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戲曲理論探索》是戲曲研究專家傅曉航先生的論文集。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作者從事戲曲理論史研究三十餘年,重要論文成果盡在此書。讀者可管中窺豹,一睹傅曉航先生的學術思想與研究實績。
基本介紹
- 書名:古代戲曲理論探索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頁數:395頁
- 開本:16
- 定價:48.00
- 作者:傅曉航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957208
- 品牌:文化藝術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傅曉航編著的《古代戲曲理論探索/前海戲曲研究叢書》是戲曲研究專家傅曉航先生的論文精選集。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戲曲史論研究;第二,《西廂記》與金批西廂研究。作者從事戲曲理論史研究三十餘年,重要論文成果盡在此書。讀者可管中窺豹,一睹傅曉航先生的學術思想與研究實績。
作者簡介
傅曉航,1929年生,祖籍山東蓬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有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1949年夏畢業於國立東北大學文法學院,1949年10月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普通科,1951年3月畢業留校後從事教學工作,講授中國戲曲史、戲曲名著選讀等課程。1979年調至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從事戲曲理論史研究至今。曾任戲曲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文學分支副主編、《中國京劇大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任兼教育分支主編、《崑曲藝術大典·音樂典》主編。主要著述有:《戲曲理論史述要》(韓國嶺南大學譯為韓文,列為該校五種中文參考書之一)、《西廂記集解》(獲新聞出版總署1992年全國首屆古籍圖書整理獎三等獎;1998年文化部文化藝術科研成果獎二等獎);《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校點)(獲1995年香港國際圖書博覽會海外發行獎);主編《中國近代戲曲論著總目》、戲曲論文集《漫漫求索》;發表戲曲評論文章近百篇。此外,主編有報告文學集《中關村巨變》、《京都商廈大潮》兩集。
圖書目錄
戲曲史論研究
戲曲史科學的奠基人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讀後
中國資產階級美學的啟蒙者 ——王國維美學思想簡論
戲曲藝術表演體系探索
古代戲曲表演理論
戲曲文學理論批評一瞥
前後七子與明代戲
理學的嬗變與元明清戲曲 ——對戲曲歷史發展軌跡的再認識
曲譜簡論
對《琵琶記》的再認識
臧懋循和《元曲選》
凌瀠初的戲曲批評
陳獨秀的戲曲論文——三愛《論戲曲》
辛亥革命前後柳亞子的戲劇活動
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及其理論
“推陳出新”的提出的歷史依據 ——為紀念毛澤東同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題詞四十周年而作
“國劇運動”及其理論建設
成熟戲曲的特徵
《歧路燈》里的珍貴戲劇史料
悼念世紀戲劇老人 ——《張庚文錄》首卷讀後
郭漢城先生對戲曲史論科學的貢獻
藝術史論科學構建的綱領 ——從《中華藝術通史·總序》談起
重讀《南詞引正》解惑
唐宋雜劇中的“弄孔子”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極人物之萬途,攢今古之千變 ——戲曲藝術與傳統詩歌繪畫
《西廂記》與金批西廂研究
金批西廂諸刊本紀略
金批西廂的底本問題
金聖歎刪改《西廂記》的得失
《西廂記》箋註解證本
金批西廂的美學思想
金聖歎論《西廂記》的寫作技法
南戲《西廂記》簡論
後記
戲曲史科學的奠基人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讀後
中國資產階級美學的啟蒙者 ——王國維美學思想簡論
戲曲藝術表演體系探索
古代戲曲表演理論
戲曲文學理論批評一瞥
前後七子與明代戲
理學的嬗變與元明清戲曲 ——對戲曲歷史發展軌跡的再認識
曲譜簡論
對《琵琶記》的再認識
臧懋循和《元曲選》
凌瀠初的戲曲批評
陳獨秀的戲曲論文——三愛《論戲曲》
辛亥革命前後柳亞子的戲劇活動
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及其理論
“推陳出新”的提出的歷史依據 ——為紀念毛澤東同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題詞四十周年而作
“國劇運動”及其理論建設
成熟戲曲的特徵
《歧路燈》里的珍貴戲劇史料
悼念世紀戲劇老人 ——《張庚文錄》首卷讀後
郭漢城先生對戲曲史論科學的貢獻
藝術史論科學構建的綱領 ——從《中華藝術通史·總序》談起
重讀《南詞引正》解惑
唐宋雜劇中的“弄孔子”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極人物之萬途,攢今古之千變 ——戲曲藝術與傳統詩歌繪畫
《西廂記》與金批西廂研究
金批西廂諸刊本紀略
金批西廂的底本問題
金聖歎刪改《西廂記》的得失
《西廂記》箋註解證本
金批西廂的美學思想
金聖歎論《西廂記》的寫作技法
南戲《西廂記》簡論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一個民族的藝術,表現形式儘管多種多樣,然而它們的美學原則,在某些方面卻是相通的。虛實相映,繁簡相間的表現原則,是傳統文學藝術共同用來解決藝術概括生活的辯證法,也是傳統文學藝術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方法的重要表征。在戲曲藝術吸收融化各種姊妹藝術的同時,表演藝術便接受了這一美學思想,成為它塑造人物、再現生活的基本原則。這也是各種藝術因素在戲曲舞台上,通過行當能夠把它們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的基因。在封建社會裡,詩歌和繪畫較之其他姊妹藝術發展到更高的階段,虛實相映,繁簡相間的表現方法,從詩歌、繪畫藝術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運用,以詩論和畫論去開掘戲曲表演理論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比如白石老人筆下的蝦,淨紙墨蝦,別無他物,卻使人感到滿幅是水。正如古代畫論所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一表現原則,在戲曲表演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創造性的運用,成為它再現生活的基本原則。比如戲曲舞台時空間不固定的表現方法,它的實質依然是“虛實相生”、繁簡相間的表現原則,在處理戲曲舞台時空間問題上的具體運用,依然是通過演員的表演藝術體現的。以人們熟悉的《秋江》為例,空空的舞台,一無船隻,二無江水,只憑演員手中一隻木槳,輕搖慢盪,即使觀眾感到一隻輕舟飄遊江上。再如機趣橫生的《三岔口》,本來是明晃晃的舞台,通過演員的模擬表演,即使觀眾確信是在夜幕籠罩下,在漆黑的店房裡一場驚險的格鬥。
一個民族的藝術,表現形式儘管多種多樣,然而它們的美學原則,在某些方面卻是相通的。虛實相映,繁簡相間的表現原則,是傳統文學藝術共同用來解決藝術概括生活的辯證法,也是傳統文學藝術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方法的重要表征。在戲曲藝術吸收融化各種姊妹藝術的同時,表演藝術便接受了這一美學思想,成為它塑造人物、再現生活的基本原則。這也是各種藝術因素在戲曲舞台上,通過行當能夠把它們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的基因。在封建社會裡,詩歌和繪畫較之其他姊妹藝術發展到更高的階段,虛實相映,繁簡相間的表現方法,從詩歌、繪畫藝術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運用,以詩論和畫論去開掘戲曲表演理論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比如白石老人筆下的蝦,淨紙墨蝦,別無他物,卻使人感到滿幅是水。正如古代畫論所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一表現原則,在戲曲表演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創造性的運用,成為它再現生活的基本原則。比如戲曲舞台時空間不固定的表現方法,它的實質依然是“虛實相生”、繁簡相間的表現原則,在處理戲曲舞台時空間問題上的具體運用,依然是通過演員的表演藝術體現的。以人們熟悉的《秋江》為例,空空的舞台,一無船隻,二無江水,只憑演員手中一隻木槳,輕搖慢盪,即使觀眾感到一隻輕舟飄遊江上。再如機趣橫生的《三岔口》,本來是明晃晃的舞台,通過演員的模擬表演,即使觀眾確信是在夜幕籠罩下,在漆黑的店房裡一場驚險的格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