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球戲

由於球是圓的,拋接擊打起來需要一定的技巧,因此球經常被用來作為一種遊戲器具,以球為戲具而產生的傳統遊戲活動也特別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代球戲
  • 套用器具:球
  • 地區:古代中國
  • 主要分類:蹴鞠、馬球等
簡介,主要分類,蹴 鞠,擊 鞠(馬球),捶丸,步打,木射,

簡介

中國古代競技遊戲中的一個大類是以球為戲具而展開的各種球戲。

主要分類

蹴 鞠

先秦時期已經產生,漢魏和唐宋時期得到極大發展的就是蹴鞠,就是一種典型的球類遊戲形式。漢代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台。較為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十二名隊員參加,以踢進球門之球數的多少決定勝負。當然一般平民百姓的蹴鞠活動就沒有那么好的條件了,他們大多是兩三個人自己隨便踢踢玩玩,而且也只能是在路旁小巷中進行。桓寬《鹽鐵論》中提到的"康莊馳逐,窮巷蹴鞠",指的就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蹴鞠活動。
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變,蹴鞠的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據一些古籍記載,唐宋時的蹴鞠有家庭中二三人玩的小型蹴鞠比賽,也有皇室宮廷中玩的數百人參加的大型蹴鞠活動。如宋代每逢天寧節時,朝廷中的宰相、親王和百官們都要給徽宗趙佶上壽,此時宮廷中奏起音樂,雙方隊員穿紅、黑兩色錦衣入場,進行踢球比賽。在經過了一番較量以後,分出輸贏,贏者獲金獎,輸者受鞭打,或以黃白粉塗臉。在踢球規則上,唐宋時期已經形成了許多定製,有所謂的"白打"、"打二"、"官場"等等。"毬兩人對踢為白打,三人角踢為官場","每人兩踢名'打二',拽開大踢名'白打'。"
到了清代時期,蹴鞠又和溜冰結合在一起,出現了一種"上蹴鞠"的活動。玩時雙方數十人分位而立,各有統禮,扎一彩球並將其拋起,眾人群起而爭,邊滑邊踢球,互相追逐嬉戲。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講究技巧的古代冰球運動。

擊 鞠(馬球)

唐代時期出現的擊鞠(即馬球)也是一種十分典型的球類遊戲方式。擊鞠最大的特點,就是遊戲者必須乘坐在騎乘上擊球,這就要求遊戲者不但要有過人的擊球本領,而且還要有過人的騎乘本領,這樣才能在遊戲時戰勝對方。擊鞠的球場,球具和玩法上也都與蹴鞠有所不同。其球場形制一般是在一端立雙桓置板,下開一孔為門,門上掛有網囊,也有的是在兩端各立一門。遊戲者分成兩隊,每人手中拿一根頭部彎曲如偃月的球杖,騎在馬上用球杖爭球,搶得球後還要把球擊進球門中的網囊中,誰擊入網內的球多誰便算贏。
到了宋代時,擊鞠之戲常常被用於宮廷表演。如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宮廷中經常舉行擊鞠比賽,賽時還有"小打"、"大打"之分。遊戲時先在殿前設立一個用花彩結紮起來的小球門,百餘名男子分成兩隊,一隊穿紅,一隊著綠,兩隊都騎在雕鞍結彩的驢子上。每隊中都有一個首領,手中拿著一條彩畫球枚。首領將球擊起,兩隊人馬便開始爭奪,一隊力圖將球擊入網內,一隊則儘量將球擊出,這稱為"小打"。也有騎馬而比賽的,則稱為"大打"。這種遊戲方式由於具有很強的競技性,因此頗受皇帝、貴族的賞識,被經常運用到節慶宴席中去作為一檔助興節目。

捶丸

來源於唐代的“步打球”,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非對抗性比賽,取消了球門,該用球穴,球進穴得一分。競賽形式變了,名稱也隨之改變了,叫“捶丸”。“捶”即擊,“丸”即球。 捶丸場上最顯著的特點是設球穴,以杖擊球,而且場地要有地形變化、凹凸不平,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為標記:捶丸所用杖(棒),有著不同的類形,有"擦棒"、"杓棒"、"朴棒"、"單手"等,供人在不同條件下選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贅木製成,這種贅木即指樹身上結成絞瘤的部分。此類木質生長不規則,樹纖維絞結緊密,十分牢固,久擊而不壞:捶丸比賽時,既可分組,亦可不分組。以參加人數的多寡又有相應的不同名稱,多人參加的叫“大會”,七八人參加的為“中會”五六人的則為“小會”而三四人的稱為“一朋”。最少的是兩人,叫“單對”。比賽根據籌之多少,可分為大籌(20)、中籌(15)、小籌(10)。比賽以先得以上各數者為勝。

步打

"步打"也叫"步擊"、"捶丸",起自唐代,流行於宋元。其遊戲方法是:在曠地上畫一尺見方的球基,離球基六十至百步處,作若干球窩,旁樹彩旗。遊戲者輪流持木棍從球基將球擊進球窩,很像現代流行的高爾夫球。"木射"則有點類似現在的保齡球。

木射

"木射"起源於唐代,又名"十五柱球戲"。其玩法是在場地一端豎立十五根筍形平底的木柱,在每根木筍上用紅黑顏色各寫一字,紅的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黑的為"傲、慢、?、貪、濫"。紅黑相間,作為目標。用木球從場的另一端滾去,命中紅筍者為勝,中黑者為負。
中國古代的球戲還有多種,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總的看來,球戲都是以球為具而展開的遊戲活動,它們講究技巧,富有競爭性,因此深得古人的喜愛。許多球戲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有的甚至一直延續至今仍在廣大民眾中盛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