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通氣道

口咽通氣道

口咽通氣道,又稱口咽通氣管,是一種非氣管導管性無創性通氣管道,能防止舌後墜,迅速開放氣道,建立臨時人工氣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咽通氣道
  • 外文名:Oropharyngeal Airway
結構及功能,分類,適應證、禁忌證和併發症,使用方法,特點,用途,注意事項,拓展閱讀,

結構及功能

口咽通氣道通常由橡膠或塑膠製成,亦可用金屬或其他彈性材料製成,臨床常用的口咽通氣道,為一橢圓形空心塑膠管,外形呈“S”形,包括翼緣、牙墊部分和咽彎曲部分。如圖1所示。
口咽通氣道
圖1 口咽通氣道結構
1. 翼緣:口外端有一圈突出的外緣(即翼緣)可防止吞咽和插入過深。
2. 牙墊部分:牙墊部分與牙齒接觸的咬合部位寬度應足夠與兩到三顆牙齒接觸,這樣牙齒咬合壓力才能夠均勻分配到所接觸的牙齒上。
3. 咽彎曲部分:咽彎曲部分口內端的曲度適應口、舌、咽後部的解剖。

分類

根據患者年齡、體重、解剖的變化,分為各種型號。
1. 紅色:紅色的口咽通氣道多用於成年男性。
2. 黃色:黃色的口咽通氣道適用於成年女性。
3. 其他顏色:其他顏色的口咽通氣道可根據患者發育情況及體重、解剖變異進行合理選擇。

適應證、禁忌證和併發症

1. 適應證:麻醉誘導後有完全性或部分上呼吸道梗阻或意識不清的患者。
2. 禁忌證:清醒或淺麻醉患者,飽胃患者。
3. 併發症:包括口咽部創傷、氣道高敏、氣道梗阻、牙齒脫落等。

使用方法

1. 要有滿意的麻醉深度,以抑制咽喉反射。可咽部噴霧或塗抹局麻藥。
2. 選擇合適的口咽通氣道,其長度(在口外)大約相當於從門齒至下頜角的長度。
3. 張開患者的口腔,放置舌拉鉤於舌根部,向上提起使舌離開咽後壁。
4. 將口咽通氣道放入口腔,其末端突出門齒1~2cm,此時口咽通氣道即將到達口咽部後壁。如果通氣道頭端剛到舌根部其翼緣已在牙齒部位,提示通氣道太小。
5. 雙手托起下頜,使舌離開咽後壁,然後用拇指將通氣道向下至少推送2cm,使氣道咽彎曲段位於舌根後。
6. 放鬆下頜骨髁部,使其退回顳髁關節。
7. 檢查口腔,以防止舌或唇夾置於牙和通氣道之間。

特點

1.安置簡便。
2.易於掌握。
3.通氣效果良好。
4.損傷小。

用途

1. 維持上呼吸道通暢:對於麻醉病人或昏迷病人,由於支持舌維持上呼吸道通暢的口底和咽部肌肉鬆弛,舌和會厭可向後墜入咽後壁,從而導致上呼吸道梗阻。當正確插入口咽通氣道時,其前端能夠將舌和會厭從咽後壁提起,從而達到預防或治療上呼吸道梗阻的目的。與維持上呼吸道通暢的其他方法(如提頦、托下頜和氣管插管)相比,插入口咽通氣道不影響患者頸椎的穩定性。
2. 有利於吸痰: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困難、無力咳嗽的患者,長期臥床合併肺部感染無需插管和氣管切開的患者,經鼻腔吸痰反覆刺激易損傷鼻黏膜,經口腔吸痰患者易咬合吸痰管,牴觸不配合,放置口咽通氣道後吸痰操作方法簡便,只需經口腔插入深度較經鼻腔深約5~6cm,刺激咳嗽反應的作用較強,因而容易將氣道深部的痰咳至上呼吸道而有利於吸出。
3. 用作牙墊:除用於維持呼吸道通暢外,還可將口咽通氣道作為牙墊來防止病人咬閉在口腔內插置的氣管導管。在癲癇病人的發作中,口咽通氣道不僅能夠維持病人呼吸道通暢,而且可防止其咬破舌頭。
4. 其他用途:協助進行口咽部吸引;在一些病人的面罩通氣中,套用口咽通氣道有助於實現面罩密閉,如無牙病人;協助插入口咽部和胃內管道。

注意事項

1. 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
2. 選擇合適的口咽通氣道型號:當口咽通氣道位置正確而且型號合適時,其咽彎曲段正好位於舌根後,通氣管腔的前端位於會厭的上方附近。1)如果口咽通氣道太短,舌仍可能在口咽水平阻塞呼吸道;2)如果太長,口咽通氣道可到達咽喉部接觸會厭,甚至將會厭推向聲門或進入食管的上端。
3. 牙齒鬆動者,插入及更換口咽通氣道時應觀察有無牙齒脫落。
4. 口腔內及上下頜骨創傷、咽部氣道占位性病變、咽部異物梗阻者忌用口咽通氣道。
5. 定時檢查口咽通氣道是否通暢,防止舌或唇夾置於牙齒與口咽通氣道之間。
6. 加強霧化、濕化。1-2層鹽水紗布覆蓋口咽通氣道外口,既濕化氣道又防止吸入異物和灰塵。
7. 消毒:浸泡在含氯消毒液中15min,清水沖淨晾乾,放置患者處備用。

拓展閱讀

[1] 楊存美,馬虹穎,余小英.留置口咽通氣管在重型腦血管病患者早期氣道管理中的套用效果研究[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誌,2016,34(S2):310-311.
[2] 王靖.新型口咽通氣管的設計與套用[J].護理研究,2015,29(23):282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