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釐清銅鼓、銅鼓文化、銅鼓文化圈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國雲南和東南亞各國的銅鼓和銅鼓文化的梳理和“盤點”,探索銅鼓發生、發展、傳播、遷徙規律,釐清銅鼓的原生態和種種變異,揭示各國銅鼓地位和功能的發展變化,以及產生這種變化的歷史和文化原因。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銅鼓和銅鼓文化圈 | 第二章 雲南是銅鼓的發源地和銅鼓文化的中心 | 第三章 東南亞各國的銅鼓文化 |
---|
第一節 銅鼓的概念及銅鼓收藏 第二節 銅鼓文化的內涵 第三節 雲南與東南亞同屬銅鼓文化圈 | 第一節 雲南是銅鼓的發源地 第二節 雲南萬家壩型銅鼓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銅鼓 第三節 雲南萬家壩型銅鼓與石寨山型銅鼓的親緣關係 第四節 雲南銅鼓家族的衍生與發展 第五節 雲南銅鼓文化傳播到東南亞 | 第一節 越南的銅鼓文化 第二節 緬甸的銅鼓文化 第三節 泰國的銅鼓文化 第四節 寮國的銅鼓文化 第五節 印度尼西亞的銅鼓文化 |
創作背景
銅鼓是一種民族歷史文物,發源於中國雲南省,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流傳至中國的貴州、廣東、四川、海南、湖南等省,並輻射到東南亞除加里曼丹和菲律賓群島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在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形成了銅鼓文化圈。銅鼓文化圈是人類文化形態的一種特殊現象,深受地域、環境、民族、宗教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通過對銅鼓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國與東南亞兩個文明的交流和互動,文化的傳承和相互影響,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銅鼓文化是中國和東南亞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反映出中國與東南亞各民族在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等方面的共通性及親緣關係。對銅鼓文化的研究將有利於增進中國與東南亞各民族的相互了解,進一步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基於此,《古代雲南與東南亞的銅鼓文化交流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①雲南是銅鼓的發源地。首先,早在
古滇國時期(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世紀,相當於戰國到西漢末年),雲南古代先民就創造了青銅文化,並遠遠領先於東南亞地區。銅鼓作為青銅文化的一朵奇葩,代表了青銅的冶煉製作技術和生產水平,並蘊含了深刻的人文內涵,成為當時先進文化的代表,這已由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得到充分證實。除了雲南,東南亞地區無論是當時的越南、泰國,或是高棉、寮國、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其青銅器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落後於雲南。西方有學者把東南亞青銅器的發軔歸結為越南的
東山文化,實際是站不住腳的。
②文化傳播總是遵循著從高向低傳播的規律。先進文明影響後進文明,後進文明接受先進文明;當然不排除在某些方面後進文明反哺先進文明,但並非主流。雲南先進的銅鼓文化向東南亞地區輻射傳播,是歷史必然。文化的本質就是傳播,一旦停止傳播,這種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銅鼓文化的傳播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從物質層面說,包括青銅的冶煉、銅錫合金的比例、銅鼓的澆鑄技術、銅鼓的紋飾和造型等,它反映出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從精神層面說,銅鼓不僅僅是一種青銅器,它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銅鼓的功能經歷了從容器到貯貝器、樂器、神器、禮器和國之重器的發展過程,而禮器和神器是銅鼓重要的功能,銅鼓的產生是為著宗教活動的需要,並在宗教活動中實現其存在價值。此外,銅鼓的花紋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圖案,更多的是為了宣傳宗教內容,是宗教的形象化和圖解。可以說銅鼓文化從精神層面上看,實質是一種宗教文化。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董曉京,歷史學博士,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雲南地方史、文化人類學、中國西南民族考古的研究和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