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毒蛾

古毒蛾

古毒蛾Orgyia antiqua (Linnaeus,1758),為鱗翅目毒蛾科古毒蛾屬的一種昆蟲。分布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西藏、甘肅、寧夏等地。危害月季、薔薇、楊、槭、柳、山楂、蘋果、梨、李、櫟、樺、榿木、榛、鵝耳櫪、石杉、松、落葉松等。幼蟲危害芽、葉和果實。初孵幼蟲群集葉片背面取食葉肉,殘留上表皮;2齡開始分散活動,從芽基部蛀食成孔洞,使芽枯死;嫩葉常被食光,僅留葉柄;葉片被取食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只留粗脈;果實常被吃成不規則的凹斑和孔洞,幼果被害常脫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古毒蛾
  • 拉丁學名:Orgyia antiqua (Linnaeus,1758)
  • 別稱:褐紋毒蛾、樺紋毒蛾、落葉松毒蛾、纓尾毛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毒蛾科
  • 亞科:古毒蛾亞科
  • :古毒蛾屬
  • :古毒蛾
  • 分布區域: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山東、河南、西藏、甘肅、寧夏等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生活習性,種群分布,生活規律:,防治措施,人工防治,藥劑防治,

基本信息

定名人:
(Linnaeus)
年代:
1758
中文名:
古毒蛾
ogenus:
Phalaena
原始文獻:
Syst. Nat., (10th ed.)1: 508, n. 37.
模式產地:
Europa.
俗名:
纓尾毛蟲、落葉松毒蛾。
生境:
在大興安嶺,繭多位於樹冠下部外緣的細枝上、粗枝分叉處和樹皮縫隙中。寄主植物 各種喬、灌木樹種,主要有柳、楊、樺、榿木、榛、鵝耳櫪、山毛櫸、梧桐、櫟、梨
國內分布:
河北,山西,內蒙古(大興安嶺),遼寧(本溪,新金),吉林(長春),黑龍江(伊春),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西藏(樟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
國外分布:
朝鮮,日本,蒙古,俄羅斯,歐洲,非洲北部和西部,北美洲。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卷 鱗翅目 毒蛾科:138-140

形態特徵

成蟲

雌雄異型;雌體長10-22毫米,翅退化,體略呈橢圓形,灰色到黃色,有深灰色短毛和黃白色茸毛,頭很小,複眼灰色。雄體長8-12毫米,體灰褐色,前翅黃褐色到紅褐色。
古毒蛾古毒蛾

近球形,白色變為灰黃色。

幼蟲

體長33-40毫米,頭部灰色到黑色,有細毛。體黑灰色,有黃色和黑色毛,前胸兩側各有1束黑色羽狀長毛;腹部背面中央有黃灰到深褐色刷狀短毛。

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2代。以2-3齡幼蟲在皮縫中、粗翹皮下和樹幹基部附近的落葉中越冬。4月上中旬寄主發芽時開始活動危害,5月中旬開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越冬代成蟲6-7月發生。第一代幼蟲6月下旬開始發生,第一代成蟲8月中旬到9月中旬發生。第二代幼蟲8月下旬開始發生,危害到2-3齡,從9月中旬前後開始陸續進入越冬狀態。有寄生性天敵22種,主要有姬蜂小繭蜂、細蜂、寄生蠅

種群分布

古毒蛾又名纓尾毛蟲、落葉松毒蛾。 分布於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遼寧等地。

生活規律:

古毒蛾1年發生2代。以卵在樹幹、枝杈或樹皮縫雌蟲結的薄繭上越冬。6月中旬孵化,6月下旬是第1代幼蟲的為害盛期;成蟲於7月中旬羽化,第2代卵於7月上旬至下旬孵化,第2代幼蟲的為害盛期出現在8月中旬。成蟲於8月上旬至8月末9月初羽化,以卵在樹枝杈或樹皮縫雌成蟲羽化後的繭上越冬。初齡幼蟲僅剝食葉肉留下葉脈, 3齡後能將整個葉子吃掉。1~2齡幼蟲可吐絲下垂, 借風傳播到其它樹木上,傳播距離可達幾十米遠。幼蟲老熟後,尋找適宜場所吐絲做薄繭化蛹。化蛹地點一般在樹的枝杈或老樹皮縫處。成蟲白天羽化,雄蛾羽化盛期在先,羽化期短;雌蛾羽化盛期在後,羽化期長。雌成蟲不活潑, 除交尾在繭殼上爬行外一般不爬行, 卵產在其羽化後的薄繭上面,塊狀,單層排列。雄成蟲有趨光性。

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

可在冬春季節里,結合撫育, 摘除繭殼上的卵塊。利用雄蟲的趨光性,在雄成蟲羽化盛期,設定誘蟲燈,誘殺雄成蟲, 減少與雌成蟲交尾的個體。

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的重點是在發生較整齊的第一代幼蟲,一般在發芽展葉期,棗芽長度2-3cm時,全樹噴布一次10%除盡懸浮劑1500倍液、5%卡死克可分散液劑1500倍液、10%高效滅百可乳油2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30%桃小靈乳油2000倍液、25%天達滅幼脲懸浮劑1000倍液、98%巴丹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3000倍液、2.5%功夫水乳劑2500倍液等,以上藥劑與天達2116混配使用,相隔2周再噴一次。花後如發現第二代幼蟲可酌情噴第三次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