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洛陽

古洛陽

古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複雜多樣,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廛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洛陽
  • 直徑:110米
  • 現高:24米
  • 咱們:中國之城林
從彼黍離離的二里頭到蒹葭蒼蒼的洛水,從蔓草縈骨的淆函古道到拱木斂魂的北邙墳冢,從蓬蒿漫漫的漢魏故城到白草萋萋的轘轅古關……

這就是洛陽,一個被歷史深埋的古城。
在追趕現代的進程中,洛陽被遺忘在了歷史的最深處。回凝過去,這座古城,讓人只有軫傷,一如滄桑耄耋,在歷史的結茄處佝僂徘徊.
回望眼,斯時洛陽,定鼎作古,揮麈靡散,金谷化塵,上陽飛天……先朝舊顏盡改,更無故郡一隅,掩面側目,為之噎,為之泣,遂無言,心戚戚……
哀我城斯,而今,世人皆曰她悵然若失,鬱郁不得古意之美,迷失於當今中國之城林。
上古漫漶,風塵迭經。
今日思來,過往之事多已湮滅無知,但河洛之間,其有夏之居、商之都、周之邑……何等煌煌,豈容風塵遮蔽!
往者已逝,來者懷愴,登高望遠,空悵惘……
這就是我的家鄉,洛陽,一個由歷史而生、一個為歷史而守的古城。
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
每一次地審視,這座古城都會以神秘示我,讓我因陌生而愈發感佩,讓我因厚重而愈發痴迷。
我的洛陽,何其古哉!
我的洛陽,何其蒼哉!!
太深厚了,這一切,須我們用心行走,方可窺之一隅。
今天,深味這片土地,飄落的是一地感泣……
東周王陵 東周建都洛陽,歷二十五代國王均葬於洛陽。但因年代已久。墓主多難確認,據現有史料及考古,大致分為周山、王城、金村三個陵區,其中周山陵區中的周靈王陵、周三王陵尚不確認。
蘇秦墓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合縱家,佩六國相印,曾遊說六國聯合抗秦,使強秦不敢東窺函谷者達15年。今洛陽老城東20公里,漢魏故城東南,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張蘇寨,寨內一冢為蘇秦墓。
呂不韋墓 位於今洛陽市東約20公里的偃師市南蔡莊大冢頭村東。呂不韋曾任秦國相國,參與過秦朝統一大業。
漢光武帝陵 即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在今孟津鐵謝村西南,北依滔滔黃河,南傍巍巍邙山,使光武帝陵呈現出一種虎鋸龍盤的雄偉氣勢。現在的陵園坐北朝南,占地一百多畝,呈長方形,由祠廟,萬丈院、陵園三部分組成,在這塊風水寶地中有被譽為孟津縣“八景”之一的“漢陵曉煙”(自然景觀)。
東漢三皇陵 是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炬,漢和帝劉肇陵墓。位於洛陽東象莊村正北的邙山嶺上,洛開高速公路兩側。
文帝首陽陵 位於偃師市西北十五里的首陽山南的台地上。魏文帝,曹操之二子曹丕,字子桓,滅漢建立曹魏。
魏明帝高平陵 即曹魏第二代皇帝,曹丕長子的陵墓,在偃師市寇店鄉一帶
曹魏皇陵 曹魏自黃初元年至禪位於晉,凡五帝都洛四十五年帝王妃嬪,死後皆葬於洛陽。
西晉皇陵 位於今偃師市南蔡莊一帶,西晉建都洛陽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共合五帝,其陵均在洛陽一帶。
宣武帝景陵 在洛陽古墓博物館西院,有一雄偉壯觀的大冢,由於此冢的存在冢西的村莊便命名為“宣武村”,後改為“冢頭村”。
景陵是建國以來經國家批准科學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國目前挖掘開放時代最早的帝王陵。宣武帝,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515年在帝位,繼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於洛陽,葬景陵。
景陵封土呈圓形,。地宮置於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構成,全長56米餘。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於墓室西部,由15塊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體為長方形。景陵在宋金時代和民國年間曾遭盜掘,現已復原出青瓷盤口龍柄壺、陶硯、石物帳座、殘石燈等十餘件文物。由此證明,地宮內陳設已超越了北魏陵制規定的不設明器、不置素帳和瓷瓦之物的限制,對研究北魏時期的葬俗、陵寢制度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墓道前20米處建有總面積200平方米的宣武帝祭堂,堂內四壁鑲嵌8幅描繪元恪生平的工筆畫;展櫃中陳列40餘件景陵和北魏出土文物及複製品。
總之,景陵氣勢壯觀,結構完整,風格樸實,色調雅素,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文物、建築、科研和觀賞價值。現與古墓博物館合為一處旅遊點。
唐僧墓 唐僧,唐玄奘,陳姓名韋,洛陽偃師人,貞觀初隨商人往游西域十七年,撰《西域記》十二卷。貞觀十九年,歸至京師,為中國佛教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唐僧墓位於緱氏鎮唐僧寺西北約200米處,墓冢呈覆斗形,周圍遍植桂樹,生機盎然。
唐恭陵(孝敬皇帝陵)位於偃師市緱氏鄉滹沱村西南景山白雲峰之巔,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稱“太子冢”。
恭陵是洛陽唐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長寬約440米。四周原有神牆護圍,其四角有角樓建築,四面神牆中有神門。門外土闕尚存。南神門外10米有立獅一對,左右相距54米。其它三面與此同,唯改為坐獅。
神道在南神門外正南,寬50米,兩側自北向南,依次排列著翁仲三對、天馬一對、望柱一對,東西相排,左右相對。其中東排第一二翁仲之間,即唐高宗李治親書之(孝敬皇帝睿德記》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較高的書法價值。
靈台封土呈覆斗形,東觀長163米,南北寬147米,高22米。
靈台東北50米處,有一錐形土冢,俗稱“娘娘冢”。
恭陵神道兩側石刻作工細膩,雕造精美,形象生動,時代可能早於乾陵,是河南僅存的一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規制的重要依據,也是世界研究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狄仁傑墓 位於洛陽市東十二公里的白馬寺附近。狄仁傑,字懷英,唐代名臣,并州太原人,曾任法曹、侍御史,刺史、宰相等職,為人當政,不畏權貴,正直無私。民間有廣為流傳的狄仁傑破案(狄公案》一書。
杜甫墓 邙山南麓,首陽之間,前杜樓村北,隴海鐵路南。晉當陽侯杜預墓側有一座青磚砌築的八角形墓葬,這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的寢陵。杜預是杜甫十三世祖,杜甫是我國歷史上的文化名人,有“詩聖”之稱,其熱愛祖國,不畏權貴和憂國憂民的思想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白居易墓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我國歷史上極負盛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詩作頗豐,流傳三千多首,他秉性耿直,體察民情,深受人民愛戴,死後葬於洛陽。即今龍門東山(即香山)瑟琶峰上。
二程墓 程顥,字佰灣,號明道。程頤,字公叔,號伊川。兄弟倆為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奠基者,世稱“二程”。其兄弟墓和其父程王向墓,簡稱“二程墓”,位於今伊川縣西約1.5公里處的白虎山麓,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市著名的名勝古蹟。
范仲淹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年傳頌,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中的名句, 作者就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蘇蘇州人,歷史上革新派。死後葬於洛陽,即今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萬安山南側,墓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乃范公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薄公范純佑墓,內有祭祠,有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有歐陽修撰文石碑。後部是范氏次子、三子、四子及其後代之墓,墓圍古柏參差,綠樹成蔭。
圖片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