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

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

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的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源於唐末時期,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一帶。古建築陶塑瓦脊是一種裝置在傳統建築屋頂上的高浮雕陶塑藝術裝飾品,其製作過程包括構思創作、泥料練制、成形、裝飾、制釉、施釉、龍煅燒等環節。

2018年10月17日,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入選中山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4月29日,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入選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0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2年4月29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項目編號:Ⅷ-108
  • 申報地區: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
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陶塑瓦脊的燒制歷史久遠,據資料記載,陶塑瓦脊在唐末時期已有生產,興盛於明清時期。早期生產的瓦脊裝飾主要是一些簡單的花鳥、瑞獸、山水等浮雕圖案。到了清代末期,尤其是成豐以後,隨著珠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石灣陶塑技藝日漸成熟,珠三角當地土大夫為整合宗族的力量,大批興建祠堂、廟宇、庭院、會館等建築,陶塑瓦脊隨之迅速興起,並逐漸成為當時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地區較為時髦的建築裝飾藝術品。陶塑瓦脊在當時是較為昂貴的建築裝飾品,瓦脊的精彩程度往往與該建築物擁有者的經濟實力或社會地位成正比關係。瓦普的造型內容主要以歷史民間傳說和粵劇故事為題材,以享台、閣樓、石山作背景,用龍鳳博古花件和鑲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各種動物、花鳥、瓜果等圖案點綴,充分體現了嶺南地區獨特的建築裝飾風格。

工藝流程

1、配土
行話說“獨泥不成陶”,陶泥當中有相陶泥和細陶泥之分,泥料有白泥、黑泥、紅泥、瓦粉、低溫沙、幼沙等。由於不同泥料中的鐵、鋁、矽等微量元素比例不同,所以要按配方比例把各種泥土混合在一起。瓦普的脊身因為主要起支撐的作用,因此要用粗陶泥,這樣能增加支撐度,減少變形的可能;而製作公仔的陶泥必須使用細陶泥,因為細陶泥製作的陶器更顯靈氣。
2、練泥
泥料的練制是制陶中很關鍵的環節,練泥是為了去除陶土中的氣泡和雜質,使陶土乾濕均勻適中,便於制坯成型。過去主要以人工腳踩為主,陶工們總結的練泥經驗為“多、多翻、多曬、多踩”。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如今大都採用真空練泥機、粉碎機、球磨機、拌槳機、翻板式乾燥線、衝壓過濾機等現代化設備,從而大大提高了陶泥的練制效率。
3、陳腐
也叫陳化,把練好的陶泥封存放置一段時間,一般為5-7天,待陶泥里的微量元素充分溶解,好處是經過陳腐的陶土可塑性更強。
4、製作泥坯骨架
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
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過程
製作瓦脊用的陶泥經過多次的精煉提純後,人工切製成泥板塊,經手工黏合、調平、夯打,製作成厚約1.5厘米,寬60-70厘米,長70-90厘米的泥板。將泥板統一存放在陰涼處風乾,風乾後用木棒拍打泥板,將其夯實,平整到1.3厘米厚,封存備用。
5、塑型
把風乾處理後的泥板黏合連線,製作成長70-80厘米,寬23-25厘米(高度需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的瓦脊骨架;再以瓦脊骨架作為基礎支撐,在骨架上添加各種泥還構件。製作技法繼承了按塑、捏塑、捺塑、刀塑、貼塑等所有陶塑工藝。完成後將其放置於通風處,待其自然風乾。
6、素燒
當坯體乾透後,先將泥還以800℃~1000℃素燒,這樣做的作用有兩個,一是為了讓坯體裡的水分、有機物得到充分的揮發和燃燒,使坯體結構初步形成;二是增加還體的強度,使其不易損壞。
7、制釉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是對釉色變特點的寫照,匠人要根據經驗,利用植物灰、礦物、金屬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調製成所需的釉料。
8、施釉
根據作品的特點對素還各部位進行施釉,使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施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一道較為重要和較難拿握的工序,除了要使各部位的釉層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熟悉各種釉的變情況。
9、裝窯
傳統龍溶較長較深,要合理利用空間。根據作品特點放置在不同的套位上,由里到外,以方便出窯。作品放置完畢後在窯口修一道隔離柵,以便控制火候。
10、祭窯
按照傳統習俗,每次裝密完畢,師傅都會帶領工人們一起祭祀龍母和火神,以祈求燒窯過程一切順利。
11、燒窯
燒窯又稱“過火山”,分預熱、上火、高溫還原等幾個步驟,以松枝、松柴為燃料,入套後慢慢升溫,進入預熱階段,使還體吸熱,慢慢將水分排出,再慢慢升溫,匠人根據經驗添加柴火以控制窯內各部位的溫度。整個燒制過程持續15~20個小時,具體時間的長短要根據空氣的濕度來控制。濕度越高燒制時間越長,參燒時最高溫度可達1250℃。
12、出套
停火後,靜待兩天讓作品自然冷卻,出窯時由外到里把作品逐件取出,要輕拿輕放。
13、打磨拼裝
對出窯作品進行精細的打磨,將分段燒制完成的瓦脊拼裝成一條完整的瓦脊。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工業的衝擊和人民觀念的變化,市場對瓦脊的需求大幅縮減,傳統陶業開始沒落,以製作瓦普為生的花盆行日漸式激,陶塑瓦普製作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末有的困境。

傳承人物

何湛泉,男,1963年出生,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人。2016年11月,何湛泉被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認定為“廣東省傳統建築名匠”。

保護措施

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傳承人何湛泉於1983年創辦“菊城陶屋”,保持著招收學徒的習慣,傳授技藝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培養出多名技術過硬的青年陶塑工。何湛泉還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東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定期為該校的學生授課傳藝。另外,積極配合中山當地文化部門舉辦非遺傳習活動,積極宣傳推廣傳統陶藝文化。
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
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傳承人何湛泉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0年4月11日,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在《中山市文化館雲課堂·非遺講堂》中播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