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卡塞爾

古斯塔夫·卡塞爾

古斯塔夫·卡塞爾(Gustav Cassel 1866.10.20-1945.1.14)瑞典經濟學家。曾在烏普薩拉(Uppsala)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並於1904∼1933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任經濟學教授。在理論研究中,摒棄英國和奧地利經濟學家的邊際效用價值說。多次出席國際間經濟會議。由於1920年在布魯塞爾會議中解決世界貨幣問題及1921年在國際聯盟財政委員會工作中成績卓著,贏得國際盛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斯塔夫·卡塞爾
  • 外文名:Gustav Cassel
  • 國籍:瑞典
  • 出生地:瑞典
  • 出生日期:1866年10月20日
  • 逝世日期:1945年1月14日
  • 職業:經濟學家
  • 畢業院校:烏普薩拉大學
  • 主要成就購買力平價理論
經濟理論貢獻,學術成就,

經濟理論貢獻

1916年卡塞爾 在總結前人學術理論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的,即:購買力平價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理論。
20世紀20-30年代卡塞爾提出西方經濟周期理論之一的卡塞爾經濟周期論。最初用“投資過多”來解釋經濟周期的波動。

學術成就

卡塞爾的學術研究關注經濟現實,尤其利息在經濟活動的角色,他的思想植根於英國新古典經濟學派(又名劍橋學派)和斯德哥爾摩學派(又名瑞典學派)。卡塞爾的名聲部分來自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於1923年發表的《貨幣改革論》,當中提及卡塞爾所提出的購買力平價理論使卡塞爾在學術界中聲名大噪,但他極力反對自邊際革命開始盛行的邊際生產力理論。卡塞爾不相信傳統經濟學家所研究的價值理論,他認為價值理論毫不必要,反之他對價格研究感興趣。
除了1921年提出有關匯率的購買力平價理論,卡塞爾於較早的1903年發表了《利率的性質和必要性》、1918年提出了有關“過度消費”的貿易周期理論。他也參與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戰爭賠款的研討。二十世紀的首二十年,卡塞爾活躍於制定經濟政策的實務上,他先後擔當瑞典國內不同委員會的成員,又花費很多精力參與設計有關國家預算控制的財政制度。1921年,他以瑞典政府代表的身份參與在倫敦舉辦的國際商業會議。卡塞爾也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和皇家經濟學會的成員。
“卡塞爾憑藉在經濟科學出色的表述使他在戰爭時期成為學界新星,他的權威僅次於凱恩斯勳爵,他的建議火速地被他母國和外國政府採用。”
卡塞爾除了以瑞典文寫作之外,還發表了很多以外語出版的著作:《充分勞動收入的權利》(1900年,德文:Das Recht auf den vollen Arbeitsertrag)、《利率的性質和必要性》(1903年,英文:The Nature and Necessity of Interest)、《社會經濟學理論》(1919年,德文:Theoretische Sozialökonomie)。1920年,卡塞爾為世界貨幣問題撰寫了一份備忘錄,於國際聯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國際金融會議上公開發表,吸引了學術界廣泛的注意。
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學說影響力是巨大的,時至今日仍然是最具影響力的外匯匯率決定理論的基礎。購買力平價理論是建基在一價定律上,一價定律指出:假設運輸成本相同且沒有貿易壁壘,完全同質的一件貨品在不同地方的價格應該一致。購買力平價理論便是從價格上反推出匯率的變動,換言之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大前提是相信一價定律成立。假若AB兩地的匯率為1:5,蘋果在A地的售價為2 A幣,那麽理論上這蘋果在B地的售價應該為10 B幣。但是如果蘋果在B地只售8 B幣,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B幣升值或者相對來說是A幣貶值,這時AB兩地的匯率應該為1:4。A幣應該貶值20%,或B幣應該升值25%。從商品價格決定匯率的辦法,又稱為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
卡塞爾晚年支持國際社會重新採納自一戰以後已遭放棄的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維繫就是採納了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精粹,不同貨幣之間的匯率按黃金以不同貨幣標示的價格決定。這種貨幣制度有利物價穩定和維持幣值,避免惡性通貨膨脹。
卡塞爾聲名昭著的學生包括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戈特哈德·貝蒂·俄林、貢納爾·默達爾和未來瑞典溫和黨的領袖、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哥斯達·巴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