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在歐洲文化發展史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被統稱為“古典文化”。歷史上,凡是主張回歸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思想和理念,都可以被稱為“古典主義”。事實上,從中世紀開始,歐洲所有的藝術風格都帶有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烙印,即使是典型的
巴洛克和
洛可可風格的建築作品,在建築的外觀和基本結構上,都可以找到古典建築的影響因子。然而,能夠被稱為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藝術,通常是將古典建築奉為神聖的楷模,無論從藝術理念還是表現手法上,都嚴格遵循著古典建築的規範。17~18世紀興起於法國的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影響巨大,它不僅傳遍了當時的歐美大陸,而且影響了19-20世紀的歐美建築。
歷史
法國是一個具有悠久建築文化傳統的國家,中世紀末期曾創造過哥德式建築的輝煌歷史。15世紀中葉,法國在經歷了百年戰爭之後,科技和商業都有了發展,城市開始迅速擴大,出現了新興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出於發展工商業的利益需求,主張結束封建領主的割據和相互對抗,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法國國王在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制度。從此,中央政府扶持工商業,建造城市和道路系統,開柘殖民地,發展海外貿易,並且削弱了天主教的神權統治,一度停止了天主教對於新教教徒的迫害。這一時期,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到了晚期,並且在建築領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發展傾向:一種是強調建築不能脫離古典柱式的標準規範,這種傾向被稱為“學院派”:另一種是力圖掙脫古典柱式的教條,追求建築形式的變化和新奮,這種傾向就是以
米開朗琪羅為代表的“
手法主義”。法國國王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和立法者,為了實現和鞏固君主對於國家和社會的絕對控制,致力於建立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法律和規範。在建築領域,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的學院派主張,恰恰符合法國君主政府要求制定國家的統一規範和標準的需要。因而,法國古典主義的源頭,可以直接追溯到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學院派。
17世紀,自然科學的進步,改變了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與看法。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力學、化學、生物學和解剖學的發展,不僅正在逐漸形成和建立科學研究的體系,而且也在不斷動搖著神學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哲學中出現的理性主義,反映了這個時期科學方法的進步現狀,同時也反映了處於上升時期的君主專制政權所要求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法律秩序。古典主義是理性主義思維在文化藝術上的表現,同樣也代表著這個時期法國的宮廷文化。
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是路易十四統治下的專制王權的極盛時期。為了展現吉羅馬帝國之後最強大的君主專制政體的新秩序,彰顯新的專制王權下文化藝術的偉大風格,路易十四專門設立了一批文化藝術學院,而建築學院成立於1671年。在宮廷文的倡導和引領下,這些學院的任務之一便是建立和制定嚴格統一的規範和提出相應的理論。在建築領域,體現世俗王權和國家秩序的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便成為這個時期建築藝術發展的主流。
原則
古典主義建築的原則,概括地說,有以下兩方面:
第一,強調中軸線、主從關係對稱。建築物在設計時必須有一個中央大廳,作為建築物的主要空間。
第二,強調柱式。即支撐建築物的是一套15世紀時義大利著名建築師維尼奧拉所制定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柱式。這些柱式一共有5種,它們的名稱是:塔司乾、陶立克、愛奧尼、科林新和混合式。每種柱式的各部分之間都有嚴格的教學關係。這些柱式的來源、形式、比例和表達的性格特徵都有明確的要求。
特點
(一)排斥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恪守古羅馬的古典規範,以此作為建築藝術的基礎。
(二)以古典柱式為構圖基礎。為符合專制政體要在一切方面建立有組織的社會秩序的理想,彰顯“邏輯性”,古典主義者反對柱式同拱券結合,主張柱式只能有樑柱結構的形式。
巨柱式起源於古羅馬。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又進一步制定了嚴格的規範,經過千百年的錘鍊,柱式的比例和細節相當精審完美。比起疊柱式來,巨柱式減少了分劃和重複,既能簡化構圖。又使構圖有所變化,並且統一完整。巨柱式也有利於區分主次,有利於創造壯麗的建築。
(三)在建築平面布局、立面造型中造型強調主從關係。突出軸線,講究對稱;提倡富於統一性與穩定性的橫三段和縱三段式的立面構圖形式;常用半圓形穹頂統率整幢建築物,成為中心;強調局部和整體之間,以及局部相互之間的正確的比例關係,把比例看作建築造型中的決定性因素。
(四)在建築造型上追求端莊宏偉、完整統一和穩定感;室內則極盡豪華,充滿裝飾性,常有巴洛克特徵。
作品簡析
羅浮宮東立面
羅浮宮東立面全長約172m,高28m,上下按照一個完整的柱式分作三部分:底層是基座,中段是兩層高的巨柱式柱子,再上面是檐部和女兒牆。主體是由雙柱形成的空柱廊,簡潔洗鍊,層次豐富。中央和兩端各有凸出部分,將立面分為五段。兩端的凸出部分用壁柱裝飾,而中央部分用椅柱,有山花,因而主軸線很明確。立面前有一道護壕保衛著,在大門前架著橋。左右分5段,上下分3段,都以中央一段為主的立面構圖,在羅浮宮東立面得到了第一個最明確、最和諧的成果。
這種構圖反映著以君主為中心的封建等級制的社會秩序。它同時也是對立統一法則在構圖中的成功運用。有起有迄,有主有從,也就是各部分間有了對立,構圖才能完整。否則,即使完全相同的單元,簡單重複,也並不統一,因為它們可增可減,單調鬆散,不能成為有機的完整的個體。橫向展開的立面,左右分5段,上下分3段,就有了起訖、分別了占主導地位的和從屬的部分。構圖完整了、統一了。
它的總體是單純簡潔的,法國傳統的高坡屋頂被義大利式的平屋頂代替了,加強了幾何性,從此成了慣例。
但是,照古典主義嚴格的規則來說,雙柱和巨柱式都是“非理性”的。古典主義的理論即使在它的極盛時期也不能無所不在地通知著一切建築創作,羅浮宮設計者之一彼洛說道,應該根據自己的感覺去改變比例的規則。
羅浮宮東立面在高高的基座上開小小的門洞供人出入,徒有柱廊而仍然凜然不可親,充分體現宮廷建築的性格。
凡爾賽
凡爾賽宮宮殿為
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
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
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
洛可可風格。
正宮前面是一座風格獨特的“
法蘭西式”的大花園,園內樹木花草別具匠心,使人看後頓覺美不勝收。而建築群周邊園林亦是世界著名。它與中國古典的
皇家園林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極其講究對稱和幾何圖形化。 如果凡爾賽宮的外觀給人以宏偉壯觀的感覺,那么它的內部陳設及裝潢就更富於藝術魅力,
室內裝飾極其豪華富麗是凡爾賽宮的一大特色。500餘間大殿小廳處處金碧輝煌,豪華非凡:內壁裝飾以雕刻、巨幅油畫及掛毯為主,配有17、18世紀造型超絕、工藝精湛的家具。大理石院和鏡廳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兩處,除了上面講到的室內裝飾外,太陽也是常用的題目,因為太陽是路易十四的象徵。有時候還和兵器、盔甲一起出現在牆面上。除了用人像裝飾室內外,還用獅子、鷹、麒麟等動物形象來裝飾室內。有的還用金屬鑄造成樓梯欄桿,有些金屬配件還鍍了金,配上各種色彩有大理石,顯得十分燦爛。天花板除了像鏡廳那樣的半圓拱外,還有平的,也有半球形穹頂,頂上除了繪畫也有浮雕。宮內隨處
陳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品,其中有我國古代的精品瓷器。凡爾賽皇宮噴泉里有1400多個噴水池,它們用掉的水比整個巴黎還要多,而那時巴黎人經常因為缺水而得病,許多人本來只要再多給一兩滴水就能救活。國王的30000名士兵建造了14個巨型水論、200多個水泵組成的一個大機器,可以從
塞納河向噴水池裡輸水,不過這台機器經常會出現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