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遊牧文化》是西北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馬健、任萌、習通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代遊牧文化
- 提供院校:西北大學
- 類別:慕課
- 授課老師:馬健、任萌、習通源
《古代遊牧文化》是西北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馬健、任萌、習通源。
《古代遊牧文化》是西北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馬健、任萌、習通源。1課程簡介課程從考古資料出發,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銅石並用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歐亞草原古代遊牧民族的地理分布、風俗習慣、生產技術、宗教禮儀等基本內容,...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遊牧生活有密切聯繫。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鑿刻的陰山崖畫、烏蘭察布崖畫中,有著生動真實的表現。在古代,蒙古族還有很多模仿兇猛動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鷹)舞、...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遊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布於阿爾泰山以西西徐亞人,被稱為斯基泰人。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遊牧民族的...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最早建立遊牧國家的一個民族,號稱"百蠻之國"。其誕生地在今內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帶。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衰落於公元1世紀。在大漠南北活躍了近300年,其後又在中原地區活動了約200年,對中國和世界都曾產生過重大...
察哈爾文化所蘊涵的敬畏自然、崇尚生命、熱愛生活的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體現了遊牧文明最基本最普遍的價值追求,也反映其最深層、最核心的思想理念。敬畏自然 察哈爾蒙古族像其他蒙古部落一樣將自然現象當做敬奉和崇拜的對象頂禮膜拜。究其...
新疆古代遊牧文化聚落遺址 考古專家在新疆巴里坤縣石人子鄉東黑溝以北發現大型古代遊牧文化聚落遺址,以及大型祭祀遺蹟。經初步推斷,該遺址距今約2200多年。圖為2006年8月17日拍攝的在新疆巴里坤縣古代遊牧文化聚落遺址出土的陶罐。
遊牧文化是古代人類文化選擇的一個成功範例,也是遊牧民族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首先,遊牧民族世代生息的亞歐草原地帶,是冬季嚴寒,夏季酷熱,乾旱少雨風沙大,自然條件相當嚴酷的沙漠、戈壁、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帶、甚至還有凍土地帶。在...
《古代西遼河流域的遊牧文化》是2008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席永傑、任愛君。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方文明講壇”系列之一的《古代西遼河流域的遊牧文化》分冊,書中具體圍繞以下方面展開研究:西遼河流域遊牧文化起步的考古學...
《蒙古國古代遊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報告》是2008年開明文教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塔拉、恩和圖布信。內容簡介 《蒙古國古代遊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報告(2005-2006年)》就是中蒙合作進行考古研究的初步成果,是中蒙兩國聯袂用考古學手段來...
遼朝的文化也表現出了遊牧文化與高度發展的漢文化互相影響、互相吸收、共同發展、相得益彰的特點。境內契丹、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和發展了以漢文化為核心又帶有草原牧業文化特點和時代特色的遼文化。它促進了契丹民族的發展,豐富和...
狹義為中國古代西部民族名稱,廣義為中國古代西部遊牧民族泛稱。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萬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稱“爾瑪”。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從秦漢以來,眾多民族的先民耕牧於其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在古羌戎文化的歷史演進中,以中原文明為主幹,不斷吸收融合遊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包容並舉、多元一體的文化形態。發源...
契丹族(英語:Khitay)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初期以畜牧業為主,到遼代中葉以後主要為半農半牧。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唐太宗以後,唐置松漠都督府,賜姓李。大賀氏聯盟瓦解後,契丹人又建立...
蒙古草原古代遊牧民族豁脫文化研究 《蒙古草原古代遊牧民族豁脫文化研究》是2019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黃金草原——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物展”是湖北省博物館舉辦的邊疆系列展覽之一,通過本次展覽,廣大觀眾將了解到草原民族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認識到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內容簡介 蒙古草原西起阿爾泰山,東至大興安嶺,北...
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屬東胡族群,蒙古語族,是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烏桓和鮮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