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實用印章和藝術印章,在鑑別上具有不同的特點。鑑別古代實用印章,主要是依據印文內容、印文字型、構圖、製法、印紐形制以及印章材質等方面的特徵,結合文獻記載和考古出土有確定年代的璽印標準品,進行考證。鑑別藝術印章,除了看鑑別實用印章所需注意的方面之外,還要看刀法的特徵和其藝術的淵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印璽
材料
鑑藏
古印璽 - 銅質印的鑑藏 銅質印,主要從鑄造質量來鑑別。秦漢及先秦古印,鑄造印坯用青銅,質地細膩,而偽造者為賺錢常用黃銅,砂眼很多;印章在使用之後,印色仍附著於其上,經過千百年,印色一般變得乾凝、灰暗,深淺、明暗不勻,局部有自然脫落,整體給人的感覺是古老和陳舊。印製大小、形狀以及紐制都與時代有一定的關係,印章的字型風格、印文的布局、框線的寬窄等也都有著時代特色,如秦代有呈“日”字格布局的半通印;漢印有朱文、白文相間現象;隋唐官印筆畫曲摺疊繞,發展到宋代形成“九疊篆”;元官印形制加大,不再穿孔佩帶,紐變成短鉅形把手;元代印框線較前代寬。印紐的形式對於判斷印章的真偽更為重要。古代對印紐有一套制度,同一紐不同時代有不同特徵。作偽者如果對此一無所知或所知甚少,則偽作必然是錯亂的組合,易於辨認。
古印璽 - 印紐的辨識 古代公印的紐式,各朝各代都有明確的制度規定,所以在對印章進行鑑定時,首先的著眼點在於此印章紐式是否與這些制度相符合。對公印的紐式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可能起始於秦漢。據文獻記載,漢代公印紐式是:皇帝、皇后的璽、印用虎紐,諸侯王印用橐駝紐,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後左右將軍、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龜紐,二百石至千石的印章用鼻紐。漢代這種定製對以後各代影響很大。到北宋時,皇帝用璽改為盤龍紐,其他王公大臣和各高級官員用印都以龜紐為多見。明清時期的帝王印都用龍紐,公侯伯和將軍印都用虎紐,這一點與漢代不同。古代印章的多種紐式,有些出現的時代也前後不一。即使為同一紐式,在各歷史朝代,也會有不同的造型變化,把握其各時代的變化規律,有助於在鑑定中為其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