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行為主義

古典行為主義

(classical behaviorism)亦稱“S-R行為主義”(Stimulate—reaction)。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按照發展順序的劃分的派別。當時稱之為“華生行為主義”,是1913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提出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客觀行為為研究對象。而所謂的古典行為主義是由後期的新行為主義學者為了與新發展出來的新行為主義理論區分開來,而重新將華生的理論改名為“古典行為主義”。

基本介紹

主要內容,歷史背景,代表人物,

主要內容

華生認為行為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結合。所有行為反應都與環境刺激密切相聯,為環境刺激所決定。心理學的基本任務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或控制行為的目的。在研究方法上,主張拋棄內省法而採用觀察法、條件反射法、口頭報告法、測驗法等客觀心理學方法。華生否認行為的遺傳和本能的作用,提出“環境決定論”與“教育萬能論”。他把情緒定義為一種遺傳的類型反應,包括憤怒、恐懼和親愛三種原始情緒,其他各種情緒都是在此基礎上通過條件作用逐漸形成的,條件作用是情緒複雜和發展的機制。認為思維是一種內隱的、無聲的、供個人之用的語言習慣,由外顯的語言習慣,即言語逐漸演變而來。人類除語言形式的思維外,還有非語言形式的思維(如聾啞人的思維)。該理論體系提出後,得到很多人的擁護,其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高峰。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許多人文學科中,促進行為科學的產生,並影響到美國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對心理學發展的作用:推動心理學朝客觀化方向發展;擴大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使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在心理學中取得合法地位;促進心理學的廣泛套用。但其過於簡化的S-R理論由於排斥意識,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法有效解釋行為的選擇性和適應性。自20世紀30年代起,由行為主義陣營中的一些心理學家予以修正和發展,從而進入新行為主義階段。

歷史背景

17世紀和18世紀前半期流行於歐洲君主專制時期的一種文藝思潮或文藝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在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上,把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藝視為必須仿效的崇高典範,從中吸取題材、情節、形象和創作經驗,並賦予它們新的歷史內容。古典主義一詞由此而得名。 法國是歐洲古典主義文藝的中心。從17世紀初起,法國詩人馬萊伯等為反對一切方言與俚語,確立法國古典主義文學語言的規 范做了大量工作 。 詩人梅萊在悲劇《 索福尼斯貝》中,最早實現了義大利學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則,即一個情節線索、一天時間和一個地點。這是古典主義劇作家創作的基本準則。法國文藝理論家N.布瓦洛的《詩藝》是一部具有古典主義文藝宣言性質的重要論著,概括和總結了幾十年法國古典主義創作的實踐,要求文藝“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宮廷”,“認識城市”;把體裁(史詩、悲劇、喜劇等)分為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級,並對每種體裁進行嚴格規範;依據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學原則。

代表人物

古典主義在法國文學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繪畫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 、大衛等;建築中的代表者有芒薩爾、勒諾特爾等。他們在政治上擁護王權,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主張民族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國家整體利益;塑造了為崇高社會理想而服務的人物典型;他們的創作基本上為宮廷服務,對民間文學採取輕視態度。古典主義由於過分強調理性主義、普遍性
高乃依高乃依
和情節的集中、單一,往往忽視個性,突出類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 大衛《荷拉斯兄弟之誓》為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作 18世紀20年代起,古典主義思潮幾乎遍及全歐。英國的代表者是復辟王朝的詩人約翰·德萊頓和深受布瓦洛影響的詩人蒲柏。德國的代表者是約翰·戈特舍德,曾據賀拉斯 、布瓦洛等的觀點寫成論著《為德國人寫的批評中詩學試論》。俄國古典主義占有特殊地位,諷刺性突出,傾向減弱,其文學代表者是蘇馬羅科夫、羅蒙諾索夫和康捷米爾等,建築的代表者是卡扎科夫、沃羅尼辛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