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代
書畫是中華民族
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國粹。中國古代書畫
藝術源遠流長,從遠古時期的“神話藝術”到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書畫高峰,歷經五千餘年,名家輩出,經典之作彪炳史冊。
在古代書畫中,書法與繪畫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繪畫的歷史要比書法更為久遠。書法誕生自“倉頡造字”之後,此後在繪畫中常以書法來書寫畫題與畫家名款。在唐代還衍生出了“詩配畫”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使書法與繪畫的聯繫更為緊密。
歷史沿革
中國繪畫藝術始於遠古洪荒時代,是在人們的勞作中,為了陶冶情操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式。到後來書法誕生後,二者共同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中華藝術門類,書畫便由此誕生了。古代的畫家們在漫長的書畫創作歷史中,不斷地探索、感悟,以至於後來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書畫發展史。
神話時期
相傳早在遠古時代,在黃河流域兩岸的沃土上,由於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出現,隨即便萌發出了燦爛的文明曙光。一位名叫“史皇”的大臣他學識淵博又富有藝術天賦,黃帝讓他描繪日、月、星、辰、山、河、湖、海、鳥、獸等形象,以及世間各種各樣的物象。史皇創作的圖畫,深受百姓的喜愛,在當時得到廣泛流傳,此後,人們把這些五彩繽紛的圖畫描摹到服飾上,還刻繪到各種生活所用的陶器上。史皇作畫的傳說在史料上也有所記載,考古學家為此也提供了許多有力的實物佐證。
先秦時期
夏、商時期的繪畫成就主要體現在青銅器的紋飾圖案上,對人們的生活起到裝飾作用,實用性很強。在西周時期期出現了壁畫,在祠廟的牆壁上創作重大的歷史題材和帝王畫像。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銅器上的紋飾圖案變得清秀,壁畫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一些公卿祠堂及貴族的宅邸中已開始出現人物活動的紀實性壁畫,形成了壁畫創作的高峰期。戰國時期,出現了繪畫的第一種形式——帛畫。這是人類首次在帛上作畫,為中國乃至世界繪畫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秦漢時期
秦漢有厚葬的習俗,因為促進了壁畫、墓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廣泛發展,此類作品兼有繪畫和雕刻兩種特徵。帛畫在漢代顯現出別開生面、異彩紛呈的特色。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壁畫、漆畫從技法到形式都趨於高超,人物、山水、動物題材展現於畫面。放達清通,超邁隱逸的“魏晉風度”對繪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獨立的山水畫開始形成。晉代的書法家們天資聰穎,勤奮研習書法藝術,是書法藝術達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峰期。在這期間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後世稱其為“書聖"。王羲之的不朽之作《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隋唐五代時期
隋代的書畫風格,承前啟後,具有“細密精緻而臻麗”的特點。來自南北大地的畫家雲集於京師,大多擅長宗教題材,也描寫貴族的生活習俗。把現實人物的活動置於自然環境之中加以表現,成為新的時代風貌。其中,著名畫家展子虔首次將山水畫作為獨立畫科進行研究,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山水畫從此獨立成科,成為了三大畫種之一。唐代是中國古代書畫的又一鼎盛時期,唐朝書畫在隋朝書畫的基礎上獲得了全面發展,人物鞍馬畫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先後成熟,花鳥與走獸也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可以說,畫種紛呈,多彩多姿,名家湧現,各擅勝場。
兩宋時期
北宋立國之初,繼承前朝遺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畫院機制。隨著宮廷畫院的建立與發展,當時活躍於民間的藝術家們也紛紛聚集到汴京,應募受召而進入宮廷。北宋末年徽宗趙佶當政時期畫院發展至極盛。兩宋宮廷繪畫以花鳥、山水兩科最為發達,並成為宋代藝術的主流。北宋畫院以花鳥畫最盛,黃筌的花鳥畫工致細密、極富宮廷富貴華麗氣息,是北宋前期的主體風格。至徽宗時期,以
崔白為代表的花鳥畫新體格出現,才使這一局面得以改觀。南宋花鳥畫基本承諾了北宋風格,並無實質性的轉變。兩宋山水畫主要繼承了五代荊浩以水墨為主的北派山水畫傳統,著名畫家有李成、范寬、
燕文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宗成、王詵等。除這些長於北派山水畫創作的畫家外,北宋時期還有擅長湖山小景畫創作的
元代
元代沒有設立類似五代、兩宋的翰林圖畫院,然也徵召一些畫家服務於宮廷,如在京城大都(今北京)“袛應司”下設立畫局,內有“提領五員,管勾一員,掌諸殿宇藻繪之工”(《元史·百官六》)。但人數極少,制度遠不及宋代完備,地位也甚低,類似畫工。至於像“奎章閣學士院”下設的“群玉內司”,也只掌管收藏圖書寶玩,不是一個書畫創作的專門機構。因此,元代宮廷繪畫的創作遠遜宋代,風格也主要承繼唐宋,無更多新創。而大部分文人士子在仕途無望的情況下,轉而隱居山林,以書畫自娛,或廁身民間,成為以畫為生的職業畫家,這批畫家,主要繼承文人畫傳統,遂使文人畫逐漸占據畫壇主流。一些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也多追宗文人畫傳統,有力地推動了文人畫的傳布。
文人畫興起的主要特點,一是在取材上山水畫盛行,人物畫相對減少,花鳥畫中的枯木竹石和梅蘭題材流行,異常突出繪畫作品的文學性。二是在師承上主要宗法唐、五代和北宋,強調要有“古意”和“士氣”,反對“作家氣”,摒棄南宋院體即所謂的“近體”。三是在創作思想上進一步發展了蘇軾、米芾、文同等文人的繪畫傳統,主張“遺貌求神”,不強調形似逼真和刻意求工,而追求物象的內在神韻;同時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把自然景物當作抒寫畫家自身思想情趣的載體,這與宋畫對於自然景物的刻意求工,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四是在筆墨上以簡逸為勝,擅用水墨法,突出筆情墨趣,重視書法趣味,並將詩、書、畫三者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了中國畫的又一次創造性的發展,以及由於社會急劇變化隨之帶來的審美趣味的顯著變化。
明朝時期
明代畫壇沿著元代已呈現的變化繼續演變發展,文人畫匯成洪流,並形成諸多流派;山水、花鳥題材流行,人物畫衰微;水墨技法不斷創新,進一步豐富了筆墨表現力;創作宗旨更強調抒寫主觀情趣,追求筆情墨韻。
明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前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呈現出較鮮明的階段性和流派的更迭性。
明代前期約從洪武至弘治年間(1368—1505),主要有三大體系: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宮廷“院體”繪畫;由
戴進、吳偉創立的“浙派”繪畫,主流為“院體”、“浙派”,承南宋馬、夏傳統。中期從成化至嘉靖前後(1465—1566),蘇州崛起“吳門四家”,
沈周、
文徵明形成聲勢煊赫的“吳門派”,弘揚文人畫傳統,
唐寅、
仇英兼取“院體”、文人畫之長,形成新的面貌。後期自嘉靖以後到崇禎年間(1567—1644),文人寫意花鳥畫迅猛發展,出現陳淳、徐渭等名家;山水畫以
張宏為代表,延續吳門畫派的輝煌,並將文人畫引向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人物畫出現了崔子忠、
陳洪綬等人的誇張奇古新風,曾鯨在肖像畫領域創“波臣派”。
清朝時期
清代畫壇已由文人畫占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在藝術形式上翻新出奇,並湧現出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
清代繪畫的發展大致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從順治到康熙年間,有被稱為“正統派”的“四王”畫派,承董其昌衣缽,以摹古為主旨,講究筆墨形式;號稱“清初四僧”的弘仁,髡殘,原濟,朱耷,強調抒寫主觀情感,個性鮮明,藝術上不拘一格,獨特新穎;南京地區以龔賢為首的“金陵八家”,形成富地域特色的畫風。中期為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繪畫活躍一時,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揚州地區出現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新思潮,崇尚水墨寫意畫法,追求狂放怪異的格調,擅畫“四君子”題材和花鳥畫。後期自道光至光緒年間,畫壇以新興的商業城市上海和廣州最為活躍,上海地區湧現出趙之謙、虛谷、任熊、任頤、吳昌碩等名家,形成所謂的“海派”;廣州以居巢、居廉發軔,近代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繼之,逐漸形成“嶺南派”。
代表人物
顧愷之
顧愷之(348—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東晉傑出畫家。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 存世作品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吳道子
吳道子,生猝年不詳,字道子,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代傑出畫家,畫史尊稱“吳聖”,被後世尊稱為“畫聖”。存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 、《孔子行教像》、《八十七神仙卷》等。
范寬
范寬(約950—1031年)字仲立,一說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宋代傑出畫家。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義大利,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
唐寅
唐寅(1470—1524年)又名唐伯虎,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還有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自幼刻苦學習,有才華。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為應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稱“明四家”。
張宏
張宏(1577—1652年)字君度,號鶴澗,別號鶴澗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畫以石面皴染結合為特色,乃明末吳門畫壇之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明畫錄》記載)。張宏平生喜好遊歷名山大川,注重外師造化,汲取繪畫養分,藉以開拓創作視野和體悟藝術真諦。
徐渭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又號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代傑出畫家。自幼聰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參加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和反對權奸嚴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謂“落魄人間”。最後入獄七、八年。獲釋後,貧病交加,以賣詩文、畫餬口,潦倒一生。擅長畫水墨花卉,用筆放縱,畫殘菊敗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別有風致。
1900年正值文物市場繁榮之時,應廣大收藏愛好者要求,中國書店出版了《古代書畫》。在書中詳細介紹了歷代的古代書畫名家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