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橋鎮位於長葛市東部,距市區25公里處,鎮域總面積56.3平方千米(2017年),轄56個自然村,33個行政村,196個村民組,5.4萬畝耕地,49460人(2017年)。古橋鎮東與南席鎮交界,西與石象、董村相望,長(葛)-南(席)公路、2號公路橫穿東西,許(昌)-開(封)穿境而過,境內交通發達,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雙洎河、汶河流貫全境,原生態環境保護良好。2013年12月古橋撤鄉建鎮。
地理環境
長(
長葛市)鄢(
鄢陵縣)、長(
長葛市)南(
南席鎮)公路穿境。北靠雙洎河,中有汶河縱貫境內。距離京珠高速公路僅20公里左右,交通發達。
行政劃分
古橋屬
長葛市轄鎮。位於市境東部,距市府25公里。轄陳故、魏莊、劉李、師莊、史莊、曹劉、古橋、辛莊、黃崗、古賢、前王科莊、雙劉、徐王趙、菜王、本庄、石莊、郭梅、傘李、崗李、苑店、何路口、孟寨、鞏莊、朱毛趙、董天龍、南辛莊、郭莊、賈集、廟張、謝莊、寺後李、夾崗、後張莊33個行政村。
歷史發展
1948年古橋鎮隸屬洧川縣稱為古橋區,1949至1953年古橋隸屬洧川縣稱為洧川第二區;1954年10月長洧合併,古橋隸屬長葛縣,1955至1959年隸屬長葛縣稱為古橋公社;1960至1961年隸屬長葛縣古橋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至1966年8月為古橋區政府;1966年9月至1983年2月為古橋公社;至1983年3月至2013年11月為古橋鄉政府,2014年古橋鄉經省政府批准撤鄉設鎮正式改為古橋鎮。
人文歷史
古橋鎮文化底蘊豐厚,系三國文化發源地,漢墓遺址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人物輩出:因感化“梁上君子”享譽華夏的德星陳寔、明成化年間戶部右侍郎黃杰、精確“夏曆推算勅封道通天地”的十二台宮之師範守已等。現存有陳寔陵園、黃侍朗墓等歷史遺蹟,建於明嘉靖年間(1546年)的“千佛堂”被列為當時洧川縣八景之一。
現代農業
古橋鎮以“農業立鎮、生態興鎮”的工作思路,帶領全鎮乾群,打造“生態農業”,以路、渠、溝、河為骨架,點、片、網、帶相結合,如今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的亮麗農業新格局,著力打造了鎮與鎮、村與村、新與舊示範方的有效聯接,依託年內所承擔的許昌市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及長葛市6.5萬畝高標準糧田提升建設項目,著眼全鎮做好規劃。在規劃中按照田間路基不低於7米的寬度對項目區內道路進行全面提升,田間主幹道一次性鋪設到位,打通各村道路“最後一公里”連線。按照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化農業格局,實施井、電、管、路、林、溝渠綜合整治,做好田間道路、林網、溝河,村旁片林林業生態村建設。以200-300畝一個農田林網方的標準,打破村與村、組與組的界限,從而實現了田間道路、溝渠、林網的有效連結,東部與南席鎮、南部與石象鎮、西部與董村鎮實現了無縫對接。對項目村工程實施前井、線、管等基礎設施配置,嚴格按照基層民主決策機制,充分徵求民眾意見,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為全鎮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打牢堅實基礎。被河南省授於“國土綠化模範鄉鎮”。
特色產業
鎮黨委、政府近幾年依託生態農業發展為目標,以河南豫星生態農業園為依託,構建以“桃源文化”為靈魂,以“綠色田園、休閒度假”為主題,以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餐飲、特色體驗為吸引力的產業鏈,集觀光農業、生態濕地、休閒度假、農事體驗、特色餐飲、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身的旅遊綜合體,中原著名生態休閒農莊主題公園,推動當地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師莊村金太陽、凱特杏、斤柿等6個果樹品種綠化全村大街小巷,先後榮獲“河南省生態示範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稱號;古橋鎮青銅工藝源遠流長,有“青銅工藝”之鄉的美譽;宮燈、刺繡等手工藝品遠銷省內外。
現任領導
值班領導 | 領導職務 | 分管工作 |
丁景和 | 黨委書記 |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
李雅博 | 黨委副書記、政府鄉長 |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
陶國偉 | 人大主席 | 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分管計生、衛生、新村建設 |
李鵬科 | 黨委副書記 正科級組織員 | 組織、人事、宣傳、武裝、婦聯、物價、市場、招商引資、農林水、畜牧、 |
穆鐵軍 | 紀委書記 | 紀檢、監察、政法、信訪、綜合治理、平安建設、行政服務中心 |
趙金墜 | 黨委委員/副鄉長 武裝部長 | 村鎮建設、交通、土地、民政、武裝/工業、供銷社、信用社、國稅所、地稅所、創建、安全生產 |
李志恆 | 副鄉長 | 教育、通信、電力、郵政 |
米紅霞 | 黨委委員、副鄉長 | 環保、文化、科技、工商、殘聯、婦聯 |
郭新偉 | 黨委委員 | 宣傳、社會勞動保障、統戰、政協、對台辦、僑聯、工商聯 |
蔡青民 | 副科級組織員 | 組織、人事、共青團、老幹部、工會 |
高振華 | 綜治辦專職 副主任 | 綜合治理、信訪穩定、平安建設、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