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口腔兩側黏膜或舌頭上有時會出現狀似奶塊的白色片狀物,而且不易去除。這是由是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醫學上稱為鵝口瘡,頑固性鵝口瘡即是指此病遷延難愈。白色念珠菌為酵母樣菌,卵圓形,革蘭染色陽性,不耐熱,喜酸惡鹼,生長最適宜的pH為4~6。可發酵葡萄糖、麥芽糖而產生酸和氣體,發酵蔗糖產酸,不發酵乳糖。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頭部
- 相關疾病:肺念珠菌病 慢性皮膚黏膜念珠菌病 鵝口瘡 口腔扁平苔蘚 口腔念珠菌病 皮膚念珠菌病 全身性念珠菌病 單純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 食管念珠菌感染
- 所屬科室:五官科 口腔科
- 相關症狀:敗血症 煩躁不安 口腔難愈的白色片狀物 吞咽困難 細菌感染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為酵母樣菌,卵圓形,革蘭染色陽性,不耐熱,喜酸惡鹼,生長最適宜的pH為4~6。可發酵葡萄糖、麥芽糖而產生酸和氣體,發酵蔗糖產酸,不發酵乳糖。白色念珠菌由完整的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及胞核組成。其胞壁與其致病性之間的關係較為密切。胞壁主要由多聚糖組成,如alpha;-甘露聚糖和beta;-葡聚糖等。外層的蛋白質和甘露聚糖形成複合物在表面形成網狀結構,有助於表面抗原的表達並與黏附作用有關。
檢查
1.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黏膜上。
2.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並發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鑑別診斷
鵝口瘡與嬰兒吐乳之後留在口腔的凝固乳塊有時難以區別。嬰兒吐乳之後,舌上殘留奶塊,其狀與鵝口瘡相似,但以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除去凝固的白色奶塊。而鵝口瘡則不易把白屑擦去,若擦去,其下面的黏膜則見潮紅、粗糙,有時出血。
緩解方法
新生兒鵝口瘡防治
新生兒口腔有鵝口瘡,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黴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開水中含20萬單位制黴菌素)塗在口腔患處,或用1%龍膽紫塗口腔;或用2~3%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洗口腔;或塗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藥物每天可塗3~4次。
吃奶後用1%龍膽紫溶液滴於新生兒的舌下,讓其舌頭活動而轉塗到整個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時補充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壓碎成粉,加水溶解後餵。
新生兒鵝口瘡是可以預防的,平時只要注意口腔護理,每次餵奶後再餵幾口溫開水,可衝去留在口腔內的奶汁,這樣黴菌就不會生長了,此外,於每次餵奶前,先將奶頭揩淨,雙手也要洗乾淨。新生兒所用食具,應煮沸消毒後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