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林箐秋海棠

古林箐秋海棠

古林箐秋海棠(學名:Begonia gulinqingensis S. H. Huang et Shui)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匍伏草本植物。根狀莖長圓柱狀,呈之字形彎曲,表面凹凸不平,葉均基生,葉片兩側不相等,輪廓近圓形,先端圓,基部偏斜,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托葉三角狀披針形,花玫瑰色,呈二歧聚傘狀,花序梗被短毛;雄花花被片外面近圓形,雄蕊多數,雌花花被片向內面逐漸變小;蒴果下垂,輪廓倒卵球形,種子極多數,長圓形,淡褐色,6月開花,7月開始結果。

分布於中國雲南。生長在海拔1730米的密林下草叢中。

古林箐秋海棠葉片青翠濃綠,花期較長,無需任何性狀改良,自身即具有觀賞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級別,瀕危原因,保護對策,

形態特徵

匍伏草本。根狀莖長圓柱狀,呈之字形彎曲,直徑4-6毫米,表面凹凸不平,被褐色捲曲毛和細長纖維狀之根。葉均基生,具長柄;葉片兩側不相等,輪廓近圓形,長5-7厘米,寬6-7.5厘米,先端圓,基部偏斜,呈心形,窄側寬1.5-2.5厘米,寬側寬3.5-4厘米,上面深綠色,散生極疏短硬毛,下面淡綠色,沿脈散生硬毛,邊緣有極不明顯的細齒,齒尖常帶短芒,掌狀7條脈,窄側2條,寬側4條;葉柄長5.5-15厘米,被褐色捲曲毛;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1.2厘米,寬約6毫米,頂端漸尖,邊緣有長柔毛。
古林箐秋海棠古林箐秋海棠
花玫瑰色,常2朵,呈二歧聚傘狀,長約7厘米,花序梗長約2.1厘米,被短毛;雄花:花梗長約3.5厘米,被捲曲長毛;花被片4,外面2枚近圓形,長約 1.8厘米,先端圓,基部微心形,內面2枚橢圓形,長約1.3厘米,寬6-7毫米,先端圓,無毛;雄蕊多數,花絲長約1.5毫米,基部合生,花葯倒卵球形,頂端圓;雌花:花梗長約1厘米,花被片5,向內面逐漸變小;子房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3,柱頭2裂。蒴果下垂,果梗長約1厘米,被疏短毛,輪廓倒卵球形,長約1厘米,直徑約8毫米,外面被極疏毛,具不等3翅,大的短三角形,長約4毫米,寬約6毫米,其餘2翅較小,長約2.5毫米;種子極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月,果期7月開始。

近種區別

該種外形和匍地秋海棠Begonia ruboides C. M. Hu)極相似,唯後者莖長匍伏,節處著地生根,節間長,葉片上面被長硬毛,而不同。
古林箐秋海棠古林箐秋海棠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生長在海拔1730米的密林下草叢中。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溫室植物引種栽培。
2005年5月和2006年7月對該種進行了全面的野外調查研究,結果僅在模式產地發現兩個相距十餘公里的居群。其中較大的居群Ⅰ位於馬關縣古林箐鄉柏木山村後山的路邊坡地上(E:103°57′90.1″,N:22°50′9.9″),居群Ⅱ則位於古林箐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兩居群所在地的土壤類型為黃棕壤,呈微酸性,總蓋度均達80%以上,分布區屬低緯度亞熱帶東部型山地季風氣候,無明顯四季,年均氣溫16.9℃,1月平均氣溫9.6℃,7月平均氣溫21.7℃,年均霜日6天,年均降雨量1345毫米,年均降雨186天,年均日照1802小時,空氣濕潤,霧天較多,平均相對濕度達85%以上。

主要價值

古林箐秋海棠為常綠草本,葉片青翠濃綠,有的還鑲嵌有各種形狀的黃百色天然斑點。花葶高,花序中所含小花數量多,可達幾十朵,且花期較長,幽香淡雅,無需任何性狀改良,自身即具有極高的觀賞與開發價值。

保護級別

瀕危原因

古林箐秋海棠是中國雲南特有種。1994年黃素華和稅玉民根據采自雲南省馬關縣古林箐鄉的標本將其發表為新種。對中國西南地區秋海棠屬植物的資源調查表明,古林箐秋海棠僅分布於模式產地,與其相鄰的可能分布地及其它地區均未見有分布。而且模式產地的植被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尤其是自2004年以來,個體數量驟減,種群規模變小。生境片斷化和由此導致的遺傳漂變及自交衰退等不利遺傳效應,都是物種趨向瀕危的特徵之一 。根據IUCN紅色名錄類型和標準 , 及“國際植物保護中心”提出確定保護對象的6點參考,應將古林箐秋海棠列為瀕危物種。
古林箐秋海棠古林箐秋海棠
古林箐秋海棠模式產地的原生植被為亞熱帶濕型常綠闊葉林,被當地農民開墾並大量種植草果和杉木,其大的居群被分割成一個個小居群,多數為三兩株零星分布。因此,人為的破壞導致生境的片斷化是古林箐秋海棠瀕危的主要原因。

保護對策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對古林箐秋海棠進行引種和遷地保護多年,並逐步開展了有關生殖生物學、傳粉生物學和細胞學等研究。古林箐秋海棠雌雄配子體發育過程的研究表明其發育正常,不存在敗育或不良現象;采自野外的種子在實驗室的發芽率也可達60%以上且生長良好;古林箐秋海棠在自然條件下不存在生殖問題。
古林箐秋海棠古林箐秋海棠
就地保護是最理想的保護措施,首先要求提高人們尤其是當地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減少或杜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其次,建議當地有關部門切實做好退耕還林工作,同時擴大古林箐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將柏木山村的後山也列人進去,加大保護力度。同時開展有計畫、有目的的引種工作,實施遷地保護。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園已引種古林箐秋海棠10餘株,並且在引種地生長旺盛,開花正常。目前,我們利用其葉片和葉柄進行的扦插和組織培養實驗也已獲得成功,不僅增加了在引種地的個體數量,還可用於回歸引種,擴大原產地的種群規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