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現根據多年收集的歷代古泉五十名珍資料,編輯整理如下,以供藏者參考。
內容
1
橋足半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2:三孔布:戰國晚期趙國鑄造(過去一度認為系秦幣或中山鑄幣,皆非也),質青銅,由圓足布(圓首、圓肩、圓襠、圓足)演化之別種,因其首部和兩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銖)”“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製,對後世影響極大。
3 :
博山刀:齊刀之一種,即齊明刀。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齊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國攻占齊大片領土時鑄。首批於清代嘉慶年間山東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樣特殊,習稱“博山刀”,傳世極少。背面鑄有三字至五字者,一般開頭兩字都是“莒冶”,亦有背單字、雙字者,存世皆稀。建國後亦零星偶有發現。
4
晉陽匕:直刀(圓首刀)的一種,戰國中晚期鑄幣,為趙、中山鑄幣。形體輕薄,錢文有“晉化”、“晉陽化”、“晉陽新化”、“晉半”等。
5 齊六字刀:齊刀的一種,鑄工精良,存世罕少,迄今發現不過幾十枚,且在泉界盛譽經久不衰。
齊刀,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返(舊譯造、建)邦長法化”、“齊法化”、“齊之法化”、“即(或譯節)墨之法化”、“即(或譯節)墨法化”、“安陽之法化”等刀幣的總稱(“法化”又譯“大刀”)。除此之外,一般將“莒邦”等殘刀亦歸入齊刀範圍。
6 東周、西周:
圜錢(又稱“環錢”)的兩種,戰國後期東周公國、西周公國鑄幣。
7
共屯赤金:圜錢(又稱“環錢”)的一種,戰國中後期魏國鑄幣。
圜錢,戰國中後期周王畿、魏、秦、趙等地所鑄,質青銅(個別品種近純銅),圓形圓孔,制古拙,面背無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錢背呈平面狀,背徑大於面徑。背緣上及穿眼內多能觀察到范線(流銅汁),而錢體外緣亦能找到澆口痕跡。字文大篆,筆劃鋒勁,俊灑不羈。
“六泉”指小泉直一、麼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
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麼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
大布黃千。其中小泉直一在始建國元年已鑄,大泉五十則在西漢居攝二年已鑄,始建國二年又鑄。
9
國寶金匱直萬:新莽時鑄錢。上部方孔圓形,有直讀“國寶金匱”;下部方形,“直萬”兩字直書於兩豎紋之間。
漢代黃金每斤值萬錢,所以此錢可代表黃金一斤,即與一枚金餅等值。王莽時期金禁甚嚴,自列侯至庶人均不得攜帶黃金,鑄此錢的目的也可能是用以代替金餅。關於其用途,有不同說法,一種認為是王莽的貨幣,古泉家多持此觀點;一種認為是“以副符傳”的“符節”,“金匱”就是“金匱石室”的“金匱”,經史家多持這種觀點。
長久以來,傳世實物中,只有兩枚半為真品,一枚僅存上部,一枚有殘,一枚完整即國家博物館館藏錢。2000年以後,西安先後有實物出土,迄今為止對新出土者真偽仍無統一意見。
10
大泉五千:三國吳錢,鑄於三嗣主時期(252~280年),青銅質。一般直徑3.8~3.97厘米,重10.5~14.9克。面文“大泉五千”,篆書,旋讀,文字較大。有不同版別。另有“大泉二千”“大泉當千”“大泉五百”。
11 大夏真興(太夏真興):十六國夏武烈帝赫連勃勃真興年間(419-475)鑄錢。錢文隸書,面重郭,製作精整。“太”“大”古通,此處應讀“大”。此乃中國第一次出現國號連年號之鑄幣。
12 永光: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形制薄小,重二銖,錢文篆書。
13 景和:南朝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鑄錢。重二銖,錢形薄小,錢文篆書。
宋前廢帝劉子業於465年建元永光,數月後又改元景和,即同年也。考景和錢,有官民並鑄之現象。
14
鹹通玄寶:唐懿宗鹹通十一年(870)桂陽監所鑄,製作不甚精好,字文八分書,銅色黃赤之間,厚薄適中,僅屬試鑄,上有敕未準發行,存世極罕。
15
開平通寶、元寶:梁錢。開平是五代後梁朱全忠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一枚。
銅質渾厚,面文旋讀,書意在隸、真之間,筆勢灑脫。通寶大似當五,幕平衍,幾不分肉好郭。元寶大如當十,形制規整雄獷。傳世僅各見一品(方若舊藏;後通寶歸藏中國歷史博物館,而元寶一品今已歿落不明),或當時僅存試樣,並未正式鑄行。
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
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
16
天成元寶、通寶:五代後唐明宗李亶天成年間(926-930)鑄。鑄工頗精整,錢文隸書旋讀,“元”字作右挑。
17
永平元寶:前蜀王建永平年間(911-915)鑄,存世極罕。隸書旋讀,粗渾漫晦,鑄工較粗率。
18
天德重寶:閩王延政天德二年(944)鑄,有銅、鐵兩種,錢文蒼健有力,制渾厚精好。重寶真書(亦有寶字作隸書者),王延政於天德元年稱帝於建州,改國號殷。所鑄天德大錢均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另有天德通寶大錢,今實物未見。
19
天策府寶:楚錢。馬殷受梁封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於乾化元年(911)鑄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據《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20
乾封泉寶(楚):後唐同光三年(925)楚馬殷所鑄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銅錢數量少於鐵錢,錢文隸書,與唐高宗乾封泉寶不同。銅者鑄工精良,質渾重,錢文古樸有致,旋讀,篆泉隸寶,發現極少。鐵者制亦厚重、古拙,字文粗放灑脫,以一當十。
21
廣政通寶:後蜀錢。孟昶廣政年間(938-965)鑄,有銅、鐵、鉛三種平錢。
22
大蜀通寶:後蜀錢。錢文形制與廣政通寶接近。存世極罕。
23
保大元寶(背天):南唐錢。李璟保大年間(943-957)鑄,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極少。
24
永通泉貨:南唐中宗李璟中興(交泰)元年(958),李璟鑄永通泉貨大錢,以一當十,錢文有篆、隸兩種,篆書者較薄小,為後期的減重錢。鑄青銅(尚見有白銅質地者),另有鐵錢.輪郭厚重,肉好俱周郭;字文精整,分篆、隸(八分書)兩體。
25
大齊通寶:南唐錢。此錢真品僅發現二枚,因其文字形制與
大唐通寶接近,所以定為南唐開國者徐知誥升元元年(937)建國號大齊時所鑄。一說為南唐後期鑄大唐通寶時所鑄。
26
建炎元寶: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鑄。“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
建炎通寶”,“
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27至寧元寶:金代衛紹王至寧元年(公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28
大宋通寶(當拾):大宋通寶錢鑄於寶慶年間(1225~1227年),有青銅、鐵兩種材質。
大宋通寶銅錢僅見當十錢,一般直徑4.7~5.13厘米。面文“大宋通寶”,楷書,對讀。有大字、小字、闊寶、狹寶等版別。
29貞祐通寶、元寶:金宣宗完顏珣貞祐年間(1213-1216年),有銅、鐵。通寶小平、折三,錢文真書旋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貞祐元寶僅見一品,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島春水藏)。
30
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伯”即“百”字;“省”即“省佰”,又稱“短陌”,是為解決社會上流通的 銅錢不夠用時採用的一種以不足數的銅錢充當足數使用的調劑方法。銅牌面額的“佰文”,權紙幣會子時為足額,權銅錢時,貳佰文者當銅錢一百五十四文,叄佰文者當銅錢二百三十一文,伍佰文者當銅錢三百八十五文。這類銅牌為代用幣,長條形,上端有系孔,面文“臨安府行用”,背文為幣值。推測鑄於景定年間(1260~1264年)。臨安府行用銅錢牌是一種權鈔錢,開創了以金屬錢幣代表紙幣的先例,是南宋應對錢荒的產物。
31
大朝通寶: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約北宋期間)鑄。錢文楷書直讀,文字漫晦,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存世極少,銅質極罕見。期間蒙古汗國又稱大朝,故名大朝通寶,該銀錢原傳世稀少,價值昂貴,1994年蘭州地區一次性窖藏出土214枚,因之身價有所下跌。
32
乾亨通寶:南漢高祖劉矢乾亨元年(917)始鑄,錢文八分書,銅質渾厚,制尚精好,字文形制風格亦類遼錢。一說系遼乾亨四年,聖宗耶律隆緒即位之初所鑄,可備一說。另有“
乾亨重寶”,字文漫漶,鑄工尤拙劣。
33
天顯通寶:遼太宗天顯年間(926-938)鑄,隸書體旋讀,傳世甚罕。迄今僅發現三四枚,其中二品已流入日本。
34中統元寶: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小平,錢文真書直讀或篆書旋讀(僅見),存世絕少。另有小型供養錢。
35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有銅鐵兩種。永安一十銅錢存世二品,鐵錢價格極高。永安五百鐵錢存世僅見,銅錢也僅見二品。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獨特,按照右左上下順序讀,永安一千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量極少,鐵錢存世量也不多,能得善價。
另有永安一百銅鐵錢,相對多見。
36
應歷通寶:遼國穆宗皇帝應歷年間鑄造(公元951~969),錢文粗糙,制式為小平,現存世僅有數枚。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遼代應歷通寶,直徑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37
大元國寶:元朝元武宗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篆書,折十型。文字形制極為精美,有以孤品背龍紋者尤其精緻,疑為開爐試鑄樣錢或鎮庫錢。有背至大孤品,已流入日本。有鉛錢孤品,系雕母。
38
建國通寶:宋徽宗趙佶
建中靖國(1101),建國通寶流世僅有篆楷小平各一,鑄工精良,錢文秀美,當系試鑄樣幣未予通用。
39
保寧通寶: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迄今僅見十餘品,其錢文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樸拙,古意盎然。
40、
至正之寶:元朝順帝至正十年(1350)後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製;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錢文書體特別俊秀流暢,與“
至正通寶”一類書法相同。這類銅錢均比較罕見,價格極高。
41
聖宋通寶: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二年(1103年)鑄聖宋通寶,真、行、篆三體,以一當五,崇寧三年(1104年)乃止。聖宋通寶錢行世只有8個月,世間所見甚少。
聖宋通寶錢鑄於崇寧二年(1103年)。崇寧元年,蔡京入相當政,繼續推行神宗朝各項新法措施,又重開邊事及搜刮財賦,造成銅錢緊張,蔡京計畫鑄當十錢。崇寧二年,下令鑄當五錢,文“聖宋通寶”,背“當伍”,這是宋朝內地鑄當五錢的開始,所鑄不多,是後來鑄當十錢的過渡。
42
貞觀寶錢(西夏文):西夏崇慶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造,形制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存世僅有一枚,極其珍貴。
43
天啟通寶(徐天啟):元末南方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徐壽輝遷都洛陽後改元天啟(公元1358年)鑄,該幣質地為青銅,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錢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無背文。由於從發行到停鑄僅經歷了不足一年,因而珍稀罕見,尤其是篆書折三天啟錢為大名譽品,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
44
靖康通寶:宋欽宗趙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等式。錢文有篆、真成對,材質有銅、銀二種,皆稀見或僅存樣錢。另有鐵錢,相對多見。
46
應運元寶:系北宋淳化五年
李順起義軍攻取成都後所鑄,小平,有銅、鐵,錢文八分書亦遒勁古樸。製作較粗率,背多平夷。
47
皇統元寶:金代錢幣,金熙宗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小平,旋讀,製作極為精美。孤品。
48
應感通寶: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
系北宋淳化五年
李順起義軍攻取成都後所鑄,小平,有銅、鐵,錢文八分書亦遒勁古樸。製作較粗率,背多平夷。
49
崇慶元寶、通寶: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元寶、通寶兩種。元寶為篆書當五大錢,孤品;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
50
元德重寶: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錢文楷書,有折二、折三(僅見),製作精美。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
元德通寶”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