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內切開復位法

口內切開復位法是一種用於顴骨顴弓骨折的手術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內切開復位法
  • ICD編碼:76.7201
別名,分類,顴骨解剖特點,顴骨顴弓骨折分類,手術指征,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別名

口內切開復位固定術;口內切開復位術;intraoral incision and reduciton

分類

口腔科/口腔頜面部損傷手術/顴骨顴弓骨折手術/骨折復位方法

顴骨解剖特點

顴骨是內凹外凸,呈菱形的小骨塊,位於面中部兩側的一骨性支架,有4個突起,分別與頜骨、額骨、顳骨和蝶骨的顴突相連線,參與眼眶的外側壁和底壁、上頜竇的頂壁、顳窩和顴弓的構成,是顱骨與上頜骨之間的重要連線支架,對構成面頰部的外形具有重要的作用,並提供嚼肌、顳肌、顴肌及上唇方肌顴頭的附麗。
顴骨體本身比較堅實,發生骨折的機會較少,而與顳骨、額骨及上頜骨相連線的突起,猶如“三條腳板凳”,受傷時易於骨折,造成所謂“單腳或多腳骨折”現象。顴骨由於無強大的咀嚼肌附著,因此其骨折移位主要由於外力打擊所致,可發生向下、向內和向後移位,或是旋轉移位。由於顴額連線分離,則向下移位明顯,並可破壞眶底的連續性而在眶下緣顴上頜連線處捫出階梯狀骨折縫。顴骨上頜突也可受撞擊力量壓入上頜竇,引起眶下區的塌陷,因旋轉移位而顴骨向外側突出。嚴重的撞擊傷可引起粉碎骨折,而致眶緣及眶底破裂,上頜竇的前、後壁也可破碎,碎骨片可嵌入上頜竇,而顴骨體的大塊骨折片成旋轉移位,眶腔也可發生不同程度的破壞,並影響眼球的功能。由於顴額分離,可致外眥下移,眶底的粉碎骨折可致眶內容進入上頜竇而眼球下移,並發生復視,如因骨折片移位而致眶腔的增大,可招致眼球陷沒。

顴骨顴弓骨折分類

顴骨骨折的分類法較多,有將其分為5型、6型、8型不等。我們認為,Knight和North(1961)的6型分類法較適用。Ⅰ型:無移位骨折;Ⅱ型:顴弓骨折;Ⅲ型:顴骨體骨折向後內下移位,不伴有轉位;Ⅳ型:內轉位顴骨體骨折,左側逆時針向、右側順時針向或向中線旋轉,X線片表現眶下緣向下,顴額突向內側移位;Ⅴ型:外轉位顴骨體骨折,左側順時針向、右側逆時針向或遠離中線旋轉,X線片表現眶下緣向上,顴額突向外側移位;Ⅵ型:複雜性骨折。Ⅱ、Ⅴ型骨折經復位後穩定,不需作固定,而Ⅲ、Ⅳ、Ⅵ型骨折經復位後,需要作固定,以防止其繼續發生移位。上述分類可作為臨床治療時的參考依據。

手術指征

顴骨顴弓骨折,由於受傷後的局部水腫或血腫掩蓋骨折移位畸形,常影響骨折的正確診斷和及時處理,致晚期顴骨塌陷畸形,造成二期處理的困難。從解剖、功能和美觀的原則出發,除少數骨折移位不明顯,功能又無影響者外,均應開放復位。由於顴骨骨折後受肌肉牽引力小,因此,撞擊力不大的移位,復位後大多不需固定,如致傷力較大,而致內陷明顯,又有旋轉移位者,復位後應加固定術,以保持在正常解剖位置上癒合,不致遺留後遺症。
顴弓骨折,多數僅需要復位,而不需要固定,因顴弓本身無肌肉牽引移位的問題。顴上頜骨骨折多需復位後加以固定。
顴弓骨折根據骨折的類型、移位的程度可用口內切口復位、口外切口復位或巾鉗牽拉復位,一般都不需要固定,顴骨的多腳骨折或眶底破裂骨折需行開放復位和內固定。

適應症

口內切開復位法適用於顴骨及顴弓閉合性骨折,無嵌頓性錯位。其主要優點:①復位確切可靠;②方法簡便損傷小;③不影響美觀,不留口外瘢痕;④不需要固定。

禁忌症

複雜性及嵌頓性移位的骨折不宜採用。

術前準備

準備扁平、鈍性剝離器或牙根挺、光導纖維照明設備。

麻醉和體位

局部麻醉,仰臥位。

手術步驟

在上頜前庭溝磨牙頰側作麻醉後,沿前庭溝作約長2~3cm的切口,用彎血管鉗分離後,改用扁平骨膜分離器或牙挺等伸入,途徑上頜結節外側伸向顴骨顴弓深面,器械的末端放至顴骨骨折下方,以上頜磨牙為支點,將移位顴骨向外前方向用力撬動,而另一隻手放在口外顴弓損傷處,當用力至復位時,可觸及或聞及骨折復位聲音,則證明已完全復位,毋需固定。必要時拍片複查,證實是否正確復位。此方法簡便、易行、效果確切。

術中注意要點

1.應特別注意無菌操作,避免將口腔細菌帶入組織深部,而引起感染。
2.骨膜分離器要放在顴骨深面並取好支點,撬動時不應使用暴力,如轉換幾個方向仍有阻力而無法上抬時,則應終止手術,改用口外切開法。

術後處理

口內切開復位法術後注射抗生素,避免患區面部受壓。

併發症

傷口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