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伊蚊(Ochlerotatus cataphylla Dyar,1916)是蚊科伊蚊屬的一種昆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叢林伊蚊
- 拉丁學名:Ochlerotatus cataphylla
- 界:動物界
- 目:雙翅目
- 科:蚊科
- 屬:伊蚊屬
- 命名者及年代:Dyar,1916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國內分布,國外分布,
形態特徵
喙一致暗褐色。翅鱗暗褐,雜有淡鱗。具前足基節後鱗簇。雄蚊尾器普通伊蚊型,但抱肢端葉窄小。幼蟲頭毛5, 6-C均不分枝,呼吸管毛1-S之後還分布有
1-4個梳齒。
形態描述
雌蚊中型蚊蟲。頭:頭頂鱗黃白色,後頭中間豎鱗黃白色,兩側豎鱗暗至黑色。觸角梗節內側暗黑色,有小白鱗。喙一致暗褐色。觸鬚為喙的1/5-1/6長,暗褐,有的
雜生或多或少的淡鱗。胸:中胸盾片鱗銅色或棕黃色,盾片前緣及兩側鱗黃白或乳白色。中胸腹側板鱗簇不達前角,後側片鱗簇達下緣,有下後側鬃2-6根。氣門後鱗簇向前伸達氣門下緣處。具前足基節後鱗簇。翅:翅長3.0-5.5mm,翅鱗暗褐色,僅前緣脈、亞緣脈及縱脈1上雜有淡鱗,前緣脈基部有淡鱗區。足:前和中股前面有麻點,後面淡色;後股前面端部背側一半以褐鱗為主,雜有淡鱗。各足脛節前面淡色,雜有褐鱗,後面幾乎一致淡色。各足跗節1以淡鱗為主,跗節2-5褐色。腹:各腹節背板暗褐色,有寬的淡色基帶,其兩側形成三角形側斑。
雄蚊尾器:腹節Ⅸ背板側葉各有5-8根刺。抱肢基節長為寬的3.0-4.0倍,背基內葉較小,有大刺一根;端葉窄小,有少數小剛毛。小抱器乾柄細長,明顯彎曲,刀葉比干柄短。陽莖筒狀,中部略窄。
幼蟲頭:觸角不及頭長度的一半,1-A位於乾中偏基側,分2-6枝。頭毛5, 6-C均不分枝,光滑;7-C分3-5 (2-6)枝。頦每側有齒11-12個。胸:前胸毛1-P長,單枝,芒狀;3-P單枝,偶分2枝;5-P分2-3枝;7-P分2-4枝;2, 4,6-P均不分枝。腹:櫛齒12-20個,個別少至9個,多至23個,排成不規則的2-3行或三角區,各齒有發達的中刺。腹毛1-Ⅷ分多數3-4(2-6)枝;3-Ⅷ分5-9枝,偶4枝;5-Ⅷ分3-5枝,偶8枝;2, 4-Ⅷ單枝。呼吸管指數2.9-3.9,為尾鞍的2.5-3.2倍長;梳齒13-20個,個別達25個,多數具側牙1-2個;有1-4個梳齒生長在1-S之後,為本種幼蟲的重要特徵;1-S位於管中部,分3-6枝。尾鞍側緣達肛節的下部。腹毛1-X單枝;2-X分5-9枝;3-X單枝;4-X 15-20株,其中2-3株位於柵前。肛鰓比尾鞍長。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黑龍江, 吉林, 內蒙古
國外分布
前蘇聯, 蒙古, 中歐, 北歐, 北美