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建築技術

古橋建築技術

紹興有古木橋(包括木樑橋、木拱橋)10座,石樑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準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樑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樑---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樑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準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 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樑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樑的新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橋建築技術
  • 分類:拱式橋等
  • 分節並列砌置:紹興光相橋
  • 框式縱聯砌置:紹興府橋等
紹興古橋形狀,紹興古橋建築技術,

紹興古橋形狀

拱式橋有折邊拱橋(五邊橋、七邊橋)、半圓形拱橋、馬蹄形拱橋、橢圓形拱橋等多種。
折邊橋型在紹興很多,而在國內其他地方卻甚少。橋拱有幾個折邊組成,大致是上部帖橋面處為一邊,左右兩邊各為二折邊或三折邊。合起來即為五折邊或七折邊。五邊形拱的底邊有斜置和與水盤石垂直兩種,七邊形拱底邊都是斜置的,它們是從三邊形石樑橋發展出來的,邊數愈多,愈接近圓弧形拱。折邊拱圈的排列大多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的形式。
五邊形的有:城內拜王橋、昌安橋(已被拆),皋埠永嘉橋等。
七邊形的有:城內廣寧橋謝公橋迎恩橋寶珠橋等。
半圓形拱橋
在紹興的古拱橋中,半圓形拱占極大多數。半圓形拱圈形式有:縱聯分節並列砌置、縱聯砌置、分節並列砌置、框式縱橫砌置等,另外還有不規則的石塊或卵石砌置。其中以縱聯分節並列砌置占多數,是明清石拱橋常用的拱圈砌置方法。縱聯砌置和框式縱橫砌置的石拱橋較少見。
縱聯分節並列砌置:如 紹興太平橋、泗龍橋、柯橋大橋、題扇橋、接渡橋、茅洋橋等。
縱聯砌置:如 紹興寨口橋等
分節並列砌置:如 紹興光相橋、小江橋等。
框式縱聯砌置:如 紹興府橋等。
不規則石塊或卵石砌置:如 新昌司馬悔橋等。
石拱橋常見的是單孔,也有雙孔和三孔石拱橋,即多孔石拱橋。

紹興古橋建築技術

多孔石拱橋的橋墩有厚墩(現代稱為剛性墩)和薄墩(現代稱為柔性墩)兩種。一般說來,墩厚小於1/6的拱橋淨跨,就可當作薄墩:多孔薄墩拱橋一孔受載,要波及相鄰橋孔,影響的程度與波及孔數的多少,主要決定於拱圈剛度對橋墩剛度的比值大小。現代稱它為連續拱橋,簡稱連拱。東浦鎮新橋,鑑湖鄉的泗龍橋,中澤村的接渡橋等三孔石拱橋的橋墩,其厚度為拱橋淨跨的1/7~1/10,泗龍橋在1/10左右,均為薄墩,都屬連拱橋。薄墩有利於泄洪和船舟航行,並使全橋輕盈優美,與水鄉環境相協調。
拱橋橋面寬度比石樑橋寬得多,在3米至6米之間,市內光相橋等寬達6米。較寬的石拱橋都設定有間壁和長系石(又稱橫鎖石),長系石長度略比橋寬長,其兩頭一般都雕刻成各種圖案,在間壁上賦詩題詞或標明建橋的年代與建造施主的姓名(或主建團體)。通過間壁和長系石把拱圈上面鬆散的填料、邊牆,形成一定的聯繫;遇到石拱圈受載變形時,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拱圈變形,以增加主拱圈的強度與剛度。同時,也能提高拱橋邊牆的穩定性。橋面寬度一般是上狹下寬,橋頂寬度與拱圈寬度相同,而橋台邊牆砌成八字形。以增大橋樑下部的寬度,採用這樣的構造增強了石拱橋的穩固性,是在水鄉軟土地基上建造石拱橋良好的做法。
石拱橋橋坡縱剖面多數呈梯形,也有平直的,如春波橋;也有呈圓弧形的,如題扇橋、光相橋。圓弧形的可以減少拱圈上面的填料,減輕橋的自重,外形上也比較美觀。石拱橋橋欄均是實體型,一般高50厘米,極少數的橋高達90厘米,欄寬16~20厘米。橋欄兩端一般都用石抱鼓收尾,廣寧橋收尾石比較奇特。欄板間的望柱,在頂上或置放石獸,或刻有蓮瓣等形狀,或鑿成葫蘆頭、和尚頭。農村少數拱橋不設橋欄,有些橋欄成階梯形,有的做成座椅式。迎恩橋和古小江橋拱橋墩台基礎都採用水盤石基,石基一般採用兩層,也有一層與三層的,是否有三層以上石基尚待調查。據當地交通、水利部門反映,石基下一般都打有木樁。山區拱橋橋基均置放在岩石地基上,一般順應地基情況填平擠實後,在此基礎上造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