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俑珍賞》是古玩家中的《古俑珍賞》分冊,書中以大量的精美照片及生動的文字,介紹了中國的古俑藝術的歷程,並介紹了古俑防偽的技巧.《古俑珍賞》內容新穎,圖文並茂,通俗易懂,融知識性及可讀性為一體,可供廣大古玩收藏者閱讀、欣賞、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古俑珍賞
- 出版社:山東美術出版社
- 頁數:111頁
- 開本:32
- 品牌:山東美術出版社
- 作者:陳根遠
-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301602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古俑珍賞》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卷首語
序
第一章 塑泥斫木鑄小命——商周古俑濫觴
第二章 虎視何雄戰——秦代兵馬俑聚焦
第三章 琳琅滿目的世界——兩漢古俑擷英
(一)關中漢俑
(二)中原漢俑
(三)河陌漢俑
(四)巴蜀漢俑
(五)兩湖漢俑
(六)嶺南漢俑
笫四章六朝衣冠與異族風情——魏晉南北朝古俑掃描
(一)伊洛遺韻
(二)江左風流
(三)胡風國俗
第五章 盛世新聲——隋唐古俑存珍
(一)萬邦來朝
(二)仕女婀娜
(三)樂舞歡歌
(四)牽黃擎蒼
(五)鎮墓避邪
第六章 流水落花春去也——五代至
明清古俑拾零
(一)精巧與柔靡
(二)樸素與駁雜
第七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俑
鑑定與辨偽
序
第一章 塑泥斫木鑄小命——商周古俑濫觴
第二章 虎視何雄戰——秦代兵馬俑聚焦
第三章 琳琅滿目的世界——兩漢古俑擷英
(一)關中漢俑
(二)中原漢俑
(三)河陌漢俑
(四)巴蜀漢俑
(五)兩湖漢俑
(六)嶺南漢俑
笫四章六朝衣冠與異族風情——魏晉南北朝古俑掃描
(一)伊洛遺韻
(二)江左風流
(三)胡風國俗
第五章 盛世新聲——隋唐古俑存珍
(一)萬邦來朝
(二)仕女婀娜
(三)樂舞歡歌
(四)牽黃擎蒼
(五)鎮墓避邪
第六章 流水落花春去也——五代至
明清古俑拾零
(一)精巧與柔靡
(二)樸素與駁雜
第七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俑
鑑定與辨偽
文摘
插圖:
序言
俑是中國古代明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早專指古代墓穴中摹擬活人隨葬用的偶人,但今天人們已將其外延擴大,想像中的神靈與有生命的家禽牲畜的摹擬品亦被納入其中。
因為俑的使用是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繼續如生前一樣生活,所以俑真實負載了古代社會的各種信息,對研究古代的輿服制度、軍陣布排、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方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中國古代地面雕塑大致可分為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其內容相對是比較單一的,加之千百年的風霜雨雪,烈日曝曬,人為破壞,這些雕塑早已十不存一,所倖存者多也是殘頭斷臂甚至是體無完膚了。俑從東周至宋代盛行約1500年,由於長年埋在地下,彌補了同時期地面雕塑在種類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圖1),為我們勾勒出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脈絡及歷代審美習尚變遷的軌跡,成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俑產生於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喪葬理念的溫床。目前所知最早的俑是商代晚期都城安陽殷墟的商王室墓中與人殉一同發現的雙手綁縛的奴隸俑。至春秋戰國,社會的進步導致人殉時代的終結,取代人殉舊俗的隨葬俑終於興盛起來。這一時期的著名歷史文獻《孟子》、《禮記》也首次出現了有關俑的明確記載。山西長子縣春秋晚期晉國墓中發現的4件木俑仍與人殉並存,這正是人殉沒落、以俑代替活人隨葬之風初興的實證。戰國時期,湖南(圖2)、湖北、河南楚墓中流行的木俑多為侍衛俑和女侍俑。北方諸國多為樂舞俑,而且多用陶塑,模製未見。20世紀70年代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發現大規模兵馬俑群,陶俑總數達7000之巨。這是摹擬的千古一帝的送葬軍陣,其數量龐大、形體壯碩、氣勢懾人,是中國古代陶塑藝術的頂尖之作。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雕塑藝術大發展的時期,俑的種類、材質、水平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中陝西關中西漢帝陵陶俑,或上承秦俑,模製敷彩,或沿襲楚風,裸塑著衣。南方常見木俑,楚制依舊。東漢伴隨著莊園豪強勢力的膨脹,與場景模型配置的小型陶俑多了起來,而且造型更為生動傳神。
因為俑的使用是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繼續如生前一樣生活,所以俑真實負載了古代社會的各種信息,對研究古代的輿服制度、軍陣布排、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方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中國古代地面雕塑大致可分為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其內容相對是比較單一的,加之千百年的風霜雨雪,烈日曝曬,人為破壞,這些雕塑早已十不存一,所倖存者多也是殘頭斷臂甚至是體無完膚了。俑從東周至宋代盛行約1500年,由於長年埋在地下,彌補了同時期地面雕塑在種類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圖1),為我們勾勒出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脈絡及歷代審美習尚變遷的軌跡,成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俑產生於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喪葬理念的溫床。目前所知最早的俑是商代晚期都城安陽殷墟的商王室墓中與人殉一同發現的雙手綁縛的奴隸俑。至春秋戰國,社會的進步導致人殉時代的終結,取代人殉舊俗的隨葬俑終於興盛起來。這一時期的著名歷史文獻《孟子》、《禮記》也首次出現了有關俑的明確記載。山西長子縣春秋晚期晉國墓中發現的4件木俑仍與人殉並存,這正是人殉沒落、以俑代替活人隨葬之風初興的實證。戰國時期,湖南(圖2)、湖北、河南楚墓中流行的木俑多為侍衛俑和女侍俑。北方諸國多為樂舞俑,而且多用陶塑,模製未見。20世紀70年代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發現大規模兵馬俑群,陶俑總數達7000之巨。這是摹擬的千古一帝的送葬軍陣,其數量龐大、形體壯碩、氣勢懾人,是中國古代陶塑藝術的頂尖之作。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雕塑藝術大發展的時期,俑的種類、材質、水平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中陝西關中西漢帝陵陶俑,或上承秦俑,模製敷彩,或沿襲楚風,裸塑著衣。南方常見木俑,楚制依舊。東漢伴隨著莊園豪強勢力的膨脹,與場景模型配置的小型陶俑多了起來,而且造型更為生動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