和魚尾形圖案,有的還印有書名、卷數、頁碼及本頁字數,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還印有刻工姓名。
魚尾
版心中間用作折頁基準的圖形,因其酷似魚尾,故名,只有一個魚尾的稱為單魚尾,上下各有一個對稱的魚尾,稱雙魚尾。
象鼻
魚尾上方的空白區域。 中間有黑線叫做黑口,中間不加線叫做白口。
白口黑口
宋代以後,書籍裝訂均在版心處對稱,然後粘連或訂線,對摺的準繩主要是魚尾,有時也在魚尾上下各印一條黑線作為標線,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線的書,裝訂成包背或線裝之後,書口處就顯出暗黑色,所以被稱為黑口,其中粗線叫大黑口或闊黑口,細線叫小黑口或細黑口。不加線的叫白口。
書耳 版框左欄外上方,有時刻出一個小方格,裡面題寫篇名,叫做書耳或耳格。主要見於宋代蝴蝶裝版面上。
朱絲欄烏絲欄
行格界欄以紅色印的稱為朱絲欄,以黑色印的稱為烏絲欄。主要見於唐以前寫本。明清時期,專有印刷各種顏色箋格的作坊,用不同顏色界欄箋紙抄寫的古籍,通常直接著錄為紅格、黑格、藍格、綠格等等。
古代書籍的版式風格經歷了一個不斷創新、繼承、再創新、又回歸的輪迴過程。一種風格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趨向,它所傳達出的文化、精神、民族傳統,是留給後人的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