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輯入古涿州轄境內的歷代佛教刻石一百七十八件,包括造像、石塔、石柱、刻經、經幢、墓幢、碑碣及歷代建築中具有鮮明佛教文化的石制建築構件。
基本介紹
- 書名:古涿州佛教刻石
- 作者:楊衛東
- 頁數:290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5
作品信息,代序,前 言,章節目錄,
作品信息
由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楊衛東先生編著的《古涿州佛教刻石》一書於2007年5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我國,經過兩千多年的廣泛傳播,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哲學、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尤其是遼代,佛教文化盛行,無論是通都大邑、水陸都會,還是窮鄉僻壤、深山野處,已是寺廟高塔隨處可見,梵鈴鐘鼓遠近可聞。佛教典籍是古代東方人探索人生真實、本質、歸宿的重要記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古涿州佛教刻石》全書收錄古涿州自北魏至清末有關佛教內容的石刻拓本資料、原石作品計175件,介紹範圍系古代涿州所轄區域,內容以今涿州市為主、同時涉及河北固安縣、高碑店市、定興縣及北京房山區的有代表性的刻石。這些刻石文字不少出於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之手,書法精湛,文字洗鍊,內容豐富。集古涿州佛教刻石之大成,展傳統文化之精華,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學術價值。
涿州自古為郡、州、縣之治所,隨境域增減變遷,毗鄰地區曾先後為涿州屬縣。著者循著歷史的足跡,遍訪這些歷史上與涿州佛教刻石有關的地區,拓印、攝影,整理資料20餘萬字,拍攝照片近千輻,編著《古涿州佛教刻石》一書實為一項系統工程。
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為該書題詞:"幽燕沃壤名勝地,京師鎖鑰古涿州"。河北省文物局局長、教授級高工張立方為該書作序。序中寫道:編著《古涿州佛教刻石》一書,體現出文物工作者不辱使命、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的執著精神,這也是一個文博專業人員積極進取的一種表現,更是一項非常有價值且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工作。
涿州市市委書記黃恩橋、市長王舟分別為該書題詞和撰寫前言,認為衛東同志編著的《古涿州佛教刻石》,是又一部展范陽傳統文化之縮影、集古涿州佛教精華於一身的好書,也是他從事文化文物工作三十餘年辛勤工作的又一成果。
楊衛東,文博研究館員,現任河北省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所長,中華民間藏品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常務理事,河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員,河北省歷史文化研究發展促進會會員,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客座教授。
作者:楊衛東著
出版日期:2007.5
頁數:290
分類: 歷史、地理 >古書契
代序
在歷史的塵埃中尋覓
今年年初,參加在涿州召開的保定市文物工作會議期間,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所長楊衛東與我談及他正在整理編著一本關於涿州佛教刻石方面的書,我覺得這個選題,很有意義。涿州,我非常熟悉,這個歷史上"衢通南北,冠蓋如雲"的"兩千年舊郡",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文化積澱深厚,文物蘊藏可謂遍布城鄉。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並傳承下去,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艱辛的努力和艱苦的付出。近日,當衛東同志把《古涿州佛教刻石》的書稿送到我辦公桌上"請予審定"並征序於予時,我略感驚訝,他的工作業績和求索的精神大大超出我對他夙來的印象。
應該說,我對他的印象已經很好了:他在基層從事文化文物工作三十餘年,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為人豁達,治學刻苦。他擔任文物保管所所長以來,涿州3處文物先後晉升了"國保",實現了零的突破;殘破多年的雙塔得到了維修;館藏檔案達1.6 萬件,精品逾2000件,一級品從無到有,珍貴文物由30件增至120件;他為保護文化遺產上下奔走,用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他主持涿州市申報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資料編撰及匯報工作,得到國家和省名城委的高度評價,涿州成為河北第六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多年的文物工作實踐為他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他踏遍涿州的每一個角落,查閱大量文獻,深入研究本轄區的文物,筆耕不止。他在國內部分文博學術報刊發表關於考古發掘、文物修繕、文物保護與利用、博物館建設、古城保護方面的文章三十餘篇,引起有關專家的關注。2005年主編出版了《涿州文物志》、《涿州文物藏品精選》、《涿州貞石錄》、《涿州歷史文化掠影》等四部專業書籍。
楊衛東同志在去年獲得了文博研究館員的正高學術職稱,是河北省基層文物部門中的佼佼者。編輯整理《古涿州佛教刻石》一書,是他不斷進取中的又一個目標。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我國,經過兩千多年的廣泛傳播,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哲學、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尤其是遼代,佛教文化盛行,無論是通都大邑、水陸都會,還是窮鄉僻壤、深山野處,已是寺廟高塔隨處可見,梵鈴鐘鼓遠近可聞。佛教典籍是古代東方人探索人生真實、本質、歸宿的重要記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與中國固有文化的碰撞、衝突、涵化、融合,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刻石作為佛教文化的一種具象載體,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筆不可再生的特殊文獻資源。當歷史的塵埃落定之後,經歷歲月侵蝕的佛教刻石仍頑強地銘記著佛教文化信息,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實物例證,起到了正史、補史、證史的作用。收集、整理、譯註佛教刻石關係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續,關係著我國文化遺產的拯救與保護。編輯整理《古涿州佛教刻石》實為一項系統工程。涿州自古為郡、州、縣之治所,隨境域增減變遷,毗鄰地區曾先後為涿州屬縣。著者循著歷史的足跡,遍訪這些歷史上與涿州佛教刻石有關的地區,拓印、攝影,整理資料20餘萬字,拍攝照片近千輻,工作辛苦、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刻石錄文、譯註、標點,需要具備綜合的通史性的傳統文化知識,掌握古文獻及碑刻方面專業知識,還要有嚴謹細緻的學風、苦行僧般的心境才能完成。著者出於弘揚傳統文化,挖掘保護利用一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編輯整理《古涿州佛教刻石》一書,體現出文物工作者不辱使命、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的執著精神,這也是一個文博專業人員積極進取的一種表現,更是一項非常有價值且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工作。
《古涿州佛教刻石》全書收錄古涿州自北魏至清末有關佛教內容的石刻拓本資料、原石作品計175件,介紹範圍系古代涿州所轄區域,內容以今涿州市為主、同時涉及河北固安縣、高碑店市、定興縣及北京房山區的有代表性的刻石。這些刻石文字不少出於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之手,書法精湛,文字洗鍊,內容豐富。集古涿州佛教刻石之大成,展傳統文化之精華,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學術價值。
欣見《古涿州佛教刻石》面世,它為我們研究古涿州的佛教文化以及這一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民風、藝術等方面提供了最原始的文獻資料,也使我們祖先留存的這筆不可再生的特殊文獻資料以圖書的形式保留下來。預祝著者在研究涿州歷史文化方面取得更多的學術成果,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地方史志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中來。
張立方
2007年5月於石家莊
前 言
佛教刻石 再現湮沒的歷史輝煌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是古人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要了解現在,需要了解歷史。涿州,歷史悠久,名人輩出;萬國襟喉,京畿要衝;古代文明積澱深厚,文化遺產分布甚廣。
涿州被清帝乾隆稱作"日邊衝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兩千年舊郡、十八省通衢"為涿州造就了燦爛的三國文化、盧氏文化、酈學文化、易學文化,並留下了值得驕傲的歷史遺存。
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細述著歲月的流痕。涿州有6000年前的青崗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說明涿州是中華民族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之一;高官莊及西鄉故城等處遺址出土的商周戰漢文物,發現的窯址、古井、房址等漢代遺蹟,再現了涿郡膏腴之地經濟、文化的繁榮富庶,幻化出一幕幕古人的生活畫面。涿州3處"國保"中的遼代雙塔以其"七盤銀贏綺碧宇,天外綽約雙芙蓉"的美景千百年來成為涿州文明古老的象徵;永濟橋橫跨"拒馬", 以627米的長度,多姿秀逸寓於雄壯穩建之中,成為"中國第一長石拱橋";金門閘這一清代水利工程以其"閘之啟閉由人"的功能成為北方的都江堰。還有10處"省保"、58處"市(縣)保"、71處建檔文物和16000餘件文物藏品,昭示著涿州獨有的歷史文化性格。然而,破譯這些歷史信息,認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需要一代又一代文物研究人員的努力,呵護文化之"根",保護好文物,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佛教文物成為研究地方歷史、哲學史、文學史、藝術史等極為重要、不可或缺的史料。它蘊涵著封建社會經濟、藝術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和信息,承載著幾千年社會歷史的變遷。自東漢至民國的1700餘年的封建社會中,佛教文化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涿州一度成為北方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刻石,再現湮沒的歷史輝煌。涿州佛教刻石是涿州歷史文化中有形載體的一部分,是歷史發展的見證。
涿州作為河北省第六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挖掘保護利用好涿州的歷史文化資源,完好地保護先人留下的珍貴遺產,才無愧涿州輝煌的歷史,無愧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近年來,涿州市政府在創建歷史文化名城方面狠下功夫,旅遊文物局為挖掘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物專業人員置身於文物保護、文物研究之中,可謂成績卓著。兩年前,王鐵鋒同志牽頭策劃,楊衛東等同志主編了《涿州文物志》、《涿州貞石錄》、《涿州文物藏品精選》、《涿州歷史文化掠影》等四部圖書,較全面地反映了涿州歷史文化資源;這次衛東同志編著的《古涿州佛教刻石》,是又一部展范陽傳統文化之縮影、集古涿州佛教精華於一身的好書,也是他從事文化文物工作三十餘年辛勤工作的又一成果。對他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對《古涿州佛教刻石》一書的出版深表祝賀!
我相信,涿州這塊歷史悠久,文物鼎盛的土地上有這樣熱衷於文物保護、文物研究的同志,一定會為我們打開一個視窗,開拓一片視野,使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和認識涿州。這對於弘揚中華文明、擴大涿州知名度、促進涿州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維繫中華文化千年血脈,就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猶如一條大河,是源與流的關係,更是後浪推前浪的關係。具有豐富文化遺產的涿州會讓這些歷史與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涿州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涿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王 舟
2007年5月
章節目錄
古涿州佛教刻石述略
高伏德等造像碑 北魏景明四年
劉雄頭等造像碑 北魏景明四年
高洛周等造像碑 北魏正始元年
標異鄉義慈惠石柱 北齊天統年問
幽州涿縣智泉寺舍利塔下銘 隋仁壽元年
幽州涿縣智泉寺舍利感應記 隋仁壽二年
涿郡石經山雷音洞佛舍利石函銘 隋大業十二年
雷音洞靜琬刻經題記 唐武德八年
雲居寺靜琬題記殘石 唐貞觀二年
石經山涅經堂題刻 唐貞觀五年
幽州范陽縣石經山鐫華嚴經題記石 唐貞觀八年
石經山雷音洞隋唐刻經
馮公行寶塔頌 唐神功二年
石經山雲居寺石浮圖銘 唐景雲二年
雲居石經山頂石浮圖 唐開元九年
范陽縣令吉逾等題雲居上寺詩刻 唐開元九年
范陽縣白帶山雲居寺石經堂碑 唐開元十四年
范陽鄭玄泰建石浮圖 唐開元十五年
金仙公主譯經施田記刻石 唐開元二十八年
涿鹿山石經堂記碑 唐元和四年
白帶山雲居寺韓烈等藏經記碑 唐元和五年
涿州石經山金光明經石刻 唐會昌元年
涿郡雲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 唐鹹通八年
唐涿州范陽縣雲居寺題名殘碑
唐范陽縣令袁敬造金剛經碑
唐范陽縣石經山殘碑
北鄭院邑人起建陀羅尼幢 遼應歷五年
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碑 遼應歷十五年
重修雲居寺碑記 遼統和二十三年
涿州石經山韓紹勛題記 遼太平六年
法華寺重修募緣碣 遼重熙十一年
北鄭村遼塔石函 遼重熙二十年
涿州超化寺沙門法慈修建實錄碑 遼清寧二年
王守�墓幢 遼清寧三年
涿州白帶山雲居寺東峰續鐫成四大部經記 遼清寧四年
藏經法幢 遼清寧五年
季支塔幢 遼清寧七年
佛頂尊勝陀羅尼幢 遼清寧九年
新贖大藏經香幢 遼成雍四年
洪福寺碑 遼鹹雍六年
歧溝天王院經像幢 遼鹹雍六年
涿州新城縣衣錦坊經幢 遼鹹雍八年
涿州新城縣特建紀伽藍功德幢記 遼鹹雍十年
尊勝陀羅尼經幢 遼大康元年
藏掩感應舍利記碑 遼大康六年
行法師塔幢 遼大安二年
涿州固安縣寶慶寺殘幢 遼大安五年
廣因寺沙門為自身建塔幢 遼大安六年
涿州固安縣慧峰寺供塔記碑 遼大安七年
永樂村靳信等邑眾造舍利塔記碑 遼大安六年
涿州崇勝寺廣宣法師塔幢 遼大安七年
琬公大師塔 遼大安九年
范陽縣石經寺志瑩墳塔幢 遼壽昌四年
涿州范陽縣雲居寺志省石塔幢 遼壽昌五年
遼涿州天王台比丘悟理墓幢
悟空大德發塔 遼乾統元年
涿州新城縣施地經幢記 遼乾統二年
范陽柳溪玄心寺洙公壁碑 遼乾統三年
范陽豐山章慶禪院實錄碑 遼乾統四年
沙門□惠為祖父造陀羅尼經幢 遼乾統五年
沙門即空造陀羅尼經幢 遼乾統六年
靈應院藏主上人遺行幢 遼乾統六年
特創石室記碑 遼乾統六年
涿州石經山雲居寺辯正大德石塔幢 遼乾統七年
為先師志延造陀羅尼經幢 遼乾統八年
妙行大師行狀碑 遼乾統八年
劉慶為出家男智廣特建幢塔 遼乾統八年
鄭仁及墓幢 遼乾統八年
趙公議為亡考造陀羅尼幢 遼乾統十年
雲居寺供塔點燈邑記碑 遼乾統十年
高孝思等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 遼天慶元年
張世卿為先妣建幢 遼天慶三年
涿州石經寺上人志瑕墳塔幢 遼天慶五年
范陽縣西北鄉王義恆墓幢 遼天慶六年
涿州范陽縣白帶山雲居寺舍利石匣 遼天慶七年
燕京涿州范陽縣白帶山石經雲居寺釋迦佛舍利塔 遼天慶七年
涿州涿鹿山雲居寺續秘藏石經塔 遼天慶八年
永樂村感應舍利石塔 遼天慶十年
郭仁孝為父母建頂幢 遼天慶十年
郭仁孝為耶耶娘娘建陀羅尼經幢 遼天慶十年
波羅密經幢
遼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遼佛頂尊勝陀羅尼幢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幢
遼代真言銘石棺
遼石經山雲居寺惠澄等造經幢
遼代涿州白帶山雲居寺石經
尊勝陀羅尼頂幢 金天會七年
沙門見蒿續造石經之記碑 金天會十四年
王壽建陀羅尼頂幢 金天眷二年
石經山雲居寺鐫葬藏經總經題字號目錄石 金天眷三年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金皇統四年
韓�建頂幢 金大定三年
楊伯昌造陀羅尼經幢 金大定十一年
劉天甫等捐資題名碑 金大定十四年
安琚建頂幢 金大定十七年
□殖墓幢 金大定二十一年
紀宗建頂幢 金大定二十一年
趙公亮墓幢 金大定二十一年
守才石匣頂幢 金大定二十三年
劉瘦兒建頂幢 金大定二十四年
張公甫頂幢 金明昌三年
尚公成建真言幢 金明昌三年
謙公法師靈塔 金泰和元年
廣公禪師塔 金泰和二年
奉為先考建墓頂幢 金泰和三年
趙彥忠建石幢 金泰和六年
李彥柔墓幢 金泰和七年
劉公佐墓幢 金泰和八年
善照塔幢 金大安元年
祥定建舍利靈塔幢 金崇慶元年
智度寺信土題名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幢
金代造像幢
四方佛真言幢
金真言佛像幢
金涿州司候司內坊方實建頂幢
石經山雲居寺金代石經
雲居禪寺無住大宗師道公碑 元至元二十三年
張肅建佛頂幢 元至元二十九年
涿州創建龍泉寺碑 元世祖至元年間
大都路涿州房山縣小西天石經山雲居禪寺藏經記碑 元至元二年
重修華嚴堂經版記碑 元至正元年
涿州房山縣小西天東峪觀音寺重開山碑 明成化三年
涿州房山縣獨樹里慧聚禪寺重修記碑 明成化十年
重修龍池禪寺碑 明弘治八年
重修靈音寺碑 明正德三年
超化寺經幢 明正德八年
重修超化禪寺碑 明正德十年
重修慧聚禪寺記碑 明正德十一年
涿州智度禪寺新建天王殿記碑 明嘉靖十四年
涿州西石經山雷音窟舍利記碑 明萬曆二十年
復涿州石經山琬公塔院記碑 明萬曆二十年
重修靈音禪寺碑 明萬曆二十八年
重修般若禪寺增建白衣大士殿記碑 明萬曆四十三年
重修古剎靈音禪寺碑 明崇禎元年
重修寶嚴寺記碑 明崇禎元年
超化寺重修記碑 明崇禎三年
小西天董其昌“寶藏”摩崖石刻 明崇禎四年
重修三大士之寶閣碑 清康熙元年
順天府西路廳涿州房山縣小西天東峪寺碑 清康熙六年
北務村新建聖母殿碑 清康熙七年
重修般若寺大雄寶殿碑 清康熙十一年
重修石經山香樹庵記碑 清康熙十一年
涿州南定村釋迦造像碑 清康熙二十四年
范陽郡白帶山雲居寺溟波和尚記碑 清康熙三十七年
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記碑 清康熙三十七年
敕修福聚寺碑 清康熙年間
涿郡西南禮讓鄉韓村西禪寺碑 清雍正十一年
西域寺下院興隆寺地畝碑 清乾隆十一年
重修白衣庵菩薩殿碑 清朝隆二十九年
觀音殿碑 清乾隆三十六年
金台寺香火地碑記 清乾隆三十八年
重修觀音堂記碑 清嘉慶二十五年
張段莊觀音庵重修碑 清道光七年
重修藥王廟碑 清道光二十五年
重修蘆村石佛寺記碑 清道光二十六年
寶嚴寺碑 清光緒二年
西里寺重修碑 清光緒八年
重建清涼寺碑 清光緒十七年
重修普濟庵碑 清光緒二十九年
清涿州南關公置給孤獨園碑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涿州歷代建置沿革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