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三座

古三座

“古三座”是福州溫泉古蹟。唐五代王審知(861~925年)建城時,民工在今湯邊和樹兜之間的荒地上,發現從地下湧出溫泉,就以石圍成不規則的“湯池”,作為早晚洗滌之用,後來人們用石砌成3口長方形的池,供人沐浴,即溫泉古蹟之一“古三座”,有“古代留勝跡,三山負盛名”之譽。古三座原有一副“地產磺湯”、“茅屬三椽”的對聯,“三椽”即當時玉清池、龍泉、石泉樓3家店屋,湯池原無人管理不收費,當地人擺茶攤收茶水錢,後來經營“三楹茅屋”水費也不規定,浴客隨付;隨之實行“日男夜女”洗浴的辦法。民國時期“古三座”生意興隆,一直延續到1972年熱水停止自涌,改用人工機械抽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三座
  • 朝代:唐代
資料簡介,歷史,

資料簡介

“古三座”是福州溫泉古蹟。唐五代王審知(861~925年)建城時,民工在今湯邊和樹兜之間的荒地上,發現從地下湧出溫泉,就以石圍成不規則的“湯池”,作為早晚洗滌之用,後來人們用石砌成3口長方形的池,供人沐浴,即溫泉古蹟之一“古三座”,有“古代留勝跡,三山負盛名”之譽。古三座原有一副“地產磺湯”、“茅屬三椽”的對聯,“三椽”即當時玉清池、龍泉、石泉樓3家店屋,湯池原無人管理不收費,當地人擺茶攤收茶水錢,後來經營“三楹茅屋”水費也不規定,浴客隨付;隨之實行“日男夜女”洗浴的辦法。民國時期“古三座”生意興隆,一直延續到1972年熱水停止自涌,改用人工機械抽取。

歷史

古三座是在唐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建羅城時,民工在湯邊和(木臭)兜之間的荒野處發現從地下湧出的溫泉,當時只是用來洗浴手臉,洗滌衣物。為了方便,用石頭壘成不規則的“湯池”讓熱水從石縫中不斷湧出。後來民工他去,留下了湯池。開頭無人管理,只是當地人在榕樹下,設個茶攤,過路之人喝喝茶,歇歇腳,收些茶水錢,如此而已。而後人們又將其改砌成三口較規則的長方形,並在上邊搭起了茅屋,以方便當地人洗浴,後茅屋倒塌,於是家在湯屋附近的湯邊人有三家分別建起了三座高腳的木板房,分別名為“石泉樓”“玉清樓”“即龍泉”。於是就有了“古三座”澡堂的名稱出現。
三座中以“石泉樓”為最早。提起“石泉”這還有一個典故。遠古時,在(木臭)兜和湯邊之間有一個伽藍寺,後寺被燒毀,重蓋後改名為“石泉寺”。石泉寺內有一個大石槽,小圓桌大小,直徑近1米。外刻有“茅屋三櫞”,表明是“天然溫泉”。據當地的老人說,過去在這一帶到處都是熱湯冒出,小孩在池塘游水,腳觸池底感覺有暖意,故有“地產磺湯”之稱。到此時,已開始帶有營業性質,但經營方式也很原始。三家店屋各自獨立而湯池卻是統一使用的。對收費也沒有明確的規定,更沒有統一的價格。由客人隨意給,貧苦的人和附近村民不占座位自帶毛巾來洗是不收一分錢的。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景,就是”日男夜女“。因沒分男池女池。白天男人們洗,一到夜晚,自然就成為婦女們的天下了。開頭只是少數婦女去泡湯,他們不好意思,怕被人知道,都是偷偷的去,帶上油燈,路上也不敢點,後來洗的人多了,時間一長,人們習以為常,也就成了半公開的了。”古三座“給人們帶來古樸之風,而且極具鄉野情趣。
很可惜的是,在1958年為適應“南福”鐵路通車的需要,開拓了五四路。1964年五四路全線鋪設為瀝青路後,“古三座”成為低洼之處,加上堂屋簡陋,設備太差,不能適應當時的需要,決定在舊址東側新建一個兩層磚混結構營業樓,占地500平方米。1997年湯邊村進行了舊村改造時,原樓被拆除同時在興建“世界金龍大廈”時,舊址也被徵用。當時誰都沒有考慮如何保留這四大溫泉古蹟之一。如今只有市公交公司在“古三座”這個地方設立的公交站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