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古咄唶歌
棗下何攢攢,榮華各有時。
棗欲初赤時,人從四邊來。
棗適今日賜,誰當仰視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咄唶(duō jiè):嘆息聲。
⑵攢攢(cuán cuán):聚集的樣子。一作“纂纂”。
⑶榮華:開花,引申指人之顯貴。
⑷赤:變紅,成熟。
⑸適:正好。一說假設之辭,猶“若”。賜:盡。
⑹當:猶“尚”,還會。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棗樹上果實纍纍,樹下人群聚集,但棗花的盛開是有一定的時節的。
棗樹果實就要變紅成熟時,人們為了那甜脆的棗子從四面八方趕來。
一旦棗盡樹空,哪還會有人記得當初棗樹的賜予而對它顧視憐惜呢?
創作背景
《古咄唶歌》產生於漢代,見於《文選》卷十八潘安仁《笙賦注》,其作者不詳。據題目可知作者心中有很深的哀怨。作者是在怨恨世態的炎涼。從詩中的語氣看,作者曾有過發跡,有過榮華富貴,但這些都像過眼的煙雲般消失了,他受到了世人的白眼與冷落。《古咄唶歌》正是作者落魄時的作品,因為他是“過來人”,有過盛衰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所以對現實揭露得很深刻。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古咄唶歌》是一首詠物詩,作者對世態炎涼的揭露,他的不平與感慨,是通過抒寫棗的盛衰遭遇來表現。起首二句,從棗的盛時寫起。起句以重語感嘆“棗下何攢攢”,茂盛的棗樹上果實纍纍,樹下則人群稠聚。人們紛紛仰視顧尋,採擷品味,非常繁榮熱鬧。可這盛景不能長久的保持下去。“榮華各有時”則點出了棗樹可悲嘆的命運:它的榮華只不過是一時之盛而已。接下來的四句直寫出人們的薄情趨利。棗樹果實將熟之時,人們四聚而來,只因為那甜脆的棗子能滿足人們的欲求。而一旦棗盡樹空,人們便返身而去,沒有人會記得當初棗樹的賜予,而對它顧視憐惜。
棗樹的榮謝遭際折射出人情的冷暖,這正是《古咄唶歌》的托喻之意。凡托喻之作,不必全然相同,只求一點酷似。人們對果實的顧盼貪求,反應出內心近利趨勢的心理,這與那些趨炎附勢、鑽營攫利之徒正復相同。而棗盡人散的情景也正是社會上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真實寫照。專一揭露世情冷暖的詩,《詩經》、屈賦中不見,在古詩中也是鳳毛麟角,而且在創作年代上,無出《古咄唶歌》之前。因此內容上的創新與開拓,使《古咄唶歌》大放異彩,受到歷代文人的重視。
《古咄唶歌》句句寫棗,雖無一字涉情,但又是句句言情,情融其中,天衣無縫。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是構思巧妙,全詩緊緊圍繞著棗樹的盛衰變化著力描寫,句句寫棗,表現出很高的取材剪裁本領;二是含蘊深刻,詩中既有憤激之情,又有人生之理,人們從詩中得到的,不僅是情緒的感染,而且有理智的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